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互锁电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64895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5 21:12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子互锁电路结构,其主要采用8个NPN的三极管和一个LM358的运放,加上二极管、电阻、电容、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电路,通过三级管之间的相互互锁,从而实现整个电路的互锁功能。其优点是:本申请结构简单,由于采用三级管之间的互锁,客服了上电瞬间控制信号状态不稳定的情况,三级管本身的动作时间快,动作可靠,稳定减少了由于时间延迟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RC延迟电路可以随意调节控制信号的上电延迟时间,极大的方便了客户的时间要求,而且本电路电压应用范围广从5V‑24V都可以使用,极大的满足了工业、民用等多种电压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互锁电路结构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子互锁电路结构,属于电子技术应用领域。
技术介绍
互锁电路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在所有的信号控制方面的电子产品和控制电路都有所应用。传统的互锁电路大部分是通过单片机或者是逻辑芯片完成互锁,这种方案有一个缺点是,在上电的瞬间由于单片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互锁失败对设备造成损害,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所以需要一种新的电子互锁电路来解决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新的电子互锁电路结构,采用简单的电子元件,通过三级管之间的相互互锁实现了互锁功能,可应用在电动执行机构控制电路中。按照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子互锁电路结构包括:接插件的2脚接地,接插件的1脚分别与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正极相连,接插件的3脚与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七二极管正极相连;第三二极管负极通过第四电阻接运放的同相端和三极管集电极,三极管集电极同时通过第三电容到地;第四二极管负极通过第五电阻连接第二电阻一端和运放的反向端,第二电阻另一端接地;运放的输出端接第十一电阻的一端,第十一电阻另一端接电源并通过第一电容接地;第一二极管正极接电源,第一二极管的负极通过第二电容接地的同时通过第三电阻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和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七电阻和第六电阻到地;双色发光二极管的负极脚通过第六电阻接地,双色发光二极管的两个正极脚分别接第二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第七二极管负极通过第十三电阻接地,还与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第七二极管负极同时通过第十二电阻接第四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十九电阻接第八三极管的基极;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三三极管基极以及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的发射极输出为控制信号一端;第六二极管的负极通过第十六电阻接地,还与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六二极管的负极同时通过第十八电阻接第七三极管基极,通过第十四电阻接第五三极管基极,第七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并接到运放的输出端;第八三极管发射极和第五三极管发射极接地,第八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七三极管发射极以及第六三极管基极连接,第六三极管发射极输出为控制信号的另一端。所述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第六三极管、第七三极管和第八三极管为NPN的三极管。所述运放采用一个LM358运放,LM358运放的4脚接地,8脚接电源。本申请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申请结构简单,由于采用三级管之间的互锁,客服了上电瞬间控制信号状态不稳定的情况,三级管本身的动作时间快,动作可靠,稳定减少了由于时间延迟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RC延迟电路可以随意调节控制信号的上电延迟时间,极大的方便了客户的时间要求,而且本电路电压应用范围广从5V-24V都可以使用,极大的满足了工业、民用等多种电压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电子互锁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本申请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本申请主要采用8个NPN的三极管Q1~Q8和一个LM358的运放U1A,加上二极管、电阻、电容、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电路。通过三级管之间的相互互锁,从而实现整个电路的互锁功能。如图1所示,本申请所述的电子互锁电路结构如下:接插件J3的2脚接地,接插件J3的1脚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正极相连,接插件J3的3脚与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七二极管D7正极相连;第三二极管D3负极通过第四电阻R4接运放U1A的同相端和三极管Q2集电极,三极管Q2集电极同时通过第三电容DE到地;第四二极管D4负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第二电阻R2一端和运放U1A的反向端,第二电阻R2另一端接地;运放U1A的输出端接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11另一端接电源VCC24V并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第一二极管D1正极接电源VCC24V,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的同时通过第三电阻R3接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和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七电阻R7和第六电阻R6到地;双色发光二极管D9的负极脚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双色发光二极管D9的两个正极脚分别接第二二极管D2、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第七二极管D7负极通过第十三电阻R13接地,还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第七二极管D7负极同时通过第十二电阻R12接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第十九电阻R19接第八三极管Q8的基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第三三极管Q3基极以及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Q3的发射极输出为控制信号一端;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通过第十六电阻R16接地,还与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同时通过第十八电阻R18接第七三极管Q7基极,通过第十四电阻R14接第五三极管Q5基极,第七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并接到运放U1A的输出端;第八三极管Q8发射极和第五三极管Q5发射极接地,第八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第七三极管Q7发射极以及第六三极管Q6基极连接,第六三极管Q6发射极输出为控制信号的另一端。运放U1A采用一个LM358运放,LM358运放的4脚接地,8脚接VCC24V,1脚通过第十一电阻R11接VCC24V以及通过第一电容C1到地。本申请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如下。当控制电压加在接插件J3的3脚时,电压通过第三二级管D3分别加在运放U1A的2,3脚上,由于运放U1A第2脚的电压是通过四五电阻R5和第二R2电阻的分压得到的,而运放U1A第3脚的电压直接通过第四电阻R4接过来,所以运放U1A第3脚的电压始终高于2脚的电压,LM358在这里用作比较器所以1脚的输出是高电压。接插件J3的3脚有电时第二二极管D2、第七二极管D7导通。第二二极管D2导通电压加在双色发光二极管D9(包括两个不同色的二极管)的2脚,双色发光二级管导通发光,第一三极管Q1基极得电导通,把第二二极管Q2的基极电压拉低,第二二极管Q2截止,所以第二二极管Q2的集电极也就是运放U1A的3脚始终能保持在高电压状态,来维持运放U1A的1脚输出高电平。第三电容DE是上电延时电容,是保证在控制电压加在运放U1A的3脚上时有一定的时间延时,可以根据控制时间的要求来调整第三电容DE的大小。由于第七二极管D7导通,第四三级管Q4导通,第四三极管Q4导通将运放U1A的1脚高电压加在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第三三极管Q3导通控制电压输出,第七二极管D7导通的同时第八三极管Q8导通,第八三极管Q8导通将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拉低,第六三极管Q6截止这一路的控制信号就被锁住,以防止第六三极管Q6导通而误动作。同理,控制电压加在接插件J3的1脚时,第二二极管D4导通,运放U1A的1脚同样输出高电平电压,第五二极管D5导通,电压加在双色发光二级管D9的1脚,双色发光二级管D9发另一种光,第六二极管D6导通,第七三极管Q7导通将运放U1A的1脚高电压加在第六三极管Q6的基极,第六三极管Q6导通,控制信号输出。同时第五三极管Q5导通将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电压拉低,第三三极管Q3截止以防止第三三极管Q3的误动作,从而实现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子互锁电路结构,其特征是包括:接插件(J3)的2脚接地,接插件(J3)的1脚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正极相连,接插件(J3)的3脚与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七二极管(D7)正极相连;第三二极管(D3)负极通过第四电阻(R4)接运放(U1A)的同相端和三极管(Q2)集电极,三极管(Q2)集电极同时通过第三电容(DE)到地;第四二极管(D4)负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第二电阻(R2)一端和运放(U1A)的反向端,第二电阻(R2)另一端接地;运放(U1A)的输出端接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11)另一端接电源(VCC)并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第一二极管(D1)正极接电源(VCC),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的同时通过第三电阻(R3)接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和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七电阻(R7)和第六电阻(R6)到地;双色发光二极管(D9)的负极脚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双色发光二极管(D9)的两个正极脚分别接第二二极管(D2)、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第七二极管(D7)负极通过第十三电阻(R13)接地,还与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第七二极管(D7)负极同时通过第十二电阻(R12)接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第十九电阻(R19)接第八三极管(Q8)的基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第三三极管(Q3)基极以及第五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Q3)的发射极输出为控制信号一端;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通过第十六电阻(R16)接地,还与第六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同时通过第十八电阻(R18)接第七三极管(Q7)基极,通过第十四电阻(R14)接第五三极管(Q5)基极,第七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与第四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并接到运放(U1A)的输出端;第八三极管(Q8)发射极和第五三极管(Q5)发射极接地,第八三极管(Q8)的集电极与第七三极管(Q7)发射极以及第六三极管(Q6)基极连接,第六三极管(Q6)发射极输出为控制信号的另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子互锁电路结构,其特征是包括:接插件(J3)的2脚接地,接插件(J3)的1脚分别与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正极相连,接插件(J3)的3脚与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七二极管(D7)正极相连;第三二极管(D3)负极通过第四电阻(R4)接运放(U1A)的同相端和三极管(Q2)集电极,三极管(Q2)集电极同时通过第三电容(DE)到地;第四二极管(D4)负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第二电阻(R2)一端和运放(U1A)的反向端,第二电阻(R2)另一端接地;运放(U1A)的输出端接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第十一电阻(R11)另一端接电源(VCC)并通过第一电容(C1)接地;第一二极管(D1)正极接电源(VCC),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的同时通过第三电阻(R3)接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和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第七电阻(R7)和第六电阻(R6)到地;双色发光二极管(D9)的负极脚通过第六电阻(R6)接地,双色发光二极管(D9)的两个正极脚分别接第二二极管(D2)、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第七二极管(D7)负极通过第十三电阻(R13)接地,还与第三三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娟花于健涛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雨花智高科教工作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