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光达专利>正文

一种野茶的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606506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30 2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野茶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地;(2)整地;(3)种植;(4)管理。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整个种植过程中,不施用任何化肥和农药,保证了茶树的生长条件生态环保,充分有效的利用土地,实现价值最大化,能提高野生茶的产量,实现产业化,满足目前市场对野生茶的需求。

A Method of Planting Wild Tea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ethod for planting wild tea,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1) site selection; (2) land preparation; (3) planting; (4) management. The invention does not apply any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in the whole planting process, ensur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tea tree growth conditions, fully and effectively utilizes land, realizes maximum value, improves the output of wild tea, realizes industrialization, and meets the demand for wild tea in the current mar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野茶的种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野茶的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野生茶,茶叶因种生而容易变异,多为小乔木或乔木,树龄几十年至几百上千年不等,嫩叶无毛或少毛,叶缘有稀钝齿或全无锯齿,因叶片革质肥厚,不易揉捻成条索,毛茶颜色多呈墨绿色,主副叶脉粗壮而明显,茶菁多呈墨绿色,茶性滑柔而质重,香气深沉而特异,口感刺激性很低,但水甜回甘长且稳定,耐泡度比常茶高2至3倍有余,是茶中极品,不可多得,野生茶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生长且无人管理的纯粹野茶;一种是人工栽培管护后被遗弃年久的茶树,不使用农药、化肥,只进行适当的翻土处理,目前,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野生茶由于其纯天然特性,满足了人们对净水洁食的需求,也就成了追捧的焦点。野生茶具有以下特点:1、耐泡,耐泡度比茶园茶高2至3倍有余,冲至7、8泡依然汤色嫩绿明亮而不浊,滋味持久坚韧;2、野生茶可清凉解署、健身消食、治胸腹胀痛、除烦躁咳嗽,长期饮用对多种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是真正的纯天然保健饮品;3、生态:在海拔较高的深山中生长,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终年与阔叶林、野花等植物共同生长;野生茶的口感比茶园的茶要霸道,独特,耐泡度高,营养成分较为丰富。目前,市场上的野茶分两种,自然型野茶和栽培型野茶,自然型野茶,自然生长于山野林间,因野生茶分布零散,采摘麻烦,而且一年大多只可采春茶,最为难得,栽培型野茶指人工栽培的茶树,因无人管理,茶园荒芜,几十年的自然生长后,重复开发利用的茶树,因此类茶园较少,故栽培型野茶产量也不大;大多野生茶处在只采不管的状态,伴随着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由于生长在植物覆盖率较高的山区,许多茶树还被藤蔓缠绕,使得产量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市场上可喝到的野生茶数量较少,价格也比常茶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野茶的种植方法。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野茶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地:选择海拔在800~1200m的赤红壤,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1800mm,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2)整地:将土壤深翻,将蓬松料与土壤按0.4~0.6∶1.6的重量比混合,拌匀,喷施营养剂,所述蓬松料是将秸秆、木屑和谷壳按0.6~0.9∶0.4~0.7的重量比混合,在100~120℃下,蒸6~10min,所述的营养剂由以下按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芍药5~7份、太子参6~9份、金银花5~8份、白扁豆9~14份、平贝母4~6份、蚯蚓粪3~5份、柠檬酸/草木灰6~9份;所述营养剂,称取原料,得混合料,加入混合料3~5倍的水,煎煮1~2h,过滤得第一次滤液;加入滤渣2.5~4.5倍的水,煎煮1~2h,过滤的第二次滤液;加入第二次滤渣2~3倍的水,煎煮60~90min,过滤得第三次滤液,第三次滤渣沥干备用,将三次过滤所得滤液混合,加入柠檬酸/草木灰,即得到营养液;将第三次滤渣,在120~140℃下烘干至含水量在35~40%,粉碎,过600~700目筛,在种植前,将粉碎后的滤渣按每穴5~7kg的量填入穴中;在喷施营养剂过程中,调节土壤PH为5~6.5;(3)种植:将野生茶幼苗按株距3~4m×行距3~4m的密度进行种植,采用大穴定植,穴深50~55cm,穴宽55~60cm,在种植前33~35h,将野生茶幼苗根部浸泡于处理剂中4~6h,其中处理剂将圆褐固氮菌和水按0.21~0.27∶1的重量比混合;(4)管理:将幼苗种植后,7~16个月内,对苗木进行常规管理,包括修剪,杂草切割,在幼苗种植后22个月后,在苗木行距间进行套种,第1年套种大豆,第2~3年种植地黄和/或天麻,每2~4年对茶园进行翻土,杂草切割,藤蔓修剪即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选择海拔较高,降雨量充沛的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地表温度逐渐降低,土壤湿度逐渐增大,土壤养分含量富集,远离农药等化学物质,使得种植的茶叶更加天然无公害,在土壤进行深翻,提高土壤含氧量,同时,通过蓬松料与土壤混合,增加了幼苗根部的生长空间,通过营养剂的喷施,改变土壤的成分含量,另外可以调节土壤酸碱度,种植前,通过处理剂对野生茶幼苗根部浸泡,使得自生固氮菌附于根部,有利于幼苗的发育生长,固定土壤中的氮,为幼苗生长提供营养,种植后在茶树行距间进行套种,通过大豆的套种,利用大豆的根瘤菌的作用,为茶树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氮元素,之后,对中药进行套种,通过中药的药效,在生长过程中,改善土壤营养成分,为茶树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本专利技术在整个种植过程中,不施用任何化肥和农药,保证了茶树的生长条件生态环保,充分有效的利用土地,实现价值最大化,能提高野生茶的产量,实现产业化,满足目前市场对野生茶的需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一种野茶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地:选择海拔在800m的赤红壤,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mm,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2)整地:将土壤深翻,将蓬松料与土壤按0.4∶1.6的重量比混合,拌匀,喷施营养剂,所述蓬松料是将秸秆、木屑和谷壳按0.6∶0.4的重量比混合,在100℃下,蒸6min,营养剂由以下按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芍药5份、太子参6份、金银花5份、白扁豆9份、平贝母4份、蚯蚓粪3份、柠檬酸/草木灰6份;所述营养剂,称取原料,得混合料,加入混合料3倍的水,煎煮1h,过滤得第一次滤液;加入滤渣2.5倍的水,煎煮1h,过滤的第二次滤液;加入第二次滤渣2倍的水,煎煮60min,过滤得第三次滤液,第三次滤渣沥干备用,将三次过滤所得滤液混合,加入柠檬酸/草木灰,即得到营养液;将第三次滤渣,在120℃下烘干至含水量在35%,粉碎,过600目筛,在种植前,将粉碎后的滤渣按每穴5kg的量填入穴中;在喷施营养剂过程中,调节土壤PH为5;(3)种植:将野生茶幼苗按株距3m×行距3m的密度进行种植,采用大穴定植,穴深50cm,穴宽55cm,在种植前33h,将野生茶幼苗根部浸泡于处理剂中4h,其中处理剂将圆褐固氮菌和水按0.21∶1的重量比混合;(4)管理:将幼苗种植后,7个月内,对苗木进行常规管理,包括修剪,杂草切割,在幼苗种植后22个月后,在苗木行距间进行套种,第1年套种大豆,第2~3年种植地黄和/或天麻,每2年对茶园进行翻土,杂草切割,藤蔓修剪即可。实施例2一种野茶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选地:选择海拔在1200m的赤红壤,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mm,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2)整地:将土壤深翻,将蓬松料与土壤按0.6∶1.6的重量比混合,拌匀,喷施营养剂,所述蓬松料是将秸秆、木屑和谷壳按0.9∶0.7的重量比混合,在120℃下,蒸10min,营养剂由以下按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芍药7份、太子参9份、金银花8份、白扁豆14份、平贝母6份、蚯蚓粪5份、柠檬酸/草木灰9份;所述营养剂,称取原料,得混合料,加入混合料5倍的水,煎煮2h,过滤得第一次滤液;加入滤渣4.5倍的水,煎煮2h,过滤的第二次滤液;加入第二次滤渣3倍的水,煎煮90min,过滤得第三次滤液,第三次滤渣沥干备用,将三次过滤所得滤液混合,加入柠檬酸/草木灰,即得到营养液;将第三次滤渣,在140℃下烘干至含水量在40%,粉碎,过700目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野茶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选地:选择海拔在800~1200m的赤红壤,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1800mm,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2)整地:将土壤深翻,将蓬松料与土壤按0.4~0.6∶1.6的重量比混合,拌匀,喷施营养剂,所述蓬松料是将秸秆、木屑和谷壳按0.6~0.9∶0.4~0.7的重量比混合,在100~120℃下,蒸6~10min,所述的营养剂由以下按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芍药5~7份、太子参6~9份、金银花5~8份、白扁豆9~14份、平贝母4~6份、蚯蚓粪3~5份、柠檬酸/草木灰6~9份;所述营养剂,称取原料,得混合料,加入混合料3~5倍的水,煎煮1~2h,过滤得第一次滤液;加入滤渣2.5~4.5倍的水,煎煮1~2h,过滤的第二次滤液;加入第二次滤渣2~3倍的水,煎煮60~90min,过滤得第三次滤液,第三次滤渣沥干备用,将三次过滤所得滤液混合,加入柠檬酸/草木灰,即得到营养液;将第三次滤渣,在120~140℃下烘干至含水量在35~40%,粉碎,过600~700目筛,在种植前,将粉碎后的滤渣按每穴5~7kg的量填入穴中;在喷施营养剂过程中,调节土壤PH为5~6.5;(3)种植:将野生茶幼苗按株距3~4m×行距3~4m的密度进行种植,采用大穴定植,穴深50~55cm,穴宽55~60cm,在种植前33~35h,将野生茶幼苗根部浸泡于处理剂中4~6h,其中处理剂将圆褐固氮菌和水按0.21~0.27∶1的重量比混合;(4)管理:将幼苗种植后,7~16个月内,对苗木进行常规管理,包括修剪,杂草切割,在幼苗种植后22个月后,在苗木行距间进行套种,第1年套种大豆,第2~3年种植地黄和/或天麻,每2~4年对茶园进行翻土,杂草切割,藤蔓修剪即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野茶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选地:选择海拔在800~1200m的赤红壤,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1800mm,土壤相对含水量在75%;(2)整地:将土壤深翻,将蓬松料与土壤按0.4~0.6∶1.6的重量比混合,拌匀,喷施营养剂,所述蓬松料是将秸秆、木屑和谷壳按0.6~0.9∶0.4~0.7的重量比混合,在100~120℃下,蒸6~10min,所述的营养剂由以下按重量份的原料组成:芍药5~7份、太子参6~9份、金银花5~8份、白扁豆9~14份、平贝母4~6份、蚯蚓粪3~5份、柠檬酸/草木灰6~9份;所述营养剂,称取原料,得混合料,加入混合料3~5倍的水,煎煮1~2h,过滤得第一次滤液;加入滤渣2.5~4.5倍的水,煎煮1~2h,过滤的第二次滤液;加入第二次滤渣2~3倍的水,煎煮60~90min,过滤得第三次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光达
申请(专利权)人:刘光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