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舌、贯流风机、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8961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8 0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蜗舌、贯流风机、空调器。该蜗舌,包括蜗舌本体,所述蜗舌本体具有迎风分流面、舌部内流面、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由所述迎风分流面向所述舌部内流面延伸,以将所述迎风分流面处的气流引向所述舌部内流面。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蜗舌、贯流风机、空调器,能够显著降低贯流风机的异常噪音,提高贯流风机、空调器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蜗舌、贯流风机、空调器
本技术属于空气调节
,具体涉及一种蜗舌、贯流风机、空调器。
技术介绍
现行蜗舌在贯流中起到分割气流、稳定偏心涡的作用,但由于蜗舌自身无法根据风机转速变化实现舌部小间距处气流流速与流向的调节,因而在较正常转速偏高较多时,其小间距处流速过大,易产生异常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蜗舌、贯流风机、空调器,能够显著降低贯流风机的异常噪音,提高贯流风机、空调器的舒适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蜗舌,包括蜗舌本体,所述蜗舌本体具有迎风分流面、舌部内流面、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由所述迎风分流面向所述舌部内流面延伸,以将所述迎风分流面处的气流引向所述舌部内流面。优选地,所述引流通道为弧形通道。优选地,当蜗舌与叶轮配对组装时,所述叶轮的转轴中心到所述舌部内流面的最远距离为L,所述引流通道在该引流通道的径向上的宽度为d,以所述叶轮的转轴中心为圆心R0为半径形成第一圆柱面,所述第一圆柱面与所述迎风分流面交于第一线,其中R0=L+5d,以所述叶轮的转轴中心为圆心R1为半径形成第二圆柱面,所述第二圆柱面与所述蜗舌的迎风分流面交于第二线,其中R1=R0+15d,所述引流通道的进口处于所述第一线与第二线之间的迎风分流面上。优选地,所述蜗舌本体还具有凸起,所述凸起设置于所述舌部内流面上,所述引流通道的出口位于所述凸起与所述迎风分流面之间的所述舌部内流面上。优选地,所述蜗舌本体还具有背风面,所述背风面与所述迎风分流面相对设置,垂直于所述叶轮的转轴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圆柱面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一圆,所述迎风分流面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圆相交于A点,所述背风面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圆相交于B点,A点与B点间的第一圆的弧段所对应弦的长为m,所述出口的几何中心线与所述凸起朝向所述迎风分流面一侧之间的距离为h,h≤m/2。优选地,d≤5mm。优选地,所述引流通道横截面呈四边形、圆形中的一种。优选地,所述引流通道为多组,多组所述引流通道沿叶轮的轴向依次设置。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贯流风机,包括蜗舌,所述蜗舌为上述的蜗舌。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为上述的贯流风机。本技术提供的蜗舌、贯流风机、空调器,创造性地在所述蜗舌本体上设置了引流通道,从而使叶轮产生的气流在与迎风分流面接触时,能够至少有部分的气流流经所述引流通道并由所述的舌部内流面回流至舌部小间距处,此时的回流气流具备一定的周向/径向流速(此处的周向/径向以叶轮的周向/径向为基准)能够迫使偏心涡向远离所述蜗舌的方向移动且区域收缩,使得舌部最小间距处的气流周向流速部分转化至径向流速,也即舌部小间距处的气流周向流速降低,从而明显降低现有技术中在小间距处的异常噪音,这有利于提升贯流风机乃至空调器在运转时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蜗舌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C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蜗舌与叶轮气流流动的关系示意图;图4为图3中D视角方向的引流通道的局部示意图;图5为图3中D视角方向的引流通道的另一种设置方式的局部示意图。附图标记表示为:1、蜗舌本体;11、迎风分流面;12、舌部内流面;13、引流通道;131、出口;132、进口;14、凸起;15、背风面;2、叶轮;3、第一圆;4、偏心涡。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参见图1至5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蜗舌,包括蜗舌本体1,所述蜗舌本体1具有迎风分流面11、舌部内流面12、引流通道13,所述引流通道13由所述迎风分流面11向所述舌部内流面12延伸,以将所述迎风分流面11处的气流引向所述舌部内流面12。如
技术介绍
中所述,由于蜗舌自身无法根据风机转速变化实现舌部小间距处气流流速与流向的调节,因而在较正常转速偏高较多时,其小间距处流速过大,易产生异常噪音,本技术方案中,创造性地在所述蜗舌本体1上设置了引流通道13,从而使叶轮2产生的气流在与迎风分流面11接触时,能够至少有部分的气流(定义为回流气流,如图3中的引流通道13中的箭头流向所示)流经所述引流通道13并由所述的舌部内流面12回流至舌部小间距处,此时的回流气流具备一定的周向/径向流速(此处的周向/径向以叶轮2的周向/径向为基准)能够迫使偏心涡4向远离所述蜗舌的方向移动且区域收缩,使得舌部最小间距处的气流周向流速部分转化至径向流速,也即舌部小间距处的气流周向流速降低,从而明显降低现有技术中在小间距处的异常噪音,这有利于提升贯流风机乃至空调器在运转时的舒适性。为了提高所述回流气流的回流的顺畅性,能够使回流气流抵达舌部小间距处的时间更为提前,优选地,所述引流通道13为弧形通道,所述弧形通道的弧度变化宜平缓和平滑。当蜗舌与叶轮2配对组装时,所述叶轮2的转轴中心到所述蜗舌的舌部内流面12的最远距离为L,所述引流通道13在该引流通道13的径向上的宽度为d,以所述叶轮2的转轴中心为圆心R0为半径形成第一圆柱面,所述第一圆柱面与所述蜗舌的迎风分流面11交于第一线,其中R0=L+5d,以所述叶轮2的转轴中心为圆心R1为半径形成第二圆柱面,所述第二圆柱面与所述蜗舌的迎风分流面11交于第二线,其中R1=R0+15d,所述引流通道13的进口132处于所述第一线与第二线之间的迎风分流面11上。在第一圆柱面、第二圆柱面与所述蜗舌本体1相交的区域,即上述的第一线与第二线之间的迎风分流面11上,气流流速较高且流向与接触壁面法向夹角较小,此处气流动能高,也即将所述进口132设置与此区域,形成的回流气流具有的气流动能更高,对舌部小间距处气流调节效果更为明显,也即这进一步提高了对舌部小间距处的噪音控制的效果。优选地,所述蜗舌本体1还具有凸起14,所述凸起14设置于所述舌部内流面12上,所述引流通道13的出口131位于所述凸起14与所述迎风分流面11之间的所述舌部内流面12上,所述凸起14能够稳定贯流风机的内部涡流。所述舌部内流面12的气流进口一侧的气流径向速度及周向速度值偏低,而随着气流沿所述舌部内流面12与叶轮2形成装配间隙中的流动,相应的气流的径向及周向流速将被逐步提高,当气流的径向/周向流速值越大时,所述引流通道13中的回流气流对前述气流的径向/周向流速的改变效果越明显,因此,优选地,所述蜗舌本体1还具有背风面15,所述背风面15与所述迎风分流面11相对设置,垂直于所述叶轮2的转轴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圆柱面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一圆3,所述迎风分流面11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圆3相交于A点,所述背风面15在所述第一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圆3相交于B点,A点与B点间的第一圆3的弧段所对应弦的长为m,所述出口131的几何中心线与所述凸起14朝向所述迎风分流面11一侧之间的距离为h,h≤m/2。为避免所述引流通道13径向上的宽度d过大引起贯流风机出风急剧衰减,优选地,d≤5mm。当然,所述的引流通道13的横截面理论上可以为各种形状,但考虑所述引流通道13的加工制造难度,优选地,所述引流通道13横截面呈四边形、圆形中的一种。所述的引流通道13可以沿叶轮2的轴向设置一组,一组所述引流通道13沿着叶轮2的轴向延伸成槽状,如图4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蜗舌,其特征在于,包括蜗舌本体(1),所述蜗舌本体(1)具有迎风分流面(11)、舌部内流面(12)、引流通道(13),所述引流通道(13)由所述迎风分流面(11)向所述舌部内流面(12)延伸,以将所述迎风分流面(11)处的气流引向所述舌部内流面(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蜗舌,其特征在于,包括蜗舌本体(1),所述蜗舌本体(1)具有迎风分流面(11)、舌部内流面(12)、引流通道(13),所述引流通道(13)由所述迎风分流面(11)向所述舌部内流面(12)延伸,以将所述迎风分流面(11)处的气流引向所述舌部内流面(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蜗舌,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通道(13)为弧形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蜗舌,其特征在于,当蜗舌与叶轮(2)配对组装时,所述叶轮(2)的转轴中心到所述舌部内流面(12)的最远距离为L,所述引流通道(13)在该引流通道(13)的径向上的宽度为d,以所述叶轮(2)的转轴中心为圆心R0为半径形成第一圆柱面,所述第一圆柱面与所述迎风分流面(11)交于第一线,其中R0=L+5d,以所述叶轮(2)的转轴中心为圆心R1为半径形成第二圆柱面,所述第二圆柱面与所述蜗舌的迎风分流面(11)交于第二线,其中R1=R0+15d,所述引流通道(13)的进口(132)处于所述第一线与第二线之间的迎风分流面(11)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蜗舌,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本体(1)还具有凸起(14),所述凸起(14)设置于所述舌部内流面(12)上,所述引流通道(13)的出口(1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俊杰李树云吴俊鸿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