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眩光后视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6805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5 0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眩光后视镜,包括第一玻璃基板;第二玻璃基板;设置在第一玻璃基板和第二玻璃基板之间的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以及第二导电层;和第一导电层电连接的第一FPC;和第二导电层电连接的第二FPC;胶架;其中,胶架包括环形结构和封装于所述环形结构一端的平板结构;环形结构的另一端和第一玻璃基板的侧边缘贴合连接;且环形的一端与第一玻璃基板的表面平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防眩后视镜便于用户日常对后视镜表面的清理,并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眩光后视镜
本专利技术涉及后视镜
,特别是涉及一种防眩光后视镜。
技术介绍
夜间行车过程中,当后方来车大灯发出的灯光照射到内后视镜时,后视镜会产生强烈的反射光,造成驾驶员眩目反应,严重时会影响到驾驶者的夜间行车安全。因此,防眩光后视镜广受用户欢迎,而于此同时,用户对后视镜的使用体验要求也越来越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眩后视镜,解决了防眩后视镜的玻璃表面清理困难,且视觉体验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眩光后视镜,包括:第一玻璃基板;第二玻璃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基板和所述第二玻璃基板之间的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以及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的第一FPC;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的第二FPC;胶架;其中,所述胶架包括环形结构和封装于所述环形结构一端的平板结构;所述环形结构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侧边缘贴合连接;且所述环形结构和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相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背离第二玻璃基板的表面平齐。其中,所述第一玻璃基板包括可视区和非可视区,其中所述第一玻璃基板和所述第一导电层相贴合的表面,所述非可视区设有装饰层。其中,所述装饰层为黑色油墨层。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边缘相对于所述电致变色层的边缘具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第一FPC和所述第二FPC分别贴合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不同两侧边缘的延伸部;所述第一导电层上对应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非可视区设置有刻蚀区,使得所述第二FPC连接的第一导电层的延伸部和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中间区域之间的电路断开;所述第二FPC连接的第一导电层的延伸部通过导电块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其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背离所述第一导电层的表面的减反射膜层。其中,所述电致变色层包括环形胶框和封装于所述环形胶框内环的EC液;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均为ITO导电层。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防眩光后视镜,用FPC部件代替了电极夹,也就不存在突出于第一玻璃基板表面的电极夹,相应的胶架也无需为了封装电机夹而突出于第一玻璃基板的表面,而是和第一玻璃基板的表面平齐,使得第一玻璃基板表面与第一玻璃基板边缘位置处的胶架形成一个平整的表面,更便于用户日常对后视镜表面的清理,并提高用户的视觉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后视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防眩光后视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眩光后视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防眩光后视镜可以包括:第一玻璃基板1和第二玻璃基板2,设置在第一玻璃基板1和第二玻璃基板2之间的第一导电层3、电致变色层4和第二导电层5。其中,第一导电层3通过第一FPC6和电源电连接,第二导电层5通过第二FPC7和电源电连接。还包括封装各个组件的胶架8;设置于第二导电层5和第二玻璃基板2之间的反射层9,以及设置在反射层9和第二导电层5之间的缓冲层10,该反射层9以及缓冲层10为防眩光后视镜的常规组件,在此不作过多说明。其中,胶架8包括环形结构81和平板结构82,环形结构81的一端设置平板结构82,另一端和第一玻璃基板1的侧边缘,也即是边缘侧面贴合连接,并且胶架8和第一玻璃基板1相连接的一端,与第一玻璃基板1背离第一导电层3的表面平齐。具体地,可参考图1,胶架8的上端表面和第一玻璃基板1的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第一导电层3、电致变色层4等部件封装于第一玻璃基板1和胶架8共同形成的闭合空间内。目前常规的防眩光后视镜中,第一导电层3和第二导电层5往往通过电极夹和电源连接。具体地,可参考图2,图2为现有技术中防眩光后视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和第一导电层3相连接的电极夹需要突起于第一玻璃基板1的表面,对应地,封装各个部件的胶架8上端必然需要将电极夹封装在胶架8和第一玻璃基板1构成的闭合空间内,胶架8的上端也必然突出于第一玻璃基板1的表面,那么后视镜的边缘位置就存在突起的边框。而本专利技术中采用FPC代替电极夹,FPC是一种柔性导电器件,可以直接绑定在导电层的电极引脚上,如图1所示,FPC无需突出于第一玻璃板的表面,胶架8的上端也可以和第一玻璃基板1上表面平齐设置,使得防眩光后视镜的上表面为一个平整的表面,可以便于用户日常对第一玻璃基板1的上表面进行清理,并且这种平整的结构更符合用户对电子产品的审美,有助于提高用户使用体验。进一步地,该第一玻璃基板1包括可视区和非可视区。为了避免用户透过非可视区观察到后视镜内部的胶架8边框等结构,降低用户的视觉体验,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玻璃基板1和第一导电层3之间,非可视区对应的位置设置装饰层11。该装置层可以是用于挡光的黑色油墨层,也可以是其他颜色的涂层,只要能够保证其不透光即可。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下面就第一FPC6、第二FPC7分别和第一导电层3以及第二导电层5之间电连接的方式做具体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可参考图1,在实际生产中为了便于安装,第一玻璃基板1略大于第一导电层3的宽度尺寸相同,而电致变色层4、第二导电层5、缓冲层10、反射层9以及第二玻璃基板2的宽度尺寸均要略小于第一玻璃基板1和第一导电层3。也即是说第一导电层3的边缘相对于电致变色层4边缘具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而第二FPC7并不直接和第二导电层5相连接。而是第一FPC6和第二FPC7均和第一导电层3的延伸部相连接,且第一FPC6和第二FPC7分别位于第一导电层3不同的两侧,和第一导电层3的电极引脚绑定。在此基础上,将第一导电层3上设置刻蚀区,使得第二FPC7连接的第一导电层3的延伸部和第一导电层3的其他区域形成断路,而再通过导电块12使第二导电层5和第二FPC7连接的延伸部保持电连接,也就实现了第二FPC7和第二导电层5之间的电连接。具体地,导电块12可以采用导电球。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层3和第二导电层5是用于在电致变色层4上下两个表面上形成电压差,而第二FPC7连接的第一导电层3的延伸部和第二导电层5之间是相互电连接的,因此,第二FPC7连接的第一导电层3的延伸部占第一导电层3的面积必然不能太大,因此,第一导电层3上的刻蚀区应设置在装饰层11对应在第一导电层3上的位置处,且刻蚀区将第一导电层3划分为两个区域,面积小的区域即为第二PFC连接的延伸部。可选地,在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层4可以包括环形胶框,和封装于环形胶框内环中的EC液。该环形胶框是一种非导电的材料制成,一般上述实施例中的导电球可以贴合于环形胶框的外侧壁设置。可选地,第一导电层3和第二导电层5可以均可采用ITO导电层。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眩光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玻璃基板;第二玻璃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基板和所述第二玻璃基板之间的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以及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的第一FPC;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的第二FPC;胶架;其中,所述胶架包括环形结构和封装于所述环形结构一端的平板结构;所述环形结构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侧边缘贴合连接;且所述环形结构和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相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背离第二玻璃基板的表面平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眩光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玻璃基板;第二玻璃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玻璃基板和所述第二玻璃基板之间的第一导电层、电致变色层以及第二导电层;和所述第一导电层电连接的第一FPC;和所述第二导电层电连接的第二FPC;胶架;其中,所述胶架包括环形结构和封装于所述环形结构一端的平板结构;所述环形结构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的侧边缘贴合连接;且所述环形结构和所述第一玻璃基板相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背离第二玻璃基板的表面平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包括可视区和非可视区,其中所述第一玻璃基板和所述第一导电层相贴合的表面,所述非可视区设有装饰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眩光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层为黑色油墨层。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伟杰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