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662516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6 0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能量的梯级利用是节能的重要措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一号热电联产机组、二号热电联产机组和冷却蒸汽系统,冷却蒸汽系统设置有第一冷却蒸汽管和第二冷却蒸汽管,第一冷却蒸汽管和第二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均与二号热电联产机组的低压缸回热抽汽口连接,第一冷却蒸汽管的出汽口与一号热电联产机组的低压缸进汽口连接,第二冷却蒸汽管的出汽口与一号热电联产机组的低压缸回热抽汽口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间接换热来对冷却蒸汽进行减温,保证了冷却蒸汽的品质,同时利用另一台做功后的汽轮机低压缸回热抽汽作为冷却蒸汽的汽源,采用多种冷却蒸汽进汽,提高了低压缸的冷却效果,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A Condensation-Drainage Back Heating System Based on Two-Unit Double-Drainage Steam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ondensing and pumping back heating system based on two sets of double extraction steam. The cascade utilization of energ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energy saving.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 No. 1 cogeneration unit, a No. 2 cogeneration unit and a cooling steam system. The cooling steam system is equipped with a first cooling steam pipe and a second cooling steam pipe. The intake ports of the first cooling steam pipe and the second cooling steam pipe are connected with the low pressure cylinder regenerative extraction ports of the No. 2 cogeneration unit. The outlet of the first cooling steam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low-pressure cylinder intake of the No. 1 cogeneration unit, and the outlet of the second cooling steam pipe is connected with the low-pressure cylinder regenerative extraction outlet of the No. 1 cogeneration unit. The utility model uses indirect heat transfer to reduce the temperature of the cooling steam, guarantees the quality of the cooling steam, at the same time uses the regenerative extraction of the low-pressure cylinder of another working steam turbine as the steam source of the cooling steam, adopts various kinds of cooling steam to enter the steam, improves the cooling effect of the low-pressure cylinder, and improve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ener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
本技术属于热电联产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尤其适用于具有两台机组的热电厂。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政策逐渐重视新能源的推广,降低火电机组的比例。对于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的乏汽通常是通过空冷或者水冷方式直接排放掉的,这就造成了巨大的冷端损失。例如300MW亚临界纯凝机组的能量利用率约为38%,其中冷端损失约占45%,采用抽汽供热后机组的能量利用率提升至60%,但是仍有20%的冷凝低温余热被排放掉,这部分热量由于品位低而难以直接利用。同时,由于电网为消纳新能源电力,对煤电机组火电灵活性的要求不断加强,煤电机组需实现超低负荷运行,才能满足电网的调峰需求,这给燃煤热电机组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申请号为201711165679.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切除低压缸供热的冷却系统及工作方法”,其实现了低压缸不进汽时对低压缸进行有效冷却,而直接用中压缸排汽作为冷却蒸汽,由于温度和压力参数过高,需要先减温减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可逆损失,另一方面当采用喷水减温时容易引起冷却蒸汽中含有水滴而降低冷却蒸汽的品质。针对这一现象以及结合国内热电厂通常设置有两台热电联产机组,而进行技术创造,提出了利用另一台热电联产机组的低压缸回热抽汽作为本台热电联产机组低压缸不进汽时的冷却蒸汽来源。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情况,本技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设计合理,性能可靠,有利于实现能量梯级利用的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包括一号热电联产机组、二号热电联产机组和冷却蒸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热电联产机组包括:一号汽轮机中压缸、一号汽轮机低压缸、一号凝汽器和一号凝结水泵,所述一号汽轮机中压缸的排汽口通过一号连通管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进汽口连接,且在一号连通管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一号背压蝶阀和一号抽凝蝶阀,所述一号汽轮机中压缸连接有一号采暖抽汽管,所述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排汽口与一号凝汽器连接,所述一号凝汽器与一号凝结水泵连接;所述一号热电联产机组还包括一号回热系统,所述一号回热系统包括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和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所述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水口与一号凝结水泵的出水口连接,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汽口通过一号一级抽汽管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一级抽汽口连接,且在一号一级抽汽管上安装有第十三闸阀,所述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水口与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的出水口连接,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汽口通过一号二级抽汽管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二级抽汽口连接,且在一号二级抽汽管上安装有第十四闸阀;所述二号热电联产机组包括二号汽轮机中压缸、二号汽轮机低压缸、二号凝汽器和二号凝结水泵,所述二号汽轮机中压缸的排汽口通过二号连通管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进汽口连接,且在二号连通管上安装有二号抽凝蝶阀,所述二号汽轮机中压缸连接有二号采暖抽汽管,所述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排汽口与二号凝汽器连接,所述二号凝汽器与二号凝结水泵连接;所述二号热电联产机组还包括二号回热系统,所述二号回热系统包括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和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所述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水口与二号凝结水泵的出水口连接,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汽口通过二号一级抽汽管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一级抽汽口连接,所述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水口与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的出水口连接,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汽口通过二号二级抽汽管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二级抽汽口连接;所述冷却蒸汽系统包括第一冷却蒸汽管和第二冷却蒸汽管;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一减压装置、第一减温装置和第一蒸汽参数测量装置,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抽汽口连接,在第一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一截止阀和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进汽口连接,在第一冷却蒸汽管的出汽口安装有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一减温装置的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分别连接有第一冷却水进管和第一冷却水出管;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二减压装置、第二减温装置和第二蒸汽参数测量装置,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抽汽口连接,在第二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三截止阀和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抽汽口连接,在第二冷却蒸汽管的出汽口安装有第四截止阀,所述第二减温装置的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分别连接有第二冷却水进管和第二冷却水出管。冷却蒸汽系统包括第一冷却蒸汽管和第二冷却蒸汽管可充分对一号汽轮机低压缸进行冷却,尤其是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末级与次末级叶片;实现能量梯级利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减压装置设置有第一减压蒸汽旁路,且在第一减压装置的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第一减压蒸汽旁路上分别安装有第一闸阀、第二闸阀和第三闸阀;所述第二减压装置设置有第二减压蒸汽旁路,且在第二减压装置的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第二减压蒸汽旁路上分别安装有第七闸阀、第八闸阀和第九闸阀。作为优选,所述一减温装置设置有第一减温蒸汽旁路,且在第一减温装置的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第一减温蒸汽旁路上分别安装有第四闸阀、第五闸阀和第六闸阀;所述第二减温装置设置有第二减温蒸汽旁路,且在第二减温装置的蒸汽进口、蒸汽出口和第二减温蒸汽旁路上分别安装有第十闸阀、第十一闸阀和第十二闸阀。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减温装置和第二减温装置均为间壁式汽水换热器,第一减温装置和第二减温装置的冷却水源可以来自热电厂的凝结水、锅炉补水或低温循环水。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蒸汽参数测量装置和第二蒸汽参数测量装置均包括蒸汽流量测量仪、蒸汽压力测量仪和蒸汽温度测量仪。作为优选,所述一号回热系统还包括一号三级低压加热器,所述一号三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水口与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的出水口连接,一号三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汽口通过一号三级抽汽管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三级抽汽口连接,且在一号三级抽汽管上安装有第十五闸阀;所述二号回热系统还包括二号三级低压加热器,所述二号三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水口与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的出水口连接,二号三级低压加热器的进汽口通过二号三级抽汽管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三级抽汽口连接。作为优选,所述一号背压蝶阀为无机械限位的阀门,当阀门全关时流体无泄漏;一号抽凝蝶阀和二号抽凝蝶阀为有机械限位的阀门,当阀门全关时流体仍可流通。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二级抽汽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一级抽汽口或二级抽汽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一级抽汽口或二级抽汽口连接。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二级抽汽口或三级抽汽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一级抽汽口、二级抽汽口或三级抽汽口连接,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的一级抽汽口、二级抽汽口或三级抽汽口连接。第一冷却蒸汽管和第二冷却蒸汽管采用多种冷却蒸汽进汽,冷却蒸汽进汽方式灵活,提高了低压缸的冷却效果,同时实现了能量的充分利用。一种如上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包括一号热电联产机组、二号热电联产机组和冷却蒸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热电联产机组包括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一号凝汽器(103)和一号凝结水泵(104),所述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的排汽口通过一号连通管(110)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进汽口连接,且在一号连通管(110)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一号背压蝶阀(120)和一号抽凝蝶阀(121),所述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连接有一号采暖抽汽管(111),所述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排汽口与一号凝汽器(103)连接,所述一号凝汽器(103)与一号凝结水泵(104)连接;所述一号热电联产机组还包括一号回热系统(11),所述一号回热系统(11)包括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105)和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106);所述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105)的进水口与一号凝结水泵(104)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105)的进汽口通过一号一级抽汽管(112)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一级抽汽口连接,且在一号一级抽汽管(112)上安装有第十三闸阀(122),所述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106)的进水口与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105)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106)的进汽口通过一号二级抽汽管(113)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二级抽汽口连接,且在一号二级抽汽管(113)上安装有第十四闸阀(123);所述二号热电联产机组包括二号汽轮机中压缸(201)、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二号凝汽器(203)和二号凝结水泵(204),所述二号汽轮机中压缸(201)的排汽口通过二号连通管(210)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进汽口连接,且在二号连通管(210)上安装有二号抽凝蝶阀(220),所述二号汽轮机中压缸(201)连接有二号采暖抽汽管(211),所述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排汽口与二号凝汽器(203)连接,所述二号凝汽器(203)与二号凝结水泵(204)连接;所述二号热电联产机组还包括二号回热系统(12),所述二号回热系统(12)包括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205)和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206),所述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205)的进水口与二号凝结水泵(204)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205)的进汽口通过二号一级抽汽管(212)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一级抽汽口连接,所述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206)的进水口与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205)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206)的进汽口通过二号二级抽汽管(213)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二级抽汽口连接;所述冷却蒸汽系统包括第一冷却蒸汽管(310)和第二冷却蒸汽管(410);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310)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一减压装置(301)、第一减温装置(302)和第一蒸汽参数测量装置(303),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抽汽口连接,在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进汽口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一截止阀(320)和第一调节阀(321),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进汽口连接,在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出汽口安装有第二截止阀(328),所述第一减温装置(302)的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分别连接有第一冷却水进管(313)和第一冷却水出管(314);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410)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二减压装置(401)、第二减温装置(402)和第二蒸汽参数测量装置(403),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抽汽口连接,在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进汽口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三截止阀(420)和第二调节阀(421),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抽汽口连接,在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出汽口安装有第四截止阀(428),所述第二减温装置(402)的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分别连接有第二冷却水进管(413)和第二冷却水出管(4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两机组双抽汽的凝抽背供热系统,包括一号热电联产机组、二号热电联产机组和冷却蒸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热电联产机组包括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一号凝汽器(103)和一号凝结水泵(104),所述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的排汽口通过一号连通管(110)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进汽口连接,且在一号连通管(110)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一号背压蝶阀(120)和一号抽凝蝶阀(121),所述一号汽轮机中压缸(101)连接有一号采暖抽汽管(111),所述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排汽口与一号凝汽器(103)连接,所述一号凝汽器(103)与一号凝结水泵(104)连接;所述一号热电联产机组还包括一号回热系统(11),所述一号回热系统(11)包括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105)和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106);所述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105)的进水口与一号凝结水泵(104)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105)的进汽口通过一号一级抽汽管(112)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一级抽汽口连接,且在一号一级抽汽管(112)上安装有第十三闸阀(122),所述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106)的进水口与一号一级低压加热器(105)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一号二级低压加热器(106)的进汽口通过一号二级抽汽管(113)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二级抽汽口连接,且在一号二级抽汽管(113)上安装有第十四闸阀(123);所述二号热电联产机组包括二号汽轮机中压缸(201)、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二号凝汽器(203)和二号凝结水泵(204),所述二号汽轮机中压缸(201)的排汽口通过二号连通管(210)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进汽口连接,且在二号连通管(210)上安装有二号抽凝蝶阀(220),所述二号汽轮机中压缸(201)连接有二号采暖抽汽管(211),所述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排汽口与二号凝汽器(203)连接,所述二号凝汽器(203)与二号凝结水泵(204)连接;所述二号热电联产机组还包括二号回热系统(12),所述二号回热系统(12)包括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205)和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206),所述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205)的进水口与二号凝结水泵(204)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205)的进汽口通过二号一级抽汽管(212)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一级抽汽口连接,所述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206)的进水口与二号一级低压加热器(205)的出水口连接,所述二号二级低压加热器(206)的进汽口通过二号二级抽汽管(213)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二级抽汽口连接;所述冷却蒸汽系统包括第一冷却蒸汽管(310)和第二冷却蒸汽管(410);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310)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一减压装置(301)、第一减温装置(302)和第一蒸汽参数测量装置(303),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抽汽口连接,在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进汽口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一截止阀(320)和第一调节阀(321),所述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出汽口与一号汽轮机低压缸(102)的进汽口连接,在第一冷却蒸汽管(310)的出汽口安装有第二截止阀(328),所述第一减温装置(302)的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分别连接有第一冷却水进管(313)和第一冷却水出管(314);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410)上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二减压装置(401)、第二减温装置(402)和第二蒸汽参数测量装置(403),所述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进汽口与二号汽轮机低压缸(202)的抽汽口连接,在第二冷却蒸汽管(410)的进汽口沿着蒸汽流动方向依次安装有第三截止阀(420)和第二调节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聪高新勇孙士恩庄荣郑立军何晓红王伟陈菁王启业王宏石张军辉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