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加强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9781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安装在地基、柱、梁、檩等的建筑构件料的连接部,以加强抗震为目的的抗震加强构件,其作用是:即使由于地震、台风等使木造房屋遭受强烈的振动,也不至于倒塌。该加强构件是接合立体交叉的建筑构件A、A的加强构件,其构成为:固定在一方的建筑构件上的第一加强基材1,该第一加强基材1通过将板材90°折曲得到;第二加强基材2,该第二加强基材2固定在通过铰链4与第一加强基材1呈对称配置的另一方的建筑构件A上,该第二加强基材2通过将板材90°折曲,在其几个地方安装有橡胶弹性的缓冲部件3得到,为的是通过该缓冲部件3,固定在另一方的建筑构件A上,目的是将上述另一方的建筑构件A接合在上述一方的建筑构件A上。(*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抗震加强构件,该抗震加强构件用于安装在地基、柱、梁、檩等建筑构件的连接部,用于加强目的,即使由于地震、台风等使木造房屋遭受强烈的振动,也不至于倒塌。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加强木造建筑物的构件的接合部的方法,采用在柱与柱之间设置斜梁、钉斜支架,安装匚字钉、L型材等各种方法。但是,上述方法在由于地震、台风等引起的强烈振动的场合,其加强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在连接部,有可能发生构件错位、破损等,木造建筑物在该连接部遭破坏,更严重的场合,产生房屋的倒塌等。因此,作为能充分耐住由于地震、台风等引起的强烈的振动的构件,设计、使用了图5的所示的加强构件61。该加强构件61是如下部件,将高强度钢板材折曲成L型的同时,设有在两片部62a、62b的中间部向内侧折曲而形成折曲膨出部63a、63b的L型基材62,在该L型基材62的折曲角部62c,焊接有由高强度钢板材折曲而成的加强部件64,在上述L型基材62的几个地方装有由吸震橡胶做成的缓冲部件65。根据这种结构的话,通过L型基材62整体及该折曲膨出部63a、63b吸收垂直、水平方向的强烈震动,L型基材62的变形可以恢复,所以即使遭受强烈震动,木造建筑物在连接部位也很少轻易的破坏或者倒塌。但是,上述加强构件61为L型形状的基材62,该基材62的两片,在构造上,只适合垂直相交的构件之间接合,没有将建筑构件立体的接合的机能。另外,由于加强部件64通过焊接付着在L型基材62上,L型基材62的折曲角部62c和加强部件64的折曲角部64c紧密接触,所以,弹性变形量小,L型基材62恢复变形的效果不十分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抗震性能进一步提高的抗震加强构件,该抗震加强构件通过在立体交叉的建筑构件之间跨越固定加强基材,吸收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的振动、竖直回转的摇动,即使由于地震、台风使木造房屋遭受强烈的振动也不会倒塌。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上述目的,其主要特征是抗震加强构件是接合立体交叉的建筑构件用的,其构成为包括固定在一方的建筑构件上的第一加强基材,该第一加强基材通过将板材折曲90°得到;第二加强基材,该第二加强基材固定在通过铰链与第一加强基材呈对称配置的另一方的建筑构件上,该第二加强基材通过将板材折曲90°,在其几个地方安装有橡胶弹性的缓冲部件得到,为的是通过该缓冲部件,固定在另一方的建筑构件上,目的是将上述另一方的建筑构件接合在上述一方的建筑构件上。而且,使上述第二加强基材的中间部向外侧弯曲,形成弯曲膨出部,或者,使中间部向外侧多次折曲,形成折曲膨出部。如果上述板材采用高强度钢的话,在抗拉强度、焊接性、截面韧性、加工性、耐腐蚀性方面比较优越,会更好一些。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斜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平面图。图3是分解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的各部件的斜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的斜视图。图5是现有技术例的斜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抗震加强构件的较好的实施例进行具体地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斜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的平面图。图3是分解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采用的各部件的斜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例的斜视图。如图1、图3及图4的斜视图,图2的平面图所示,本专利技术是固定立体交叉的建筑构件A、A的加强构件,其构成为包括固定在一方的建筑构件A上的第一加强基材1,该第一加强基材1通过将板材90°折曲得到;第二加强基材2,该第二加强基材2固定在通过铰链4与第一加强基材1呈对称配置的另一方的建筑构件A上,该第二加强基材2通过将板材折曲90°,在其几个地方安装有橡胶弹性的缓冲部件3得到,为的是通过该缓冲部件3固定在另一方的建筑构件上,目的是将上述另一方的建筑构件A接合在上述一方的建筑构件A上。而且,使上述第二加强基材2的中间部向外侧弯曲,形成有圆弧面231的弯曲膨出部23,或者,使中间部向外侧多次折曲,形成有平坦面241的折曲膨出部24;根据需要,可以在上述第二加强基材2的弯曲膨出部23或者折曲膨出部24的略中央形成缓冲圆形25。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加强基材2的中间部的外侧,形成弯曲或者折曲膨出部23、24的同时,在固定片21、21的几个地方,安装具有橡胶弹性的缓冲部件23,而且,通过将第一加强基材1和第二加强基材2沿上下方向弹性地枢支连接的铰链4,垂直方向或者水平方向的振动、竖直旋转的摇动被吸收的同时,具有复原的能力,即使由于地震、台风使木造房屋遭受强烈的振动,由于对歪斜或者扭曲的抗力增加,而且,根据需要,通过在上述弯曲乃至折曲膨出部2 3、24的中间部的略中央形成缓冲圆形25,可以使缓冲效果进一步提高。如图1、图2及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是跨设建筑构件A的,例如立体交叉的柱构件A-1和梁、檩构件A-2的抗震加强构件,由第一加强基材1和第二加强基材2构成,第一加强基材1固定于柱构件A-1上,第二加强基材2固定于通过铰链4与该第一加强基材1呈对成配置的梁、檩构件A-2上。上述第一加强基材1,是由兼有刚性与柔性的钢铁材料制成的板材按折曲角θ-1为90°折曲而成的,其两片成为沿柱构件A-1的面固定的固定部11、11,在其两片上分别穿设长孔111,另外,在折曲角部形成Ω状的环状轴支撑部12。虽然图上未示出,但是可以附设筒状的轴支撑部代替上述环状轴支撑部12。而且,上述第二加强基材2,是由兼有刚性与柔性的钢铁材料制成的板材按折曲角θ-1为90°折曲而成的,在折曲角部附设筒状的轴支撑部22的同时,其两片成为固定于梁、檩构件A-2的固定片21、21,使各自的固定片21、21的中间部向外侧弯曲,成为有圆弧面231的弯曲膨出部23,或者,使固定片21、21的中间部向外侧多次折曲,成为有平坦面241的折曲膨出部24,根据需要,在上述弯曲乃至折曲膨出部23、24的略中央形成缓冲圆形25。另外,在上述第二加强基材2的固定片21、21的几个地方分别穿设固定孔211,在穿设该固定孔211的位置,装有有橡胶弹性的缓冲部件3。装于上述第二加强基材2的固定片21、21上的缓冲部件3为具有弹性特性且具有耐久性良好的橡胶弹性的吸震橡胶,在其内侧的与建筑构件料A接触的接触面,在符合上述第二加强基材2的固定片21、21的几个地方穿设的固定孔211的位置,穿设长孔,以便在安装第二加强基材2时可以进行微调,同时,在外侧,形成有将第二加强基材2的固定片21抱住的抱持片。作为钢铁材料,最好采用结构钢,特别是最好采用高强度钢。高强度钢为在低碳素钢中按比例少量添加锰、硅、镍、铬、钼等合金元素,一般的抗拉强度50kg/mm,屈服点30kg/mm以上,在焊接性、截面韧性、加工性、耐腐蚀性方面优越。将上述第一加强基材1与上述第二加强基材2沿上下方向弹性地轴支撑连接的铰链4是通过以下步骤形成的,即,如图3所示,从第一加强基材1折曲角部形成的Ω状环状轴支撑部12到第二加强基材2的在折曲角部形成的筒状轴支撑部22,沿箭头方向嵌入轴芯螺栓41,将螺母43通过弹簧42拧在从上述筒状轴支撑部22的下方突出的轴芯螺栓41上,在该螺母43的正下方,将防松销钉412插入在上述轴芯螺栓41的下部穿设的销孔411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抗震加强构件,其特征是:该加强构件是接合立体交叉的建筑构件,其构成包括固定在一方的建筑构件上的第一加强基材,该第一加强基材通过将板材折曲90°得到;第二加强基材,该第二加强基材固定在通过铰链与第一加强基材呈对称配置的另一方的建筑构件上,该第二加强基材通过将板材折曲90°,在其几个地方安装有橡胶弹性的缓冲部件得到,为的是通过该缓冲部件,固定在另一方的建筑构件上,目的是将上述另一方的建筑构件接合在上述一方的建筑构件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川徹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本卫生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