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建竹园分区灌溉双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7207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7 2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建竹园分区灌溉双用装置,它包括隔离挡板、顶槽、固定装置三部分组成,所述的隔离挡板以特定模具混凝土浇筑而成,侧面设计有垂直蜂窝板状结构排布的半球形凹穴,而两端面则设计为半凸体,不同挡板彼此相互配对固定,顶槽为混凝土浇筑的槽状结构,中部为条形凹槽,两侧围合,槽壁上开有溢流口,并通过固定装置与隔离挡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为了满足新建竹园的分区隔离需要而设计,通过巧妙的结构组合和连接实现竹种建园中不同竹种的有效隔离,阻止混杂串根,促使地下茎须根增生,并通过顶槽的设计、固定,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作到了竹园的分区隔离,又可以作为灌溉设备,满足北方竹区游赏观光和生产育竹的双重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建竹园分区灌溉双用装置
本技术涉及竹业生产和园林建设
,特别是一种新建竹园分区灌溉双用装置。
技术介绍
竹,学名Bambusoideae,为禾本科多年生木本植物。竹,心虚、节坚、常青、傲寒。国人之所以爱竹,是因为竹子具有“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高尚情操,人们通常把竹子的一尘不染,不畏严寒,高雅素洁的品性作为自己品行的准则,在竹子身上寄托着国人特别是历代文人清高的生活情趣。因此,在园林生产中竹子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竹类植物多以竹类专类园的形式存在,这是竹种资源物种搜集和迁地保存最有效的方式,建成后便于人们去区别各种竹类植物在形态学上的微妙异同,也便于人们去领略竹类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神奇演变。然而,由于竹类植物依赖地下茎繁殖,竹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伸展性,不同竹种的分离十分困难。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隔离方法主要包括竹种隔离法、开沟隔离法、砌筑隔离法等形式。尽管这些方法可以起到一定的隔离效果,但是存在着隔离不彻底、造价高、造型不美观、后期维护难度大等弊端。同时,传统的分隔设计,对于北方竹区在干旱的季节里又面临灌溉的困扰和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当前我国竹类园建设中遇到的竹种隔离技术上的难点,提供一种新型竹种建园分区灌溉双用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建竹园分区灌溉双用装置,包括隔离挡板、顶槽和固定装置;所述隔离挡板为两个以上,形状为垂直板状结构,相邻两块隔离挡板依次对接;所述顶槽为条形槽状结构,槽口向上,两侧围合,槽壁上开有溢流口,顶槽底部通过固定装置与隔离挡板顶面连接。隔离挡板用于竹园分区,实现新建竹园中不同竹种的有效隔离,阻止混杂串根;顶槽用于引入水流,通过槽壁上开有的溢流口溢出,满足新建竹园的浇灌工作。其中,所述隔离挡板的两端侧壁为方向相反的半凸体,所述半凸体为隔离挡板端部延纵向一半突起,一半凹陷,半凸体长度为5~10cm,宽度为隔离挡板厚度的1/2,相邻两块隔离挡板之间通过侧壁的半凸体相互砌合对接,配对固定。进一步地,所述所述隔离挡板两侧面均匀分布有半球体凹穴,直径4~5cm,呈垂直蜂窝状结构排布,便于竹子地下茎须根增生。所述隔离挡板顶端设有与顶槽固定的穿孔,直径为10~15mm,相邻的隔离挡板之间桥接有一个顶槽,顶槽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相邻的两个隔离挡板上,使得相邻的隔离挡板相对固定连接。所述顶槽底部设有与隔离挡板顶端的穿孔相匹配的通孔,用于固定装置的安装。所述固定装置为膨胀螺栓,膨胀螺栓的直径与顶槽的通孔以及隔离挡板的穿孔对应,便于旋紧固定。所述隔离挡板或顶槽为混凝土材料制成。所述隔离挡板的高度为70~75cm,厚度为15~20cm,长度为80~85cm。所述顶槽的厚度5~6cm,外宽度为25~30cm,高15~20cm,长度为80~85cm。所述溢流口宽20~25cm,高15~20cm。有益效果:本技术是为适应我国北方竹区建园中遇到的竹种窜跟、隔离困难、灌溉麻烦的实际问题,提出一种制作简单、分隔彻底、外型美观,具有竹种隔离和灌溉排水双重功效的竹种分区隔离装置,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也利于游人在竹林中游赏观光。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图1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顶槽结构示意图(a溢流口型,b完整型);图3是两块隔离挡板彼此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如图1,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建竹园分区灌溉双用装置,包括如下结构:隔离挡板2、顶槽1、固定装置3三部分组成,隔离挡板2和顶槽1均为混凝土材料制成。隔离挡板2为两个以上,且依次对接,形状为垂直板状结构;顶槽1为条形槽状结构,并通过固定装置3与隔离挡板2连接。隔离挡板2两侧面均匀分布有半球体凹穴21,直径4~5cm,呈垂直蜂窝状结构排布,便于竹子地下茎须根增生。隔离挡板2两端侧壁为半凸体4,不同断面凸体方向相异,相邻挡板通过凸凹相互砌合对接,配对固定。顶槽1中部为凹槽,开口向上,两侧围合,底部有穿孔,便于与隔离挡板2固定。顶槽1有两种型号,一种型号槽壁完整(见图2a),另一种型号槽壁开有溢流口5(见图2b),便于灌溉水流溢出。隔离挡板2顶端设有与顶槽1固定的穿孔6,穿孔6直径10~15mm;相邻的隔离挡板2之间桥接有一个顶槽1,顶槽1通过固定装置3固定在相邻的两个隔离挡板2上,使得相邻的隔离挡板2相对固定连接。固定装置3为膨胀螺栓,膨胀螺栓的直径与顶槽1的通孔以及隔离挡板2穿孔6对应,便于旋紧固定。隔离挡板2单体成品高度为70~75cm,厚度为15~20cm,长度为80~85cm,两端侧壁的半凸体部位的长度为5~10cm,宽度为挡板厚度的1/2;顶槽1的厚度5~6cm,外宽度为25~30cm,高15~20cm,长度为80~85cm。其中,槽壁开有的溢流口5尺寸为宽20~25cm,高15~20cm。本技术是为了满足北方新建竹园的竹种分隔需要而设计,通过巧妙的结构组合和连接实现新建竹园中不同竹种的有效隔离,阻止混杂串根,并通过顶槽的设计使得本技术不仅作到竹园的分区隔离,又可以作为灌溉设施,满足生产管理和游人休憩观光的需要。实施例: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新建竹园分区灌溉双用装置,它包括如下结构:隔离挡板2、盖板1和固定装置3三部分组成。其中,所述的隔离挡板2为两个以上,且依次对接,形状为垂直板状结构;顶槽1为条形槽状结构,并通过固定装置3与隔离挡板2连接。所述的隔离挡板2两侧面均匀分布有半球体凹穴21,直径4cm,呈垂直蜂窝状结构排布,便于竹子地下茎须根增生。隔离挡板2两端侧壁为半凸体4,不同断面凸体方向相异,相邻挡板通过凸凹相互砌合对接,配对固定。顶槽1中部为凹槽,开口向上,两侧围合,底部有穿孔,便于与挡板2固定。其中,所述顶槽1有两种型号,一种型号槽壁完整,另一种型号槽壁开有溢流口5,便于灌溉水流溢出,每间隔2个顶槽设置一个溢流口5,且分别位于顶槽两边设置。其中,所述隔离挡板2顶端设有与顶槽固定的穿孔6,穿孔6直径12mm;相邻的隔离挡板2之间桥接有一个顶槽1,顶槽1通过固定装置3固定在相邻的两个隔离挡板2上,使得相邻的隔离挡板2相对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的固定装置3为膨胀螺栓,膨胀螺栓的直径与顶槽1的通孔以及隔离挡板2穿孔6对应,便于旋紧固定。其中,隔离挡板2或者顶槽1均为混凝土材料制成。每个隔离挡板2成品高度为75cm,厚度为20cm,长度为85cm。隔离挡板2两端的侧壁为半凸体部位的长度为10cm,宽度为挡板厚度的1/2。顶槽加工尺寸为厚度6cm,外宽度为30cm,高20cm,长度为85cm,所述槽壁开有的溢流口5的尺寸为宽25cm,高20cm。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建竹园分区灌溉双用装置的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建竹园分区灌溉双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离挡板(2)、顶槽(1)和固定装置(3);所述隔离挡板(2)为两个以上,形状为垂直板状结构,相邻两块隔离挡板(2)依次对接;所述顶槽(1)为条形槽状结构,槽口向上,两侧围合,槽壁上开有溢流口(5),顶槽(1)底部通过固定装置(3)与隔离挡板顶面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建竹园分区灌溉双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离挡板(2)、顶槽(1)和固定装置(3);所述隔离挡板(2)为两个以上,形状为垂直板状结构,相邻两块隔离挡板(2)依次对接;所述顶槽(1)为条形槽状结构,槽口向上,两侧围合,槽壁上开有溢流口(5),顶槽(1)底部通过固定装置(3)与隔离挡板顶面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建竹园分区灌溉双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挡板(2)的两端侧壁为方向相反的半凸体(4),宽度为隔离挡板厚度的1/2,相邻两块隔离挡板(2)之间通过侧壁的半凸体(4)相互砌合对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建竹园分区灌溉双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挡板(2)两侧面均匀分布有半球体凹穴(21),呈垂直蜂窝状结构排布。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建竹园分区灌溉双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挡板(2)顶端设有与顶槽(1)固定的穿孔(6),相邻的隔离挡板(2)之间桥接有一个顶槽(1),顶槽(1)通过固定装置(3)固定在相邻的两个隔离挡板(2)上,使得相邻的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雅琴李冬林
申请(专利权)人:金陵科技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