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冲顶和蹲底事故的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60844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1 0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冲顶和蹲底事故的缓冲装置,涉及电梯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轿厢、两立柱和横板;两立柱垂直安装在轿厢内,立柱的两端分别与轿厢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两立柱上滑动套设有套筒,套筒的两端分别通过弹簧与轿厢的顶部和底部连接;两套筒通过一横板固定连接,横板上设有扶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轿厢内设置两个相互平行的竖直立柱,在立柱上套设套筒,套筒的两端通过弹簧与轿厢的顶部和底部相连,扶手的两端分别与套筒固定连接,当电梯发生冲顶或蹲底时,电梯内的人员手紧紧抓住扶手给人体一支撑力,将部分冲击力转移到扶手上,通过弹簧的作用能够减轻冲击力对人体的伤害。

Buffer Device for Accidents of Elevator Topping and Squatt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uffer device for elevator roof rushing and crouching accidents,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elevators. The utility model comprises a car, two pillars and a cross plate; two pillars are vertically installed in the car, and the two ends of the pillars are respectively fixed with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car; the sliding sleeves on the two pillars are provided with sleeves, and the two ends of the sleeves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car through springs; and the two sets of barrels are fixed and connected through a cross plate. The board is equipped with handrails. The utility model sets two parallel vertical columns in the car, and sets sleeves on the columns. The sleeves are connected with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car through springs at both ends. The two ends of the armrest are fixed with sleeves respectively. When the elevator rushes to the top or squats to the bottom, the personnel in the elevator firmly grasp the armrest to give the human body one. Supporting force transfers part of the impact force to the armrest. The impact force can reduce the harm to the human body through the action of the sp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冲顶和蹲底事故的缓冲装置
本技术属于电梯
,特别是涉及电梯冲顶和蹲底事故的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经济和城市生活的发展,电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代步工具,电梯性能的好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曳引式电梯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电梯,曳引式电梯是由曳引机驱动,依靠曳引轮和钢丝绳之间摩擦力带动轿厢沿垂直轨道运行。电梯安全是电梯八大组成部分的重要环节之一,关系着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电梯在故障时容易发生快速下坠而蹲底或者快速上升冲顶,无论是蹲底还是冲顶的发生,巨大的冲击力都会对电梯里的人们造成致命的伤害。减缓电梯事故发生时的冲击力保证电梯内人们的生命安全一直是人们努力改进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电梯冲顶和蹲底事故的缓冲装置,通过在轿厢内设置两个相互平行的竖直立柱,在立柱上套设套筒,套筒的两端通过弹簧与轿厢的顶部和底部相连,在两套筒之间设置扶手,解决了现有的电梯发生冲顶或蹲底事故时冲击力大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为电梯冲顶和蹲底事故的缓冲装置,包括轿厢、两立柱和横板;两所述立柱垂直安装在所述轿厢内,所述立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轿厢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两所述立柱上滑动套设有套筒,所述套筒的两端分别通过弹簧与所述轿厢的顶部和底部连接;两所述套筒通过一横板固定连接,所述横板上设有扶手。进一步地,所述扶手与所述横板铰接。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轴、第一挡柱和第二挡柱,所述横板的上表面设有第一矩形凸起和第二矩形凸起,所述第一矩形凸起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相对侧面设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一盲孔,所述第一盲孔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上方;所述第二矩形凸起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相对侧面设有第二安装孔和第二盲孔,所述第二盲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的上方,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轴线重合;所述扶手的周侧面上垂直设有第一安装臂和第二安装臂,所述第一安装臂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安装臂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一安装臂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臂上设有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的轴线与所述第四安装孔的轴线重合;所述连接轴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第三安装孔和第四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臂远离所述扶手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安装臂远离所述扶手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一挡柱通过一弹性元件安装在所述第一盲孔内,所述第二挡柱通过一弹性元件安装在所述第二盲孔内。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进一步地,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轿厢的一侧壁形成腔体,两所述立柱位于所述腔体内;所述挡板上竖直设有第一条形孔和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一安装臂穿过所述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二安装臂穿过所述第二条形孔,所述挡板上横向设有第三条形孔,所述扶手穿过所述第三条形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条形孔的上方设有遮挡盖。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轿厢内设置两个相互平行的竖直立柱,在立柱上套设套筒,套筒的两端通过弹簧与轿厢的顶部和底部相连,扶手的两端分别与套筒固定连接,当电梯发生冲顶或蹲底时,电梯内的人员手紧紧抓住扶手给人体一支撑力,将部分冲击力转移到扶手上,通过弹簧的作用能够减轻冲击力对人体的伤害。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扶手未启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扶手启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轴侧图;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扶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横板与立柱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中立柱与轿厢的安装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轿厢,2-立柱,3-横板,4-套筒,5-弹簧,6-扶手,7-连接轴8-第一挡柱,9-第二挡柱,10-第一矩形凸起,11-第二矩形凸起,12-第一凹槽,13-第一安装孔,14-第二凹槽,15-第二安装孔,16-第一安装臂,17-第二安装臂,18-第三安装孔,19-第四安装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部”、“底部”、“上表面”、“上”、“一端”、“内”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7所示,本技术为电梯冲顶和蹲底事故的缓冲装置,包括轿厢1、两立柱2和横板3;两立柱2垂直安装在轿厢1内,立柱2的两端分别与轿厢1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两立柱2上滑动套设有套筒4,套筒4的两端分别通过弹簧5与轿厢1的顶部和底部连接;两套筒4通过一横板3固定连接,横板3上设有扶手6。当电梯发生冲顶,电梯内的人员通过扶手6可以将身体受到的部分冲击力转移到扶手6上,扶手6受力后推动套筒4向下运动,套筒4下端的弹簧5被压缩,上端的弹簧5被拉伸;当电梯发生蹲底时,电梯内的人员通过扶手6可以将身体受到的部分冲击力转移到扶手6上,扶手6受力后推动套筒4向上运动,套筒4下端的弹簧5被拉伸,上端的弹簧5被压缩;通过弹簧5的作用能够减小冲击力对人体的伤害。其中,扶手6与横板3铰接。其中,还包括连接轴7、第一挡柱8和第二挡柱9,横板3的上表面设有第一矩形凸起10和第二矩形凸起11,第一矩形凸起10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12,第一凹槽12的一相对侧面设有第一安装孔13和第一盲孔,第一盲孔位于第一安装孔13的上方;第二矩形凸起11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槽14,第二凹槽14的一相对侧面设有第二安装孔15和第二盲孔,第二盲孔位于第二安装孔15的上方,第二安装孔15的轴线与第一安装孔13的轴线重合;扶手6的周侧面上垂直设有第一安装臂16和第二安装臂17,第一安装臂16的轴线与第二安装臂17的轴线平行,第一安装臂16上设有第三安装孔18,第二安装臂17上设有第四安装孔19,第三安装孔18的轴线与第四安装孔19的轴线重合;连接轴7穿过第一安装孔13、第二安装孔15、第三安装孔18和第四安装孔19,第一安装臂16远离扶手6的一端位于第一凹槽12内,第二安装臂17远离扶手6的一端位于第二凹槽14内;第一挡柱8通过一弹性元件安装在第一盲孔内,第二挡柱9通过一弹性元件安装在第二盲孔内。具体实施时,当电梯正常运行时参看图1,扶手6所在的面与两立柱2所在的面位置上相互平行,此时第一挡柱8被挤压到第一盲孔内且第一挡柱8远离第一盲孔的一端抵靠在第一安装臂16上,第二挡柱9被挤压到第二盲孔内且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电梯冲顶和蹲底事故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厢(1)、两立柱(2)和横板(3);两所述立柱(2)垂直安装在所述轿厢(1)内,所述立柱(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轿厢(1)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两所述立柱(2)上滑动套设有套筒(4),所述套筒(4)的两端分别通过弹簧(5)与所述轿厢(1)的顶部和底部连接;两所述套筒(4)通过一横板(3)固定连接,所述横板(3)上设有扶手(6)。

【技术特征摘要】
1.电梯冲顶和蹲底事故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轿厢(1)、两立柱(2)和横板(3);两所述立柱(2)垂直安装在所述轿厢(1)内,所述立柱(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轿厢(1)的顶部和底部固定连接;两所述立柱(2)上滑动套设有套筒(4),所述套筒(4)的两端分别通过弹簧(5)与所述轿厢(1)的顶部和底部连接;两所述套筒(4)通过一横板(3)固定连接,所述横板(3)上设有扶手(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冲顶和蹲底事故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6)与所述横板(3)铰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冲顶和蹲底事故的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轴(7)、第一挡柱(8)和第二挡柱(9),所述横板(3)的上表面设有第一矩形凸起(10)和第二矩形凸起(11),所述第一矩形凸起(10)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12),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一相对侧面设有第一安装孔(13)和第一盲孔,所述第一盲孔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3)的上方;所述第二矩形凸起(11)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槽(14),所述第二凹槽(14)的一相对侧面设有第二安装孔(15)和第二盲孔,所述第二盲孔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15)的上方,所述第二安装孔(15)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3)的轴线重合;所述扶手(6)的周侧面上垂直设有第一安装臂(16)和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翔王士兵彭博
申请(专利权)人:迅立达智能装备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