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煤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2887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0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锅炉给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落煤管结构,其能够有效解决堵煤堆积问题,其包括给煤机和落煤斜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给煤机与所述落煤斜管之间设置有倾斜溜管,所述倾斜溜管包括上溜管和下溜管,所述上溜管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给煤机,所述上溜管下端套装于所述下溜管内,所述上溜管与所述下溜管外部通过膨胀节连接,所述上溜管外壁与所述下溜管内壁之间留有膨胀间隙,所述下溜管底部连接所述落煤斜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落煤管结构
本技术属于锅炉给煤
,具体为一种落煤管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锅炉给煤装置采用落煤立管和落煤斜管形式,见图1所示,锅炉燃烧需要的煤4通过皮带给煤机1进入落煤立管2,落煤立管2上布置有膨胀节3以解决固定的皮带给煤机1和向下膨胀的落煤斜管3之间的膨胀问题。煤在落煤立管2中间垂直下落,由于重力作用,煤到达落煤立管2与落煤斜管3交界处时有一定的初速度,对此处就有一定的冲击力,当煤中水分较高或混有煤泥时,煤在此处就会发生堆积现象,造成落煤管堵煤,需要人工捅煤清理,严重时会造成锅炉被迫停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交界处堵煤堆积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落煤管结构,其能够有效解决堵煤堆积问题。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落煤管结构,其包括给煤机和落煤斜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给煤机与所述落煤斜管之间设置有倾斜溜管,所述倾斜溜管包括上溜管和下溜管,所述上溜管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给煤机,所述上溜管下端套装于所述下溜管内,所述上溜管与所述下溜管外部通过膨胀节连接,所述上溜管外壁与所述下溜管内壁之间留有膨胀间隙,所述下溜管底部连接所述落煤斜管。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下溜管与所述落煤斜管的连接处开有送煤风口,所述送煤风口处安装有送煤风管;所述倾斜溜管与水平面夹角为70°-80°;所述膨胀节为金属膨胀节。采用本技术的结构后,由于将原来的落煤立管改为倾斜溜管,使给煤机中的落煤贴着倾斜溜管的下壁面向下运动,降低其与落煤斜管连接处的冲击力,减少堆积,不会发生堵煤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见图2所示,一种落煤管结构,其包括给煤机1和落煤斜管2,这边给煤机1采用皮带给煤机,给煤机1与落煤斜管2之间设置有倾斜溜管3,倾斜溜管3包括上溜管3-1和下溜管3-2,上溜管3-1上端固定连接给煤机1,上溜管3-1下端套装于下溜管3-2内,上溜管3-1与下溜管3-2外部通过膨胀节4连接,上溜管3-1外壁与下溜管3-2内壁之间留有膨胀间隙,下溜管3-2底部连接落煤斜管2。下溜管3-2与落煤斜管2的连接处开有送煤风口,送煤风口处安装有送煤风管5,可以通入送煤风,使煤粒飘散,进一步降低其冲击力,防止落煤的堆积;倾斜溜管3与水平面夹角为70°~80°,可以保证不会发生堆积;膨胀节4采用金属膨胀节。金属膨胀节需要承受轴向和较小的径向膨胀,需要安装时预偏以解决此问题。现场实际情况显示,无论落煤中的水分是高是低,给煤从来没有在落煤斜管(一般角度不小于55°)中产生过堵塞现象,经分析,煤颗粒是贴着倾斜溜管3的底面向下运动,首先,煤颗粒是向下溜滑,其速度不像其在落煤立管中自由落体那么快,其冲击力有限。其次,如果前面某处有煤发生细微堵塞,后面的煤颗粒对此处的堵塞就会进行持续的冲击,瓦解其进一步的堆积。本技术的结构也减轻了长期运行中,煤颗粒对交界处的冲击磨损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落煤管结构,其包括给煤机和落煤斜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给煤机与所述落煤斜管之间设置有倾斜溜管,所述倾斜溜管包括上溜管和下溜管,所述上溜管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给煤机,所述上溜管下端套装于所述下溜管内,所述上溜管与所述下溜管外部通过膨胀节连接,所述上溜管外壁与所述下溜管内壁之间留有膨胀间隙,所述下溜管底部连接所述落煤斜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落煤管结构,其包括给煤机和落煤斜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给煤机与所述落煤斜管之间设置有倾斜溜管,所述倾斜溜管包括上溜管和下溜管,所述上溜管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给煤机,所述上溜管下端套装于所述下溜管内,所述上溜管与所述下溜管外部通过膨胀节连接,所述上溜管外壁与所述下溜管内壁之间留有膨胀间隙,所述下溜管底部连接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晓焰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华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