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杨平专利>正文

一种人工智能设备零部件钻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641697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5 1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人工智能设备零部件钻孔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与顶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与第一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座的上表面与第一电机机身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收线盘的背面固定连接,收线盘通过牵引绳与连接块的左侧面固定连接。该人工智能设备零部件钻孔装置,通过第一电机、圆盘、牵引绳、连接块、载物台、凹槽、第二电机、圆盘、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挤压块、连接板、滑杆、固定板和钻头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完成了可以对人工智能进行钻孔,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避免了在钻孔过程中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A Drilling Devic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quipment Part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drilling device for parts and componen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quipment, including a bottom plate.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bottom plat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top plate through the first support plate and the second support plate.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bottom plat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first base, and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first bas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motor fuselage. The lower surface is fixedly connected, and the output shaft of the first motor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back of the take-up tray. The take-up tray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left side of the connecting block through a traction rope. The drilling device for parts and components of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quipment completes the mutual cooperation among the first motor, disc, traction rope, connecting block, loading platform, groove, second motor, disc, first connecting rod, second connecting rod, extrusion block, connecting plate, slide rod, fixing plate and drill bit, thus completing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rilling hole facilitates the work of staff, avoids the problem of low efficiency in the process of drilling, and improves the work efficiency of staf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工智能设备零部件钻孔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人工智能
,具体为一种人工智能设备零部件钻孔装置。
技术介绍
人工智能的理论前身为20世纪60年代末由斯坦福大学提出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应具有通用操作系统所具备的所有功能,并且包括语音识别、机器视觉、执行器系统、和认知行为系统。发展至今,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家庭、教育、军事、宇航和工业等领。在实际生产中,现有的钻孔加工技术多数钻孔效果较差,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人工智能零部件加工的需要,降低了钻孔的工作效率,给人们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容易造成钻孔质量不好,影响成型质量,且在钻孔过程中需要使用人员手动移动零部件,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人工智能设备零部件钻孔装置,在实际生产中,现有的钻孔加工技术多数钻孔效果较差,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人工智能零部件加工的需要,降低了钻孔的工作效率,给人们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容易造成钻孔质量不好,影响成型质量,且在钻孔过程中需要使用人员手动移动零部件,增强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人工智能设备零部件钻孔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与顶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与第一底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座的上表面与第一电机机身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收线盘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收线盘通过牵引绳与连接块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的下表面与滑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滑槽内,且滑槽开设在底板的上表面,所述连接块的上表面与载物台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载物台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连接块的右侧面与第一伸缩装置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装置的右端与第二支撑板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顶板的上表面与第二底座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底座的上表面与第二电机机身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圆盘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圆盘的正面与第二连接杆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上表面与第一连接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上表面与挤压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挤压块的上表面与连接板的下表面搭接,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通过第二伸缩装置与顶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第二伸缩装置位于第二电机的左侧,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与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滑杆的表面套接有滑套,所述滑杆的底端与固定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与钻头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钻头位于凹槽的正上方,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与重物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重物块位于滑杆的右侧。优选的,所述第一伸缩装置包括第一伸缩杆和套接在第一伸缩杆表面的第一弹簧,所述连接块的右侧面通过第一伸缩杆和第一弹簧与第二支撑板的左侧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伸缩装置包括第二伸缩杆和套接在第二伸缩杆表面的第二弹簧,所述连接板的下表面通过第二伸缩杆和第二弹簧与顶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源,所述电源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开关。优选的,所述电源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开关的输入端电连接,且开关的输出端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输入端电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型号均为Y90S-2,所述开关的型号为LW5D-16。(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人工智能设备零部件钻孔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人工智能设备零部件钻孔装置,通过第一电机、圆盘、牵引绳、连接块、载物台、凹槽、第二电机、圆盘、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挤压块、连接板、滑杆、固定板和钻头之间的相互配合,将需要钻孔的人工智能装置固定在凹槽内,操作开关,使得第二电机工作,第二电机带动圆盘转动,使得圆盘带动第二连接杆转动,使得第二连接杆带动第一连接杆转动,第一连接杆带动挤压块移动,使得挤压块通过连接板带动滑杆移动,使得滑杆杆带通过固定板带动钻头移动,第二电机不停的工作,从而对凹槽内的人工智能装置钻孔,通过操作开关,使得第一电机工作,第一电机带动收线盘转动,使得收线盘通过牵引绳带动连接块移动,连接块带动载物台移动,从而完成了可以对人工智能进行钻孔,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避免了在钻孔过程中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2)、该人工智能设备零部件钻孔装置,通过设置滑块和滑槽,当牵引绳带动连接块移动时,连接块同时带动滑块在滑槽内移动,避免了连接块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卡顿的情况,大大的提高了连接块的稳定性。(3)、该人工智能设备零部件钻孔装置,通过设置第一伸缩装置,当第一电机停止工作时,第一弹簧利用自身弹力通过第一伸缩杆带动连接块复位,方便了使用人员的工作,且本专利技术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实用性强。(4)、该人工智能设备零部件钻孔装置,通过设置开关,方便了工作人员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工作状态的控制,通过设置第一底座,避免了第一电机工作时自身机身的转动。(5)、该人工智能设备零部件钻孔装置,通过设置凹槽,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避免了人工智能在钻孔过程中发生脱落的情况,通过设置滑套,避免了滑杆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卡顿的情况,大大的提高了滑杆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A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B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A1底板、A2第一支撑板、A3第一底座、A4第一电机、A5收线盘、A6牵引绳、A7滑槽、A8滑块、A9连接块、A10载物台、A11凹槽、A12第一伸缩装置、A121第一伸缩杆、A122第一弹簧、A13第二支撑板、A14顶板、A15电源、A16开关、A17钻头、A18重物块、A19连接板、A20滑杆、A21滑套、A22固定板、A23挤压块、A24第一连接杆、A25第二连接杆、A26第二伸缩装置、A261第二伸缩杆、A262第二弹簧、A27第二电机、A28圆盘、A29第二底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人工智能设备零部件钻孔装置,包括底板1,顶板1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源15,电源1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开关16,电源15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开关16的输入端电连接,且开关16的输出端通过导线分别与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27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27的型号均为Y90S-2,开关16的型号为LW5D-16,通过设置开关16,方便了工作人员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27工作状态的控制,底板1的上表面通过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13与顶板1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底板1的上表面与第一底座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底座3,避免了第一电机4工作时自身机身的转动,第一底座3的上表面与第一电机4机身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与收线盘5的背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电机4,通过操作开关16,使得第一电机4工作,第一电机4带动收线盘5转动,使得收线盘5通过牵引绳6带动连接块9移动,连接块9带动载物台10移动,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工智能设备零部件钻孔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通过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13)与顶板(1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与第一底座(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座(3)的上表面与第一电机(4)机身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与收线盘(5)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收线盘(5)通过牵引绳(6)与连接块(9)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9)的下表面与滑块(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块(8)滑动连接在滑槽(7)内,且滑槽(7)开设在底板(1)的上表面,所述连接块(9)的上表面与载物台(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载物台(10)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11),所述连接块(9)的右侧面与第一伸缩装置(12)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装置(12)的右端与第二支撑板(13)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顶板(14)的上表面与第二底座(2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底座(29)的上表面与第二电机(27)机身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27)的输出轴与圆盘(28)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圆盘(28)的正面与第二连接杆(25)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25)的上表面与第一连接杆(2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24)的上表面与挤压块(2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挤压块(23)的上表面与连接板(19)的下表面搭接,所述连接板(19)的下表面通过第二伸缩装置(26)与顶板(1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第二伸缩装置(26)位于第二电机(27)的左侧,所述连接板(19)的下表面与滑杆(20)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滑杆(20)的表面套接有滑套(21),所述滑杆(20)的底端与固定板(2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22)的下表面与钻头(17)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钻头(17)位于凹槽(11)的正上方,所述连接板(19)的下表面与重物块(18)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重物块(18)位于滑杆(20)的右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智能设备零部件钻孔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通过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13)与顶板(1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与第一底座(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座(3)的上表面与第一电机(4)机身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电机(4)的输出轴与收线盘(5)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收线盘(5)通过牵引绳(6)与连接块(9)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9)的下表面与滑块(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块(8)滑动连接在滑槽(7)内,且滑槽(7)开设在底板(1)的上表面,所述连接块(9)的上表面与载物台(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载物台(10)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11),所述连接块(9)的右侧面与第一伸缩装置(12)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装置(12)的右端与第二支撑板(13)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顶板(14)的上表面与第二底座(2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底座(29)的上表面与第二电机(27)机身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27)的输出轴与圆盘(28)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圆盘(28)的正面与第二连接杆(25)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25)的上表面与第一连接杆(2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24)的上表面与挤压块(2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挤压块(23)的上表面与连接板(19)的下表面搭接,所述连接板(19)的下表面通过第二伸缩装置(26)与顶板(1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且第二伸缩装置(26)位于第二电机(27)的左侧,所述连接板(19)的下表面与滑杆(20)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滑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杨平
申请(专利权)人:陈杨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