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桑树白粉病的生物药剂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534544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14: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治桑树白粉病的生物药剂及制备方法,属于生物农药技术领域。该生物药剂由活性成分氟吡菌酰胺、生物质和助剂制成。室内毒力试验证明,本发明专利技术生物药剂中主药氟吡菌酰胺与生物质混剂的联合作用为增效作用;通过田间试验发明专利技术,该生物药剂对桑树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治桑树白粉病的生物药剂及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药剂
,尤其涉及一种防治桑树白粉病的生物药剂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本申请人利用假期时间干农活时,发现地里的桑树出现病症。经过查找资料确认为桑树白粉病。近年来,桑树的白粉病的发生较为严重,直接影响了桑叶的产量和质量。桑树白粉病除危害桑树外,还危害梨、苹果等多种阔叶树种。病害多发生在枝条中下部将硬化的叶片背面上,随叶片老熟而逐步严重。多由下部叶片向上发展,枝稍先端嫩叶一般不受侵害。但晚秋期也能侵害上部叶片。初发病时,叶背散生白粉状圆形霉斑,后不断扩大,连接成片,严重时白粉病布满叶背。同时在叶表面的相应处也随之发生淡黄褐色病斑。发病后期,病斑中央密生黄色渐变黑色的小粒点样闭囊壳。病菌以闭囊壳在枝干、病叶中越冬,次年散出于子囊孢子,随风、雨散到桑叶上蔓延危害,病害在温度22~26℃,相对湿度70%~80%时较为流行。受害桑叶因营养消耗,影响品质,促使提前硬化,采摘后容易干燥。以病叶养蚕,由于叶质劣,营养价值差,且蚕食量减少,以致蚕体质弱,易诱发蚕病、蚕茧量、茧层量、茧层率降低。目前,该病还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其药效残毒期长,严重影响桑蚕的生长和人畜健康。为此,本申请人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研制出一种防治桑树白粉病的生物药剂,经过试验,效果较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桑树白粉病的生物药剂。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桑树白粉病的生物药剂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该生物药剂由活性成分氟吡菌酰胺、生物质和助剂制成。所述活性成分氟吡菌酰胺16-22份、生物质9-13份。所述助剂包括双酚类聚氧乙烯基醚1-3份、丙三醇1-3份、1%环氧氯丙烷2-5份、5%正丁醇0.8-2.2份、聚乙烯醇1-4份、三乙醇胺0.5-1.2份。所述生物质是由四叶草与冷毒草按重量比1:1混合后粉碎,加入8倍量的80%乙醇,浸渍3次,每次12小时,过滤,合并浸渍液,减压回收至无醇味制得。本专利技术生物药剂的制备:将称取的氟吡菌酰胺、双酚类聚氧乙烯基醚、1%环氧氯丙烷、丙三醇和5%正丁醇加入反应釜中,以25℃/min的速度加热至60℃使原药熔化,并搅拌均匀制得油相。将称取的聚乙烯醇、生物质、三乙醇胺和适量水混合均匀,并缓慢加热到70℃,制得水相。将油相缓慢注入水相中,使用高速间歇式剪切机进行剪切,剪切时间为60-80分钟,并冷却降至室温,制得本专利技术生物药剂。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一:该生物药剂由96%氟吡菌酰胺原药16g、双酚类聚氧乙烯基醚1g、丙三醇1g、1%环氧氯丙烷2g、5%正丁醇0.8g、聚乙烯醇1g、三乙醇胺0.5g、生物质9g制成。所述生物质是由四叶草与冷毒草按重量比1:1混合后粉碎,加入8倍量的80%乙醇,浸渍3次,每次12小时,过滤,合并浸渍液,减压回收至无醇味制得。将称取的氟吡菌酰胺、双酚类聚氧乙烯基醚、1%环氧氯丙烷、丙三醇和5%正丁醇加入反应釜中,以25℃/min的速度加热至60℃使原药熔化,并搅拌均匀制得油相。将称取的聚乙烯醇、生物质、三乙醇胺和适量水混合均匀,并缓慢加热到70℃,制得水相。将油相缓慢注入水相中,使用高速间歇式剪切机进行剪切,剪切时间为70分钟,并冷却降至室温,制得本专利技术生物药剂。实施方式二:该生物农药由96%氟吡菌酰胺原药19g、双酚类聚氧乙烯基醚2g、丙三醇2g、1%环氧氯丙烷3g、5%正丁醇1.1g、聚乙烯醇3g、三乙醇胺0.8g、生物质11g制成,制备方法同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三:该生物农药由96%氟吡菌酰胺原药22g、双酚类聚氧乙烯基醚3g、丙三醇3g、1%环氧氯丙烷5g、5%正丁醇2.2g、聚乙烯醇4g、三乙醇胺1.2g、生物质13g制成,制备方法同实施方式一。热贮稳定性试验:用注射器将15g本专利技术生物药剂注入洁净的安瓿瓶中,用高温火焰迅速封口,将密封后的安瓿瓶置于45℃的烘箱中,静止热贮15d后取出,检测外观无分层,流动性、分散性、生物活性等各项指标与热贮前无变化。本专利技术生物药剂热贮合格。其结果相当于常温贮存2年合格产品。低温稳定性试验:用注射器将15g本专利技术生物药剂注入洁净的安瓿瓶中(避免试样接触瓶颈),用高温火焰(酒精喷灯)迅速封口(避免溶剂挥发),将密封后的安瓿瓶置于0℃低温下冷贮15d后取出,检测观察外观无分层,流动性、分散性、生物活性等各项指标与热贮前无变化,为低温稳定性合格。冻熔稳定性试验:用注射器将15g待测试样注入洁净的安瓿瓶中(避免试样接触瓶颈),用高温火焰(酒精喷灯)迅速封口(避免溶剂挥发),将密封后的安瓿瓶置于18℃低温下15后,将安瓿瓶取出置于20℃温度下6h,此过程视为一次循环,重复三次循环后检查,样品无固体析出为合格。稀释稳定性试验:在150mL烧杯中,加入100mL27℃±6℃标准硬水,用移液管吸取适量本专利技术生物药剂,在不断搅拌的情况下慢慢加入硬水中,使其配成100mL乳状液。加完后,继续用4r/s的速度搅拌25s,立即将乳状液移至清洁、干燥100mL量筒中,并将量筒置于恒温水浴内,在温度28℃±3℃范围内,静置2h,取出,观察乳状液在量筒中无浮油(膏)、沉油和沉淀析出,则判定乳液稳定性为合格。田间药效试验使用按实施方式二制成的本生物药剂防治的为实验组;使用50%托布律可湿性粉剂防治的为防治组;只使用96%氟吡菌酰胺原药,按照实施方式中的制备方法制成的药物A防治的为A组;只使用主药生物质,按照实施方式中的制备方法制成的药物B防治的为B组;清水为CK;各组均稀释500倍液。试验前10天及试验过程中未施用其他农药。试验地土质为砂壤土,肥水充足,管理一致。试验期间温度在26~32摄氏度,平均温度28摄氏度;本田间试验中设4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2次,共8个处理小区,选择长势和发病基本一致的桑树白粉病始发期第1次用药,此后每隔8d用药1次,连续2次,每株叶片和茎部受药均匀,避免药液漂移,偏离靶标。于每次施药后第7天下午统一调查桑树白粉病的病情、计算病情指数、防治效果。桑树白粉病发病情况分级标准如下:病情分级标准:0级,枝叶上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枝叶面积1/6以下;2级,病斑面积占整个枝叶面积的1/6~1/4;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枝叶面积的1/4~1/2;4级,病斑面积占整个枝叶面积的1/2以上。病指和防治效果按以下公式计算:病情指数(%)=Σ(病级×该病级的叶片数)×100/最高病级×总叶片数。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100/对照病情指数。实验结果:表1为不同处理对桑树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从表1可知,两次施药后,实验组防效最好。室内毒力测定参照FAO(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测定方法,并加以改进。三种药剂对桑树白粉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如表2。药剂名称时间/小时毒力回归方程EC50共毒系数生物药剂48y=2.702x+3.8132.61mg/L131.1药物A48y=1.231x+2.211143.11mg/L-药物B48y=1.610x+0.977342.76mg/L-通过表2的实验结果,采用孙云沛提出的共毒系数法评价本专利技术生物药剂中生物质与氟吡菌酰胺混剂的联合作用,若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小于80,为拮抗作用;80~120为相加作用;大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治桑树白粉病的生物药剂,其特征在于该生物药剂由活性成分氟吡菌酰胺、生物质和助剂制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桑树白粉病的生物药剂,其特征在于该生物药剂由活性成分氟吡菌酰胺、生物质和助剂制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桑树白粉病的生物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成分氟吡菌酰胺16-22份、生物质9-13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桑树白粉病的生物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助剂包括双酚类聚氧乙烯基醚1-3份、丙三醇1-3份、1%环氧氯丙烷2-5份、5%正丁醇0.8-2.2份、聚乙烯醇1-4份、三乙醇胺0.5-1.2份。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桑树白粉病的生物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质是由四叶草与冷毒草按重量比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帅鸣
申请(专利权)人:沂南县迎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