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压痕测量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3005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04: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缆压痕测量夹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v型台、扭簧、固定杆、连杆、上压块、圆柱凸台、方形凸台、圆柱通孔、圆槽、电缆试样;通过v型台、上压块以及扭簧配合来固定电缆试样;通过v型台表面圆柱凸台来放置压刀,保证压痕的形态;通过圆台连接件来固定v型台与导轨滑台,避免夹具在导轨运动时晃动。通过上述夹具的使用可以保证压痕的形态,在不改变电缆位置的情况下测得压痕深度,实现了无损测量,节省了试验成本,杜绝了人为切片不规整造成的误差,大大缩短了测试的时间,从而减少了电线电缆绝缘材料回弹造成的结果不准确,提高了测量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缆压痕测量夹具
:本技术属于电缆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夹具,用于实现电缆高温压力压痕处理以及压痕的无损测量。
技术介绍
:电缆高温压力试验是电缆较为常见的检验项目之一,是指电缆绝缘或保护套在一定温度下受外界机械力而变形后,当除去外力、降低温度时的恢复能力,用于考核电缆绝缘材料在高温状态下的抗压性能,它是评判电线电缆产品质量的常用指标之一。目前国内外电线电缆高温压力试验方法均是按照GB/T2951.31-2008/IEC60811-3-1:1985《电缆和光缆绝缘和保护套材料通用试验方法-高温压力试验-抗开裂试验》进行试验操作。即:从长度约250~300mm被试绝缘线芯样段上截取3个相邻的试样,每个试样长度约为50~100mm;压刀由刀口厚度为0.7±0.01mm的矩形刀片组成,沿垂直于试样轴线的方向施加压力,刀片应该与试样的轴线垂直;试样在空气烘箱中加热,加热结束后,在压力作用下迅速冷却;冷却后立即进行测量,在压痕处与压痕附近垂直于轴线方向切取两个试片,压痕深度为两个试片在显微镜下的测量值之差。电缆试样试验结果的评定:从每个试样切取的三个试片上测得压痕中间值,应不大于试样绝缘厚度平均值的50%。但是上述测量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在压痕过程中,试样放置是否水平、刀口与样品轴线是否垂直都将影响刀口压痕的形态,即无法保证压痕的形态;测量方法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人工切片,效率低、且长时间减压后会引起材料回弹、对人工切片技术要求过高、刀片切割试验材料也容易引起误差;需要测试人员在投影仪上寻找压痕最薄点和试样轴线临近点绝缘厚度并测量,较难实现准确定位;测试是有损测量,不具备反复测量的条件,使得测试结果准确度不高,难以实现高精度测量。因此我们需要设计电缆压痕自动测试系统,包括电缆夹具、激光测距系统、运动控制系统、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等。将电缆试样固定在夹具上进行压痕处理;压痕后,将夹有电缆试样的夹具固定在导轨的滑块上,利用伺服电机控制导轨运动,使其水平通过激光传感器下方;利用激光传感器测距精度高的特点进行电缆压痕处测量;利用计算机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控制和数据处理,实现电缆压痕的自动测试。因此设计一种用于测量不同线径电缆试样压痕的夹具是该系统最关键的环节。而现有的电缆夹具体积大、不易安装、操作复杂、且多用于对电缆表面绝缘材料的保护。由上下弧形夹片通过螺丝固定来夹持电缆,但弧形结构不能很好的使电缆固定在其中,会引起电缆在两个夹片之间的晃动,而且夹具上下表面封闭,无法实现对电缆试样表面压痕处理以及压痕的测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测量方法的缺陷和不足,以及已有夹具的缺陷,提供一种体积小、操作简单、便于安装且可以稳定固定电缆试样的电缆夹具装置。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一种电缆夹具装置,它包括v型台、固定杆、扭簧、连杆和两个上压块。所述v型台表面光滑,上表面有一定坡度,v形槽内有四个圆柱通孔,上表面中间位置有四个圆柱凸台,下表面有六个小圆槽,v型台侧表面一端开有一个螺纹通孔,且有两个方形凸台;固定杆两端光滑,中间带有螺纹,与v型台连接;上压块与v型台宽度一致,侧面有孔,下表面的中间位置开有v形口,与v型台的v形槽上下对应,两个上压块之间通过一根连杆连接,使得两个上压块可以同步上升下落;扭簧线圈直径比固定杆直径略大,且可绕固定杆转动,扭簧的一端与上压块连接,另一端与v型台侧表面方形凸台固定;起始状态,两个上压块紧压在v型台表面,抬起上压块,扭簧绕固定杆转动,将电缆放在v形槽内,松开上压块,由于扭簧力的作用,上压块下落,与v型台的v形槽配合起到固定电缆的作用。本技术的机械结构操作简单,考虑到整个夹具要放至80摄氏度的空气烘箱中加热4个小时,加热后还需要用冷水使试样冷却,综合考虑到上述两点,我们对夹具的使用材料也有要求,要求所用金属的防锈,耐热性好,加热后不会发生明显的形变,因此上述夹具我们采用不锈钢的材料。同时考虑到电线电缆试样的线径从1mm到10mm不等,所以我们需要将他们进行分类,不同的线径对v形槽的深度、宽度要求不同,所以我们需要做好两套v形槽深度、宽度不同的v形台,但v型台的整体宽度不变,通过上压块来夹紧固定不同线径的电线电缆试样。使得电线电缆可以稳定固定在本技术的机械夹具上,在不改变电线电缆试样位置的情况下,测得电线电缆压痕的深度,杜绝了人为因素和试验方法因素引入的系统误差,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减少了人工成本,节省了试验成本,实现了无损检查,上述即为本技术夹具的优点以及起到的积极作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1为用于测量不同线径电缆压痕的夹具;图2为线径为1mm,6mm,10mm的电线电缆;图3为稳定固定线径6mm电缆夹具示意图;图4为压痕时老化箱内结构示意图;图5为检测压痕时的示意图。图中,1、v型台;2、扭簧;3、固定杆;4、连杆;5、上压块;101、圆柱凸台;102、方形凸台;103、圆柱通孔;104、圆槽;9、线径1mm电线电缆试样;10、线径6mm电线电缆试样;11、线径10mm电线电缆试样;12、砝码;13、空气烘箱中的水平支架;14、压刀;15、夹具;16、激光传感器;17、伺服电机;18、圆台;19、滑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机械结构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包括:1、v型台;2、扭簧;3、固定杆;4、连杆;5、上压块;101、圆柱凸台;102、方形凸台;103、圆柱通孔;104、圆槽;9、线径1mm的电线电缆试样;10、线径6mm的电线电缆试样;11、线径10mm的电线电缆试样;12、砝码;13、空气烘箱中的水平支架;14、压刀;15、夹具;16、激光传感器;17、伺服电机;18、圆台;19、滑台。所述v型台1、扭簧2、固定杆3、连杆4、上压块5均为不锈钢材料;所述v型台表面光滑,侧表面一端开有一个螺纹通孔,上表面有一定坡度,v形槽内有四个圆柱通孔,方便排掉v型台表面的积水(冷却时要对电缆试样喷水),避免对激光传感器的测量产生影响,v型台上表面中间位置有四个凸台,用于压痕时固定压刀,保证压刀与电缆试样轴线垂直,保证压痕形态,下表面有六个小圆槽,通过圆台连接件与导轨上的滑台固定,使夹具可以稳定固定在滑台上,避免在滑块运动过程中夹具晃动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固定杆两端光滑,中间带有螺纹,与v型台连接;上压块与v型台宽度一致,侧面有孔,下表面的中间位置开有v形口,与v型台的v形槽上下对应,两个上压块之间通过一根连杆连接,使得两个上压块可以同步上升下落;扭簧线圈直径比固定杆直径略大,且可绕固定杆转动,扭簧的一端与上压块连接,另一端与v型台侧表面方形凸台固定;起始状态,两个上压块紧压在v型台表面,抬起上压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电缆压痕测量夹具,包括v型台、固定杆、扭簧、连杆、两个上压块,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台表面光滑,v型台侧表面一端开有一个螺纹通孔,且有两个方形凸台;固定杆两端光滑,中间带有螺纹,与v型台连接;两个上压块与v型台宽度一致,两个上压块相距60mm,下表面的中间位置开有v形口,位于v型台正上方,两个上压块之间通过一根连杆连接,使得两个上压块可以同步上升下落;扭簧线圈直径比固定杆直径略大,且可绕固定杆转动,扭簧的一端与上压块连接,另一端与v型台侧表面方形凸台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电缆压痕测量夹具,包括v型台、固定杆、扭簧、连杆、两个上压块,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台表面光滑,v型台侧表面一端开有一个螺纹通孔,且有两个方形凸台;固定杆两端光滑,中间带有螺纹,与v型台连接;两个上压块与v型台宽度一致,两个上压块相距60mm,下表面的中间位置开有v形口,位于v型台正上方,两个上压块之间通过一根连杆连接,使得两个上压块可以同步上升下落;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芦韩许周达许睿王斌锐金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计量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