菌根苗培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66448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7 2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菌根苗培育装置,属于育苗培育装置领域,用以解决现有菌根苗培育存在接种操作过程中容易致使植株遭受污染以及根系遭到人为破坏,降低菌根苗的移栽成活率以及容易出现杂菌交叉感染的问题。所述菌根苗培育装置,包括培育管和接种管,培育管的一端为管口,其另一端为底部;所述接种管放置于培育管内,在接种管上设置有接种端口,在培育管的管壁上设置有注射孔,所述注射孔与接种管上的接种端口一一对应配合;在接种管的管壁上间隔地设置有分散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利用注射器通过注射孔以及接种端口向接种管内注射菌种,然后借助接种管上的分散孔将菌种分散至基质内以实现菌种的接种,有效地解决了移栽接种所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菌根苗培育装置
本技术涉及育苗培育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菌根苗培育装置。
技术介绍
菌根菌与宿主植物之间建立共生关系,形成菌根苗,菌根苗的培养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菌根菌的一部分菌丝可延伸到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起着根毛的作用,增加了根系的总表面积,同时分泌出有机酸促进养分吸收,对植物生长起积极促进作用,从而提高植物抗逆性,抗病性等,在特殊环境下的植树造林工程中,如贫瘠地、缺水地等,具有一定的优势。目前,菌根苗的培育主要过程大致分为如下步骤:无菌宿主植物的批量化培育;无菌苗移栽接种目的菌;培养形成菌根苗的过程。上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移栽接种操作过程中需要将宿主植株进行移栽,因而容易致使植株遭受污染以及根系遭到人为破坏,降低菌根苗的移栽成活率;并且采用移栽接种方式还容易出现杂菌交叉感染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菌根苗培育存在接种操作过程中容易致使植株遭受污染以及根系遭到人为破坏,降低菌根苗的移栽成活率以及容易出现杂菌交叉感染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菌根苗培育装置,包括培育管和接种管,培育管的一端为管口,其另一端为底部;所述接种管放置于培育管内,在接种管上设置有接种端口,在培育管的管壁上设置有注射孔,所述注射孔与接种管上的接种端口一一对应配合;在接种管的管壁上间隔地设置有分散孔。进一步的是:所述接种管为由生物降解材料制成。进一步的是:所述接种管呈螺旋形或十字交叉形。进一步的是:所述分散孔设置在接种管的下半部分管壁上,并且分散孔的出口方向朝向向下。进一步的是:所述培育管包括上节和下节,并且上节和下节之间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配合;所述接种管设置于上节内。进一步的是:在注射孔处遮盖有第一空气滤膜。进一步的是:在培育管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筛孔,在培育管内的底部且位于排水筛孔上方设置有第二空气滤膜。进一步的是:在培育管内填充有基质,基质填充至管口2cm-4cm位置处,所述基质将接种管完全覆盖。进一步的是:在培育管的管口处设置有折边。进一步的是:培育管的管径为3cm-10cm;接种管的管径为0.5cm-1cm;接种端口的孔径为0.2cm-0.5cm;分散孔的孔径为0.1cm-0.5c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采用培育管和接种管的组合结构,在使用时可将接种管预先设置于培育管内,并在培育管内填充相应的基质后用于培育菌根苗植株;然后在需要接种菌种时,利用注射器通过注射孔以及接种端口向接种管内注射菌种,然后借助接种管上的分散孔将菌种分散至基质内;一方面避免了对菌根苗植株的移栽接种,降低了对菌根苗人为污染和损坏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简化了菌种的接种过程,降低了引入杂菌较差感染的风险。另外,通过采用结构合理的接种管可有效地分散菌种在基质内的分布情况,提高菌种的接种效果。另外,采用生物降解材料制成接种管,可在接种后一定时间内通过接种管的降解避免接种管后期对菌根苗生长的影响。另外,通过进一步设置培育管为上、下节的可拆卸结构,可更加方便对根系部分进行观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菌根苗培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呈十字交叉形结构的接种管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管口1、培育管2、注射孔3、接种管4、接种端口41、分散孔5、连接件6、第一空气滤膜71、第二空气滤膜72、排水筛孔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中所示,本技术所述的菌根苗培育装置,包括培育管2和接种管4,培育管2的一端为管口1,其另一端为底部;所述接种管4放置于培育管2内,在接种管4上设置有接种端口41,在培育管2的管壁上设置有注射孔3,所述注射孔3与接种管4上的接种端口41一一对应配合;在接种管4的管壁上间隔地设置有分散孔5。在使用时,需将接种管4设置于培育管2内,并且确保注射孔3与接种管4上的接种端口41对齐,然后向培育管2内填充相应的基质用于栽培菌根苗植株;菌根苗植株为生长在管口1处。通常情况下,基质填充至管口12cm-4cm位置处即可,同时基质需将接种管4完全覆盖。通常接种管4距离基质表面可设置为2cm-5cm左右,同时在播种菌根苗植株的种子时,应当将种子的播种位置介于接种管4与基质表面之间,以确保在菌根苗植株的根系能有效的接触到接种管4所在层对应的基质,进而确保后期的菌种接种效果。另外,注射孔3的作用是用于穿刺后向接种管4内注射菌种,因此需要注射孔3与接种管4上的接种端口41对应。本技术中的接种过程如下:首先将相应的菌种孢子制作成一定浓度的接种悬浮液,然后用无菌注射器通过注射孔3以及接种端口41向接种管4内注入相应的菌种液;菌种液沿接种管4流动,并通过各分散孔5分散至基质内各个位置,可达到均匀接种的目的,确保接种效果。另外,还可在注射孔3处遮盖有第一空气滤膜71。设置第一空气滤膜71的目的则是为了对注射孔3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一方面防止基质外漏,另一方面也可起到一定的透气效果。具体的,第一空气滤膜7为一层可以透气的薄状材料层即可。另外,如上所述接种管4的作用是用于引流菌种液,同时通过相应的分散孔5将菌种均匀分散。为了降低接种管4在接种后对菌根苗植株的生长影响,本技术中进一步优选设置所述接种管4为由生物降解材料制成;这样在接种管4被降解后,将几乎不影响菌根苗植株的生长。不失一般性,接种管4的生物降解所需时间应当晚于接种时间,即接种管4应当在完成菌种接种后才被完全降解,以保障接种管4在接种时的有效性。另外,理论上接种管4可采用各种形状结构,例如可采用呈螺旋形或十字交叉形的结构;其中附图2中所示的结构为一种近似呈十字交叉形的结构。另外,接种管4也可设置有一层,或者有多层,具体并没有限制。另外,为了避免在填充基质的过程中,基质通过分散孔5进入到接种管4内造成接种管4的封堵。参照附图1中所示,本技术中将所述分散孔5设置在接种管4的下半部分管壁上,并且分散孔5的出口方向朝向向下。当然,分散孔5朝向向下还可更有利于菌种液通过分散孔5进入到基质内。另外,参照附图1中所示,本技术中进一步设置所述培育管2包括上节21和下节22的结构,并且上节21和下节22之间通过连接件6可拆卸的连接配合;同时将所述接种管4设置于上节21内。培育管2采用可拆卸的上、下节结构后,可通过拆分上、下节后能更便于观测菌根苗的根系情况。具体的,连接件6可采用普通的可拆卸的卡扣结构即可。另外,培育管2整体可采用塑料材料制成即可。另外,还可进一步在培育管2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筛孔8。排水筛孔8的作用是可避免平培育管2内发生水涝现象。另外,考虑到在设置有排水筛孔8后,基质容易泄漏,因此还可进一步在培育管2内的底部且位于排水筛孔8上方设置有第二空气滤膜72;如附图1中所示,这样可通过第二空气滤膜72起到对基质的隔离支撑作用。不失一般性,第二空气滤膜72可与第一空气滤膜71为相同的材料。另外,为了便于放置培育管2,还可进一步在培育管2的管口1处设置有折边,如附图1中所示。这样在进行菌根苗植株培育过程中,可通过上述折边将培育管2放置到相应的栽培架上,通过折边起到对整个培育管2的支撑效果。另外,本技术中对于培育管2、接种管4上的相应尺寸等参数,理论上可根据所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菌根苗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育管(2)和接种管(4),培育管(2)的一端为管口(1),其另一端为底部;所述接种管(4)放置于培育管(2)内,在接种管(4)上设置有接种端口(41),在培育管(2)的管壁上设置有注射孔(3),所述注射孔(3)与接种管(4)上的接种端口(41)一一对应配合;在接种管(4)的管壁上间隔地设置有分散孔(5)。

【技术特征摘要】
1.菌根苗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育管(2)和接种管(4),培育管(2)的一端为管口(1),其另一端为底部;所述接种管(4)放置于培育管(2)内,在接种管(4)上设置有接种端口(41),在培育管(2)的管壁上设置有注射孔(3),所述注射孔(3)与接种管(4)上的接种端口(41)一一对应配合;在接种管(4)的管壁上间隔地设置有分散孔(5)。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根苗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管(4)为由生物降解材料制成。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根苗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管(4)呈螺旋形或十字交叉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根苗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孔(5)设置在接种管(4)的下半部分管壁上,并且分散孔(5)的出口方向朝向向下。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根苗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管(2)包括上节(21)和下节(22),并且上节(21)和下节(22)之间通过连接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华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