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兜酒瓶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68565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5 03: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兜酒瓶盖,包括出酒嘴组件和上盖组件,出酒嘴组件包括筒状的内塞、密封珠和筒状的内主体,在密封珠与止挡部之间设置有可沿上下滑动的防兜酒部件,防兜酒部件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顶杆部,上盖组件的内顶面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顶柱,在止挡部上与顶柱对应设置有通孔,顶柱穿过通孔与顶杆部的第一端连接,当上盖组件首次开启前,顶杆部的第二端与密封珠紧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防兜酒瓶盖,首次开启前,在顶柱和防兜酒部件的顶杆部作用下使得密封珠往下压,从而保证密封珠被压紧起到密封作用,使得密封珠无法窜动或者移位,这样即使酒瓶倒立密封珠也不会脱离底部出酒孔,从而彻底解决了运输途中兜酒现象。

Anti bottle cap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anti-pocket wine bottle cap, which comprises a wine outlet component and a top component. The wine outlet component comprises a cylinder-shaped inner plug, a sealing bead and a cylinder-shaped inner main body. An anti-pocket wine component which can slide up and down between the sealing bead and the stop part is arranged. The anti-pocket wine component includes a top rod extending along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nd an upper cover group. The top pillar extending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top surface of the workpiece, and a through hole is arranged on the stop part corresponding to the top pillar. The top pillar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end of the top rod through the through hole. Before the first opening of the upper cover assembly, the second end of the top rod is close to the sealing bead. Before the first opening of the anti-pocket wine bottle cap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top column and the top rod of the anti-pocket wine component, the sealing beads are pressed downward, thus ensuring that the sealing beads are pressed tightly to play a sealing role, so that the sealing beads can not move or shift, so that even the inverted sealing beads of the wine bottle will not leave the bottom of the wine hole, thus completely solving the problem. Drinking in transit is a phenomen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兜酒瓶盖
本专利技术涉及容器的盖,特别是涉及一种防兜酒瓶盖。
技术介绍
现有高端白酒的瓶盖通常包括内塞和设置于内塞中的玻璃珠。当瓶盖水平放置时玻璃珠在重力作用下,把内塞底部出酒孔紧紧地封住,使酒不会溢出出酒嘴,避免产生兜酒现象。然而,酒瓶在运输过程中,因车辆颠簸,瓶盖平衡状态被打破,玻璃珠在各方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置编移,导致内塞底部出酒孔无法保证被封住,从而导致酒从缝隙溢出。当玻璃珠重新封住出酒孔时,溢出的酒又无法重回酒瓶中,导致开启时,出酒嘴有少量酒会自动冒出。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有效防止运输途中酒溢出的防兜酒瓶盖。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防兜酒瓶盖,包括:出酒嘴组件,包括筒状的内塞、密封珠和筒状的内主体,所述内塞的下端设置有底部出酒孔,所述密封珠安装于所述内塞的内部,用于密封所述底部出酒孔,所述内主体外套在所述内塞上,所述内主体的上端内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密封珠脱落的止挡部,在所述止挡部上设置有顶部出酒孔;以及上盖组件,与所述内主体的上端螺纹连接;在所述密封珠与所述止挡部之间设置有可沿上下滑动的防兜酒部件,所述防兜酒部件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顶杆部,所述上盖组件的内顶面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顶柱,在所述止挡部上与所述顶柱对应设置有通孔,所述顶柱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顶杆部的第一端连接,当所述上盖组件首次开启前,所述顶杆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密封珠紧贴。本专利技术的防兜酒瓶盖,首次开启前,在顶柱和防兜酒部件的顶杆部作用下使得密封珠往下压,从而保证密封珠被压紧起到密封作用,使得密封珠无法窜动或者移位,这样即使酒瓶倒立密封珠也不会脱离底部出酒孔,从而彻底解决了运输途中兜酒现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杆部的所述第一端设置有插孔,所述顶柱的下端与所述插孔过盈配合,所述顶柱的下端插入所述插孔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防兜酒部件的外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杆部的所述第二端设置有锥形的卡槽,当所述上盖组件首次开启前,所述密封珠的部分容纳于所述卡槽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兜酒部件还包括沿所述顶杆部的外周设置的第一密封部,所述内塞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密封部配合的第二密封部,当所述上盖组件首次开启前,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第二密封部密封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兜酒瓶盖还包括防伪结构,所述防伪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出酒嘴组件上的第一卡扣和设置在所述上盖组件上的与所述第一卡扣配合的第二卡扣,当所述上盖组件首次开启前,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扣相扣合,当所述上盖组件首次开启后再次回盖时,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第二卡扣相分离,所述上盖组件相对于所述出酒嘴组件升高一定距离,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第二密封部密封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圆柱形的密封面,所述第二密封部为自所述内塞的内壁向内突出的密封环,当所述上盖组件首次开启前以及所述上盖组件首次开启后再次回盖时,所述密封环的端部与所述密封面接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顶杆部之间设置有减料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兜酒部件还包括沿所述顶杆部的外圆方向间隔布置的导向条以及连接在所述导向条与所述第一密封部之间的连接筋。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兜酒部件沿其中心线上下对称。本专利技术附加技术特征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将在本说明书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进行说明。附图说明图1、图2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防兜酒瓶盖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示出的是上盖组件首次开启前的状态,图2示出的是上盖组件首次开启后再次回盖时的状态;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内塞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防兜酒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防兜酒部件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出酒嘴组件;11、外主体;12、内塞;122、底部出酒孔;123、第二密封部;13、密封珠;14、内主体;142、安装部;144、出酒嘴部;146、通孔;148、止挡部;149、顶部出酒孔;15、防伪圈;152、第一卡扣;16、防兜酒部件;161、顶杆部;162、插孔;163、卡槽;164、第一密封部;166、导向条;167、连接筋;168、减料槽;169、密封面;20、上盖组件;21、外盖;22、内盖;222、第二卡扣;223、顶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5所示,本专利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防兜酒瓶盖主要由可固定在瓶口上的出酒嘴组件10和盖设在出酒嘴组件10上的上盖组件20组成。其中,出酒嘴组件10包括内塞12、密封珠13、内主体14以及防兜酒部件16,内塞12为筒状结构,内塞12的下端设置有底部出酒孔122。密封珠13装在内塞12中,用于密封所述底部出酒孔122。内主体14为筒状结构,内主体14外套在内塞12上,内主体14具有位于下部的安装部142和位于上部的出酒嘴部144,安装部142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防滑凸齿,安装部142用于固定地套设在瓶口(图中未示出)处。出酒嘴部144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出酒嘴部144的内部设置有防止密封珠13脱落的止挡部148,止挡部148的中心设置有通孔146,止挡部148上沿通孔14的周向设置有若干顶部出酒孔149。防兜酒部件16设置在所述密封珠13与所述止挡部148之间且可沿上下滑动,所述防兜酒部件16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顶杆部161。在一个实施例中,出酒嘴组件10还包括外主体11,外主体11固定地套设在内主体14的安装部142上,外主体11主要起装饰作用。在一个实施例中,出酒嘴组件10还包括防伪圈15,防伪圈15设置在外主体11的上端与内主体14之间,防伪圈15的下端与所述外主体11的上端固定连接,防伪圈15的上端设置有向内突出的第一卡扣152。所述上盖组件20包括外盖21、内盖22和顶柱223,内盖22固定设置在外盖21内,内盖22的内壁设置有与出酒嘴部144上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内盖22的下端设置有向外突出的第二卡扣222,第二卡扣222与第一卡扣152配合起到防伪作用。原理如下:装配时,防伪圈15上的第一卡扣152与内盖22上的第二卡扣222相扣合(如图1所示)。当使用旋开上盖组件20时,上盖组件20沿瓶盖轴向向上移动,此时,第二卡扣222随之一起向上移动,第二卡扣222与第一卡扣152分离。开启后,由于第一卡扣152的上端面和第二卡扣222的下端面均为平面,内盖22的下端无法向内收缩变形,第二卡扣222与第一卡扣152无法再次扣合在一起,从而起到防伪效果(如图2所示)。顶柱223自内盖22的内顶面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所述顶柱223穿过所述通孔146与所述顶杆部161的第一端连接,当所述上盖组件首次开启前(见图1),所述顶杆部161的第二端与所述密封珠13紧贴。首次开启前,在顶柱223和防兜酒部件16的顶杆部161作用下使得密封珠13往下压,从而保证密封珠13被压紧起到密封作用,使得密封珠13无法窜动或者移位,这样即使酒瓶倒立密封珠13也不会脱离底部出酒孔122,从而彻底解决了运输途中兜酒现象。如图4-5所示,所述顶杆部161的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兜酒瓶盖,包括:出酒嘴组件,包括筒状的内塞、密封珠和筒状的内主体,所述内塞的下端设置有底部出酒孔,所述密封珠安装于所述内塞的内部,用于密封所述底部出酒孔,所述内主体外套在所述内塞上,所述内主体的上端内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密封珠脱落的止挡部,在所述止挡部上设置有顶部出酒孔;以及上盖组件,与所述内主体的上端螺纹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密封珠与所述止挡部之间设置有可沿上下滑动的防兜酒部件,所述防兜酒部件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顶杆部,所述上盖组件的内顶面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顶柱,在所述止挡部上与所述顶柱对应设置有通孔,所述顶柱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顶杆部的第一端连接,当所述上盖组件首次开启前,所述顶杆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密封珠紧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兜酒瓶盖,包括:出酒嘴组件,包括筒状的内塞、密封珠和筒状的内主体,所述内塞的下端设置有底部出酒孔,所述密封珠安装于所述内塞的内部,用于密封所述底部出酒孔,所述内主体外套在所述内塞上,所述内主体的上端内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密封珠脱落的止挡部,在所述止挡部上设置有顶部出酒孔;以及上盖组件,与所述内主体的上端螺纹连接;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密封珠与所述止挡部之间设置有可沿上下滑动的防兜酒部件,所述防兜酒部件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顶杆部,所述上盖组件的内顶面上设置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顶柱,在所述止挡部上与所述顶柱对应设置有通孔,所述顶柱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顶杆部的第一端连接,当所述上盖组件首次开启前,所述顶杆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密封珠紧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兜酒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部的所述第一端设置有插孔,所述顶柱的下端与所述插孔过盈配合,所述顶柱的下端插入所述插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兜酒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防兜酒部件的外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兜酒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部的所述第二端设置有锥形的卡槽,当所述上盖组件首次开启前,所述密封珠的部分容纳于所述卡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防兜酒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兜酒部件还包括沿所述顶杆部的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小龙蔡世雄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经济特区龙狮瓶盖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