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滚动杆的车辆拦停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5317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2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车辆拦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滚动杆的车辆拦停机构,它包括壳体、前顶板、前弧板、前驱动杆、消力带、侧支撑、后驱动杆、后顶板、侧板簧、拉紧杆、后弧板、后弧导轨、前弧板导轮,其中对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束缚机构,设计了消力带,当车轮运动到束缚机构上后,车轮首先进入到消力带中,消力带在车轮的摩擦力下能够围绕带支撑杆和拉紧杆运动,因为消力带在旋转,使得消力带对车轮反作用摩擦力很小,车轮失去了对车身的牵引力,车身将会仅依靠惯性向前运动直到动能被摩擦损耗消失。本发明专利技术使用了车轮束缚机构对车轮进行束缚,在不破坏汽车情况下,快速制动汽车,辅助公安机关对违法车辆实现拦停的目的,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A Vehicle Parking Mechanism with Rolling Bar

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vehicle interception, in particular to a vehicle interception mechanism with rolling rods,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a front top plate, a front arc plate, a front drive rod, a stilling belt, a side support, a rear drive rod, a rear top plate, a side leaf spring, a tension rod, a back arc plate, a rear arc guide rail and a front arc plate guide wheel. The stilling band is designed for the restraint mechanism. When the wheel moves to the restraint mechanism, the wheel first enters the stilling band. The stilling band can move around the supporting rod and the tensioning rod under the friction force of the wheel. Because the stilling band is rotating, the reaction friction force between the stilling band and the wheel is very small, and the wheel loses the traction to the body. Gravitation, the body will move forward only by inertia until the kinetic energy friction loss disappears. The invention uses a wheel restraint mechanism to restrain the wheels, brakes the car quickly without damaging the car, assists the public security organ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topping illegal vehicles, and has good use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滚动杆的车辆拦停机构所属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拦截
,尤其涉及一种带滚动杆的车辆拦停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拦截
常使用破胎技术,并且其关键技术是如何迅速的破胎,使轮胎尽可能的快速放气。但对于一些车辆轮胎放气后,车辆依然能够行驶,此时破胎结构所起到的拦截功能将会大打折扣。另外传统拦截技术往往仅考虑如何快速成功地拦车,并没有考虑如何尽可能的在拦截过程中拦截动作对车辆的损害最小,所以设计一种能够替换传统破胎技术的机构是非常有必要的,既能够成功的拦截又能尽可能对车辆损坏最小以使得车辆的二次使用减少翻修成本。本专利技术设计一种带滚动杆的车辆拦停机构解决如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带滚动杆的车辆拦停机构,它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带滚动杆的车辆拦停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束缚机构,多个束缚机构并排。上述束缚机构包括壳体、前顶板、前弧板、前驱动杆、前弧导轨、消力带、侧支撑、后驱动杆、后顶板、导槽、侧板簧、拉紧弹簧、弧形口、拉紧杆、后弧板、后弧导轨、导块、支块、支板、内杆、外套、带支撑杆转孔、带支撑杆、前弧板导轮,其中壳体两侧壁顶端对称地开有弧形口,壳体两侧对称地分别开有两个竖直导槽,壳体两侧对称地分别安装有前弧导轨和后弧导轨,前弧导轨与后弧导轨的凹面相向;前弧板安装在两侧的前弧导轨中,后弧板安装在两侧的后弧导轨中;前驱动杆通过前驱动杆转轴安装在壳体两侧壁之间且位于壳体一侧的上端,后驱动杆通过后驱动杆转轴安装在壳体两侧壁之间且位于壳体另一侧的上端;前弧板和后弧板凹面的中间位置具有齿,前驱动杆和后驱动杆上具有齿,前弧板凹面与前驱动杆啮合,后弧板凹面与后驱动杆啮合;两个外套分别固定在壳体底面两侧,每个外套内部嵌套有内杆,每个内杆上安装有支板,拉紧杆通过拉紧杆转轴安装在两侧的支板上;拉紧弹簧嵌套在外套和内杆外侧,且拉紧弹簧一端连接在支板下侧,另一端固定在壳体底面上;多个带支撑杆成弧形排列且通过各自的带支撑杆转轴安装在两侧的侧支撑上的带支撑杆转孔中;每个侧支撑的下端等距地安装有三个支块,每个支块下侧安装有侧板簧,侧支撑侧面对称地安装有两个导块且两个导块分别位于三个支块形成的两个间隔处;壳体两侧的侧支撑通过各自的导块与导槽配合而安装在壳体两侧壁上,壳体每侧的侧支撑上三个侧板簧一端均固定在壳体侧壁上;消力带缠绕在所有的带支撑杆和拉紧杆上;消力带及其带支撑杆安装位置位于前驱动杆和后驱动杆之间,拉紧杆安装位置位于带支撑杆安装位置一端的下侧;前顶板安装在壳体一端的上侧且靠近前驱动杆,后顶板安装在壳体另一端的上侧且靠近后驱动杆;前弧板导轮通过前弧板导轮转轴安装在前弧板顶端。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带支撑杆的个数为5或6或7或8或9个。带支撑杆的数目保证带支撑杆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够对车辆进行支撑就好,但是根数越多,机构越复杂,反而不利于维修和使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前弧板下端两侧均具有缺口。相对于传统的车辆拦截技术,本专利技术中束缚机构,设计了消力带,当车轮运动到束缚机构上后,车轮首先进入到消力带中,消力带在车轮的摩擦力下能够围绕带支撑杆和拉紧杆运动,因为消力带在旋转,使得消力带对车轮反作用摩擦力很小,车轮失去了对车身的牵引力,车身将会仅依靠惯性向前运动直到动能被摩擦损耗消失。当车身向前依靠惯性运动时,车轮会触碰到前驱动杆,靠摩擦力带动前驱动杆旋转,前驱动杆通过齿啮合带动前弧板沿着前弧导轨向上穿出壳体,运动到车轮的前侧,对车轮起到限位作用,防止车身速度过快冲出束缚机构;另外束缚机构后侧的后驱动杆也会受到车轮的摩擦力作用,带动后弧板穿出壳体,对车轮后侧进行限位。设计中拉紧杆在拉紧弹簧作用下对拉紧杆产生向下的作用力,使得拉紧杆对消力带进行拉紧,因为消力带下侧的带支撑杆为弧形排列,被拉紧的消力带与带支撑杆在拉紧状态下会相互脱离;当车轮运动到消力带上侧后,将消力带压到带支撑杆上,带支撑杆对车轮进行支撑;另外支撑带支撑杆的侧支撑通过侧板簧与壳体两侧固定,侧支撑受到带支撑杆作用力后,可以在侧板簧的弹性作用下发生小幅度的减震,防止车身的冲力大而使得束缚机构被损坏。导块与导槽的作用在于限制侧支撑除上下运动外的其他方向的位移。外套和内杆的设计在于限制拉紧杆除上下运动外的其他方向的位移;缺口的设计目的在于防止前弧板两侧与拉紧弹簧干涉。在车轮受到前弧板和后弧板的限位后,车轮会迅速带动束缚机构一起运动并达到同一速度,之后束缚机构依靠与地面的摩擦力对车身进行减速;其中前弧板导轮的设计目的在于:束缚机构依靠摩擦力减速,而车身依靠束缚机构减速,束缚机构对车轮的阻力全靠前弧板提供,在减速过程中前弧板会一致与车轮保持接触,前弧板导轮的旋转能够消除车轮的动力;如果没有前弧板导轮,那么车辆驾驶者在车辆被束缚后继续脚踩油门使车轮快速旋转的话,车轮将与没有前弧板导轮的前弧板发生摩擦进而产生牵引力,最终突破束缚机构。后弧板对车轮的摩擦非但不会对束缚作用产生影响,反而对车轮起到摩擦制动的作用;另外车轮驶入束缚机构后其实先与后驱动杆接触,而此时会首先使后弧板穿出,但车身运行速度极快,后弧板还未穿出车轮已经运动到束缚机构上了,所以后弧板设计具有积极的束缚和制动作用。汽车车轮通过车轮束缚机构时,可能一个车轮仅与一个独立的车轮束缚机构发生作用,受到车轮拉力的车轮束缚机构被车轮带走同时不会对其他车轮束缚机构产生影响,进而造成对后续待拦截车辆的失效作用;当车轮横跨两个相邻的车轮束缚机构后,这两个车轮束缚机构受到同一车轮的拉力而一起向前运动。本专利技术使用了车轮束缚机构对车轮进行束缚,在不破坏汽车情况下,快速制动汽车,辅助公安机关对违法车辆实现拦停的目的,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整体部件结构示意图。图2是整体部件结构侧视图。图3是整体部件结构俯视图。图4是前弧板、后弧板安装示意图。图5是拉紧杆安装示意图。图6是侧支撑结构示意图。图7是侧板簧安装示意图。图8是束缚机构运行示意图。图9是拦停机构运行示意图。图中标号名称:1、壳体,2、前顶板,3、前弧板,4、前驱动杆,5、前弧导轨,6、消力带,7、侧支撑,8、后驱动杆,9、后顶板,10、导槽,11、侧板簧,13、拉紧弹簧,14、弧形口,15、缺口,16、后弧板,17、后弧导轨,18、导块,19、支块,20、支板,21、内杆,22、外套,23、带支撑杆转孔,24、带支撑杆,25、拉紧杆,37、束缚机构,40、前弧板导轮。具体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它包括束缚机构,多个束缚机构并排;如图1、2、3、4所示,上述束缚机构37包括壳体1、前顶板2、前弧板3、前驱动杆4、前弧导轨5、消力带6、侧支撑7、后驱动杆8、后顶板9、导槽10、侧板簧11、拉紧弹簧13、弧形口14、拉紧杆25、后弧板16、后弧导轨17、导块18、支块19、支板20、内杆21、外套22、带支撑杆转孔23、带支撑杆24、前弧板导轮40,其中如图4、7所示,壳体1两侧壁顶端对称地开有弧形口14,壳体1两侧对称地分别开有两个竖直导槽10,壳体1两侧对称地分别安装有前弧导轨5和后弧导轨17,前弧导轨5与后弧导轨17的凹面相向;前弧板3安装在两侧的前弧导轨5中,后弧板16安装在两侧的后弧导轨17中;前驱动杆4通过前驱动杆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滚动杆的车辆拦停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束缚机构,多个束缚机构并排;上述束缚机构包括壳体、前顶板、前弧板、前驱动杆、前弧导轨、消力带、侧支撑、后驱动杆、后顶板、导槽、侧板簧、拉紧弹簧、弧形口、拉紧杆、后弧板、后弧导轨、导块、支块、支板、内杆、外套、带支撑杆转孔、带支撑杆、前弧板导轮,其中壳体两侧壁顶端对称地开有弧形口,壳体两侧对称地分别开有两个竖直导槽,壳体两侧对称地分别安装有前弧导轨和后弧导轨,前弧导轨与后弧导轨的凹面相向;前弧板安装在两侧的前弧导轨中,后弧板安装在两侧的后弧导轨中;前驱动杆通过前驱动杆转轴安装在壳体两侧壁之间且位于壳体一侧的上端,后驱动杆通过后驱动杆转轴安装在壳体两侧壁之间且位于壳体另一侧的上端;前弧板和后弧板凹面的中间位置具有齿,前驱动杆和后驱动杆上具有齿,前弧板凹面与前驱动杆啮合,后弧板凹面与后驱动杆啮合;两个外套分别固定在壳体底面两侧,每个外套内部嵌套有内杆,每个内杆上安装有支板,拉紧杆通过拉紧杆转轴安装在两侧的支板上;拉紧弹簧嵌套在外套和内杆外侧,且拉紧弹簧一端连接在支板下侧,另一端固定在壳体底面上;多个带支撑杆成弧形排列且通过各自的带支撑杆转轴安装在两侧的侧支撑上的带支撑杆转孔中;每个侧支撑的下端等距地安装有三个支块,每个支块下侧安装有侧板簧,侧支撑侧面对称地安装有两个导块且两个导块分别位于三个支块形成的两个间隔处;壳体两侧的侧支撑通过各自的导块与导槽配合而安装在壳体两侧壁上,壳体每侧的侧支撑上三个侧板簧一端均固定在壳体侧壁上;消力带缠绕在所有的带支撑杆和拉紧杆上;消力带及其带支撑杆安装位置位于前驱动杆和后驱动杆之间,拉紧杆安装位置位于带支撑杆安装位置一端的下侧;前顶板安装在壳体一端的上侧且靠近前驱动杆,后顶板安装在壳体另一端的上侧且靠近后驱动杆;前弧板导轮通过前弧板导轮转轴安装在前弧板顶端;上述前弧板下端两侧均具有缺口;拉紧杆在拉紧弹簧作用下对拉紧杆产生向下的作用力,使得拉紧杆对消力带进行拉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滚动杆的车辆拦停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束缚机构,多个束缚机构并排;上述束缚机构包括壳体、前顶板、前弧板、前驱动杆、前弧导轨、消力带、侧支撑、后驱动杆、后顶板、导槽、侧板簧、拉紧弹簧、弧形口、拉紧杆、后弧板、后弧导轨、导块、支块、支板、内杆、外套、带支撑杆转孔、带支撑杆、前弧板导轮,其中壳体两侧壁顶端对称地开有弧形口,壳体两侧对称地分别开有两个竖直导槽,壳体两侧对称地分别安装有前弧导轨和后弧导轨,前弧导轨与后弧导轨的凹面相向;前弧板安装在两侧的前弧导轨中,后弧板安装在两侧的后弧导轨中;前驱动杆通过前驱动杆转轴安装在壳体两侧壁之间且位于壳体一侧的上端,后驱动杆通过后驱动杆转轴安装在壳体两侧壁之间且位于壳体另一侧的上端;前弧板和后弧板凹面的中间位置具有齿,前驱动杆和后驱动杆上具有齿,前弧板凹面与前驱动杆啮合,后弧板凹面与后驱动杆啮合;两个外套分别固定在壳体底面两侧,每个外套内部嵌套有内杆,每个内杆上安装有支板,拉紧杆通过拉紧杆转轴安装在两侧的支板上;拉紧弹簧嵌套在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富阳新远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