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9927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7: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其包括电源转换电路、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充电控制电路,所述单片机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源转换电路、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充电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还与电源转换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的外围元件少,电路简单,恒压充电压由外部电阻网络设置,恒流充电电流仅需通过一个电阻设置;对深度放电的电池,电路首先使用设置的恒流充电电流的15%对电池涓流充电;充电结束,充电电路自动进入休眠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
本技术属于太阳能充放电
,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
技术介绍
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太阳能电池板(Solarpanel)是通过吸收太阳光,将太阳辐射能通过光电效应或者光化学效应直接或间接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利用太阳能电池板把电能存储在可循环充电电池来内,建立一种绿色的能源途径,实现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其包括电源转换电路、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充电控制电路,所述单片机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源转换电路、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充电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还与电源转换电路连接。上述方案中,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一端接电池,另一端依次接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并且输出VCC,所述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上还分别并联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所述第一三极管Q1还有一路依次经第三二极管D3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还有一路依次经第四二极管D4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与输出VCC之间还依次经第一电容C1接地。上述方案中,所述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芯片U1、第一电阻R1、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三三极管Q3、第二二极管D2、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可调电阻Rt1,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1端经第六电阻R6、第二二极管D2接电源转换电路1、第一接口J1,第2端经第八电阻R8接地,第3端依次经第十二电阻R12、第三三极管Q3、第七电阻R7接单片机控制电路,第4端接地,第8端与第1端共接电源转换电路并且一侧经第三电容C3接地,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1端和第2端之间并联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电阻R1上还并联第二电容C2,第3端与第十二电阻R12之间连接有接地的第十三电阻R12,所述第十二电阻R12与第三三极管Q3之间依次连接接地的第四电容C4和接地的第一可调电阻Rt1,所述第三三极管Q3与第七电阻R7之间连接接地的第十一电阻R11,所述第三三极管Q3还有一路与第一接口J1的第2端连接,所述第一接口J1的第1端与电池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一端与单片机控制电路连接。上述方案中,所述单片机控制电路包括第二芯片U2、第五电容C5、第七电容C7、第十七电阻R17,所述第二芯片U2的第3端接充电控制电路,第4端一路经第七电容C7接地,另一路经第十七电阻R17接电源转换电路,第8端经第五电容C5接地,第10端接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上述方案中,所述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四芯片U4、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所述第四芯片U4的第1端经第八电容C8接单片机控制电路3,第2、3端共接地,第7端经可调电阻RT接单片机控制电路,第7端一路经第二十电阻R20接单片机控制电路3,另一路经第二十一电阻R21接地,第8端经第十四电容C14接地,第9端经第二十二电阻R22、第十三电容C13接地,第10端一路经第二十三电阻R23接地,另一路经第十九电阻R19接电池,第11端经第十一电容C11、第九电容C9接单片机控制电路;所述第十九电阻R19上并联第十电容C10。上述方案中,其还包括充电子电路,所述充电子电路包括第三芯片U3、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二电感线圈L2、第十六电阻R16,所述第三芯片U3的第1、2、3端接单片机控制电路3,第5-8端共接第七二极管D7的一端,所述七二极管D7的另一端依次经第二电感线圈L2、第十六电阻R16接单片机控制电路3,所述七二极管D7的另一端与第二电感线圈L2之间连接接地的第八二极管D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使用的外围元件少,电路简单,恒压充电压由外部电阻网络设置,恒流充电电流仅需通过一个电阻设置;对深度放电的电池,电路首先使用设置的恒流充电电流的15%对电池涓流充电;充电结束,充电电路自动进入休眠模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的原理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中电源转换电路的电路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中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中单片机控制电路的电路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中充电控制电路的一部分电路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中充电控制电路的另一部分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如图1所示,其包括电源转换电路1、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2、单片机控制电路3、充电控制电路4,所述单片机控制电路3分别与电源转换电路1、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2、充电控制电路4连接,所述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2还与电源转换电路1连接。如图2所示,所述电源转换电路1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一端接电池,另一端依次接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并且输出VCC,所述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上还分别并联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所述第一三极管Q1还有一路依次经第三二极管D3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还有一路依次经第四二极管D4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与输出VCC之间还依次经第一电容C1接地。如图3所示,所述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2包括第一芯片U1、第一电阻R1、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三三极管Q3、第二二极管D2、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可调电阻Rt1,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1端经第六电阻R6、第二二极管D2接电源转换电路1、第一接口J1,第2端经第八电阻R8接地,第3端依次经第十二电阻R12、第三三极管Q3、第七电阻R7接单片机控制电路3,第4端接地,第8端与第1端共接电源转换电路1并且一侧经第三电容C3接地,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1端和第2端之间并联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电阻R1上还并联第二电容C2,第3端与第十二电阻R12之间连接有接地的第十三电阻R12,所述第十二电阻R12与第三三极管Q3之间依次连接接地的第四电容C4和接地的第一可调电阻Rt1,所述第三三极管Q3与第七电阻R7之间连接接地的第十一电阻R11,所述第三三极管Q3还有一路与第一接口J1的第2端连接,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电源转换电路、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充电控制电路,所述单片机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源转换电路、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充电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还与电源转换电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电源转换电路、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单片机控制电路、充电控制电路,所述单片机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源转换电路、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充电控制电路连接,所述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还与电源转换电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转换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一端接电池,另一端依次接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并且输出VCC,所述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上还分别并联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所述第一三极管Q1还有一路依次经第三二极管D3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还有一路依次经第四二极管D4接地,所述第二三极管Q2与输出VCC之间还依次经第一电容C1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恒放电控制电路包括第一芯片U1、第一电阻R1、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三三极管Q3、第二二极管D2、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可调电阻Rt1,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1端经第六电阻R6、第二二极管D2接电源转换电路1、第一接口J1,第2端经第八电阻R8接地,第3端依次经第十二电阻R12、第三三极管Q3、第七电阻R7接单片机控制电路,第4端接地,第8端与第1端共接电源转换电路并且一侧经第三电容C3接地,所述第一芯片U1的第1端和第2端之间并联第一电阻R1,所述第一电阻R1上还并联第二电容C2,第3端与第十二电阻R12之间连接有接地的第十三电阻R12,所述第十二电阻R12与第三三极管Q3之间依次连接接地的第四电容C4和接地的第一可调电阻Rt1,所述第三三极管Q3与第七电阻R7之间连接接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庆成孙世成丁浩吴楠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庆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