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挖钻卸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27421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0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挖钻卸渣装置,包括底座(1),还包括设于所述底座(1)顶部的上部工字钢(2)和设于所述底座(1)底部的下部工字钢(3),所述上部工字钢(2)的顶部为锥体结构,相应所述下部工字钢(3)的底部也为锥体结构,所述上部工字钢上部(2)的顶部设有旋挖钻机(7)。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旋挖钻卸渣装置,底座上部焊接有上部工字钢,底座下部焊接有下部工字钢,所述的上部工字钢和所述的下部工字钢顶部为锥体结构,所述下部工字钢插于地面以下,所述底座与地面平齐,所述上部工字钢上部插于旋挖钻机的老硬粘土中,在该卸渣装置与旋挖钻联动工作下可实现旋挖钻内部附着老硬粘土的完全卸除,施工效率高,噪音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旋挖钻卸渣装置
本技术属于地下工程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的旋挖钻卸渣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旋挖钻机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常用于许多民建及地铁车站的深基坑,围护结构采用围护桩,或包含工程桩、抗拔桩等钻孔灌注桩中。对于许多民建及地铁车站的深基坑,围护结构采用围护桩,或包含工程桩、抗拔桩等钻孔灌注桩。采用旋挖钻进行桩基施工取土过程中,当遇到老硬粘土时,取出的土体由于受到挤压,在旋挖钻钻头内紧密贴在钻头内壁,存在卸渣困难问题,甚至往往存在钻筒卸渣时间比钻筒钻进地下时间还要长很多,导致施工效率非常低。常规的卸渣方式是通过钻头顺时针或逆时针的转动或者通过急速提升或下放钻头产生抖动,反复多次操作之后,将土体排出钻头。此种方式效率低,且抖动钻头过程中噪音较大,对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临近居民区等噪声敏感区域时,群众投诉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旋挖钻卸渣装置,其目的在于,底座上部焊接有上部工字钢,底座下部焊接有下部工字钢,所述的上部工字钢和所述的下部工字钢顶部为锥体结构,所述下部工字钢插于地面以下,所述底座与地面平齐,所述上部工字钢上部插于旋挖钻机的老硬粘土中,在该卸渣装置与旋挖钻联动工作下可实现旋挖钻内部附着老硬粘土的完全卸除,施工效率高,噪音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旋挖钻卸渣装置,包括底座,还包括设于所述底座顶部的上部工字钢和设于所述底座底部的下部工字钢,所述上部工字钢的顶部为锥体结构,相应所述下部工字钢的底部也为锥体结构,所述下部工字钢插于地面以下,所述底座与地面平齐,所述上部工字钢上部的顶部设有旋挖钻机且所述上部工字钢上部插于老硬粘土中并在所述旋挖钻机的作用下实现所述老硬粘土的钻挖及卸渣工作。进一步地,所述上部工字钢和下部工字钢均为三块工字钢组成,且所述上部工字钢和下部工字钢均关于所述底座呈中心对称布置。进一步地,所述上部工字钢和下部工字钢的三块工字钢之间均呈度夹角。进一步地,所述上部工字钢离所述底座的中心较近,所述下部工字钢离所述底座中心较远。进一步地,所述上部工字钢和下部工字钢宽度相同。进一步地,所述上部工字钢上设有至少两个吊索孔。进一步地,所述上部工字钢上设有吊索,且所述吊索穿过所述吊索孔。总体而言,通过本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取得下列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旋挖钻卸渣装置,底座上部焊接有上部工字钢,底座下部焊接有下部工字钢,所述的上部工字钢和所述的下部工字钢顶部为锥体结构,所述下部工字钢插于地面以下,所述底座与地面平齐,所述上部工字钢上部插于旋挖钻机的老硬粘土中,在该卸渣装置与旋挖钻联动工作下可实现旋挖钻内部附着老硬粘土的完全卸除,施工效率高,噪音低。(2)本技术的旋挖钻卸渣装置,上部工字钢和下部工字钢均为为三块工字钢组成,且上部工字钢和所述的下部工字钢均在底座上呈中心对称,采用该种结构设计三个下部工字钢的锥形结构高速旋转可对底部土体进行钻孔,并将渣土带出,并且采用三个下部工字钢之间呈120°夹角的布置形式结构稳定性好,并且卸渣效果好。(3)本技术的旋挖钻卸渣装置,上部工字钢接近顶部的位置设有吊索,由设置于相邻的两个上部工字钢上的吊索孔相连,便于卸渣装置的拔出及转移过程中吊装运输。(4)本技术的旋挖钻卸渣装置,在旋挖钻头的工作半径范围内,可以不移动该卸渣装置,当超出超过旋转钻头的工作半径时,可通过套索将卸渣装置脱离钻头,继续为后续的旋转钻头卸渣所用。附图说明图1为技术实施例一种旋挖钻卸渣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技术实施例一种旋挖钻卸渣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技术实施例一种旋挖钻卸渣装置的卸渣工作示意图。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1-底座、2-上部工字钢、3-下部工字钢、4-吊索、5-地面、6-老硬粘土、7-旋挖钻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的旋挖钻卸渣装置包括底座1、上部工字钢2、下部工字钢3和吊索4。其中,底座1为钢板材料加工而成,大小尺寸优选为500*500*15,底座上部为三根长850mm的上部工字钢2,其顶部为锥体结构,与底座钢板焊接;底座下部为三根长350mm的下部工字钢3,其顶部为锥形结构且与底座钢板焊接。如图2所示,上部工字钢2和下部工字钢3分别围绕底座的中心点,呈中心对称且均匀分布于对称中心周围,上部工字钢2和下部工字钢3的宽度优选为相同。上部工字钢2离底座1的中心点较近;而下部工字钢3离底座1的中心点较远。相邻的两个上部工字钢2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下部工字钢3之间呈120°夹角,采用该种结构设计三个下部工字钢3的锥形结构高速旋转可对底部土体进行钻孔,并将渣土带出,并且采用三个下部工字钢3之间呈120°夹角的布置形式结构稳定性好,并且卸渣效果好。进一步地,上部工字钢2接近顶部的位置设有吊索4,由设置于相邻的两个上部工字钢2上的吊索孔相连,吊索4的作用是便于卸渣装置的拔出及转移过程中吊装运输。优选地,在旋挖钻头的工作半径范围内,可以不移动该卸渣装置,当超出超过旋转钻头的工作半径时,可通过套索将卸渣装置脱离钻头,继续为后续的旋转钻头卸渣所用。如图3所示,首先利用机械压力将卸渣装置的基础压入土体内,安装固定于指定地点。底座1与地面5平齐即可,保持该装置与地面垂直,便于发挥后续的卸渣工作。当旋挖钻机工作结束后,将装满老硬粘土6的旋钻头套于上部工字钢2上,上部工字钢2上削尖的顶部挤压老硬粘土6的同时由操作人员启动旋挖钻机低速旋转,使顶部削尖的上部工字钢2切削旋挖钻头内的老硬粘土6。用向下的作用力拉住吊索4,并将旋挖钻头稍微上提,使得被切削的土体被排放出来,再次一边低速旋转旋挖钻,一边套入上部工字钢2,再排放土体。循环上述操作,直到所有附着在旋挖钻的老硬粘土6被切削完全。该装置运输方便,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加工多套卸渣装置配合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噪音低。本技术的旋挖钻卸渣装置,首先将卸渣装置的基础压入土体内,安装固定于指定地点。当旋挖钻机工作结束后,将装满老硬粘土的旋钻头套于上部工字钢上,上部工字钢上削尖的顶部挤压老硬粘土的同时由操作人员启动旋挖钻机低速旋转使其产生松动。将旋挖钻头稍微上提,使得被切削的土体被排放出来,循环上述操作,直到所有附着在旋挖钻的老硬粘土被切削完全。该装置卸渣方法操作简单,并且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加工多套卸渣装置配合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挖钻卸渣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底座(1)顶部的上部工字钢(2)和设于所述底座(1)底部的下部工字钢(3),所述上部工字钢(2)的顶部为锥体结构,相应所述下部工字钢(3)的底部也为锥体结构,所述下部工字钢(3)插于地面以下,所述底座(1)与地面平齐,所述上部工字钢(2)上部的顶部设有旋挖钻机(7)且所述上部工字钢上部(2)插于老硬粘土(6)中并在所述旋挖钻机(7)的作用下实现所述老硬粘土(6)的钻挖及卸渣工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挖钻卸渣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底座(1)顶部的上部工字钢(2)和设于所述底座(1)底部的下部工字钢(3),所述上部工字钢(2)的顶部为锥体结构,相应所述下部工字钢(3)的底部也为锥体结构,所述下部工字钢(3)插于地面以下,所述底座(1)与地面平齐,所述上部工字钢(2)上部的顶部设有旋挖钻机(7)且所述上部工字钢上部(2)插于老硬粘土(6)中并在所述旋挖钻机(7)的作用下实现所述老硬粘土(6)的钻挖及卸渣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挖钻卸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工字钢(2)和下部工字钢(3)均为三块工字钢组成,且所述上部工字钢(2)和下部工字钢(3)均关于所述底座(1)呈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竺徐军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