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型混凝土隔墙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2675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01: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L型混凝土隔墙板,包括长方体状的隔墙板本体,隔墙板本体上由其高和宽形成有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由其长和高形成有第一主布筋面和第二主布筋面,第一主布筋面上并排设有多个主筋单元,主筋单元包括上下等距分布且水平设置的第一主筋、第二主筋和第三主筋,第一主筋、第二主筋和第三主筋上均等距固定有水平设置的副筋,相邻主筋上的副筋交错分布,第二主筋上的副筋与第一主筋上的与其相邻的两副筋之间固定有第一连接筋,第二主筋上的副筋与第三主筋上的与其相邻的两副筋之间固定有第二连接筋,副筋上固定有竖直方向的且与其垂直的环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内部的钢筋网连接强度高、稳定性好,承压能力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L型混凝土隔墙板
本技术涉及一种L型混凝土隔墙板,属于建筑板材领域。
技术介绍
蒸养加气混凝土砌块是以水泥、石灰、矿渣、砂、粉煤灰、发气剂、气泡稳定剂和调节剂等物质为主要原料,经磨细、计量配料、搅拌浇注、发气膨胀、静停、切割、蒸压养护、成品加工等工序制造而成的多孔混凝土制品。主要适用于框架结构、现浇混凝土的外墙填充、内墙隔断,也可应用于抗震圈梁构造多层建筑的外墙或保温隔热复合墙体,还可用于建筑屋面的保温和隔热。现有技术下的混凝土隔墙板内的钢筋网笼承压能力差,连接强度不高,尤其隔墙板内通孔周围,容易压坏。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L型混凝土隔墙板。(二)技术方案本技术的L型混凝土隔墙板,包括长方体状的隔墙板本体,所述隔墙板本体上由其高和宽形成有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由其长和高形成有第一主布筋面和第二主布筋面,所述第一主布筋面上并排设有多个主筋单元,所述主筋单元包括上下等距分布且水平设置的第一主筋、第二主筋和第三主筋,所述第一主筋、第二主筋和第三主筋上均等距固定有水平设置的副筋,相邻主筋上的副筋交错分布,所述第二主筋上的副筋与所述第一主筋上的与其相邻的两副筋之间固定有第一连接筋,所述第二主筋上的副筋与所述第三主筋上的与其相邻的两副筋之间固定有第二连接筋,所述副筋上固定有竖直方向的且与其垂直的环筋,所述第二主布筋面的结构和第一主布筋面完全相同。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主布筋面和第一主布筋面关于副筋的中点所在平面对称。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主筋、第二主筋和第三主筋均与副筋垂直。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面上成型有凸条,所述第二连接面上成型有与凸条匹配的凹槽,所述隔墙板本体沿其长度方向上开有一排通孔。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主筋、第二主筋和第三主筋的同侧端面上分别固定有第一竖筋和第二竖筋。(三)有益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L型混凝土隔墙板,隔墙板内的钢筋网笼连接强度高、稳定性好,承压能力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第一主布筋面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侧视图。1-第一连接面;2-第二连接面;3-第一主布筋面;4-第二主布筋面;5-第一主筋;6-第二主筋;7-第三主筋;8-副筋;9-第一连接筋;10-第二连接筋;11-环筋;12-凸条;13-凹槽;14-通孔;15-第一竖筋;16-第二竖筋。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所示的一种L型混凝土隔墙板,包括长方体状的隔墙板本体,所述隔墙板本体上由其高和宽形成有第一连接面1和第二连接面2,由其长和高形成有第一主布筋面3和第二主布筋面4,所述第一主布筋面3上并排设有多个主筋单元,所述主筋单元包括上下等距分布且水平设置的第一主筋5、第二主筋6和第三主筋7,所述第一主筋5、第二主筋6和第三主筋7上均等距固定有水平设置的副筋8,相邻主筋上的副筋8交错分布,所述第二主筋6上的副筋8与所述第一主筋5上的与其相邻的两副筋8之间固定有第一连接筋9,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等腰三角形钢筋网,稳定效果好,不易滑动,承压能力增强,所述第二主筋6上的副筋8与所述第三主筋7上的与其相邻的两副筋8之间固定有第二连接筋10,所述副筋8上固定有竖直方向的且与其垂直的环筋11,所述第二主布筋面4的结构和第一主布筋面3完全相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主布筋面4和第一主布筋面3关于副筋8的中点所在平面对称,双层钢筋网进一步加强了承压能力。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筋5、第二主筋6和第三主筋7均与副筋8垂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面1上成型有凸条12,所述第二连接面2上成型有与凸条12匹配的凹槽13,相邻两个隔墙板之间通过将凸条插入凹槽内进行贴合,连接效果好,所述隔墙板本体沿其长度方向上开有一排通孔14,第一圆筋等距围绕其中一个通孔周围布置,第二圆筋等距围绕相邻通孔周围布置,第三圆筋等距围绕第二圆筋所在通孔下方的通孔布置,这样一来既减轻了隔墙板的重量又提高了通孔周围的承压能力。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筋5、第二主筋6和第三主筋7的同侧端面上分别固定有第一竖筋15和第二竖筋16,加强了钢筋网笼的稳定性。本技术的L型混凝土隔墙板,隔墙板内的钢筋网笼连接强度高、稳定性好,承压能力强。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请求保护的
技术实现思路
,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L型混凝土隔墙板,包括长方体状的隔墙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板本体上由其高和宽形成有第一连接面(1)和第二连接面(2),由其长和高形成有第一主布筋面(3)和第二主布筋面(4),所述第一主布筋面(3)上并排设有多个主筋单元,所述主筋单元包括上下等距分布且水平设置的第一主筋(5)、第二主筋(6)和第三主筋(7),所述第一主筋(5)、第二主筋(6)和第三主筋(7)上均等距固定有水平设置的副筋(8),相邻主筋上的副筋(8)交错分布,所述第二主筋(6)上的副筋(8)与所述第一主筋(5)上的与其相邻的两副筋(8)之间固定有第一连接筋(9),所述第二主筋(6)上的副筋(8)与所述第三主筋(7)上的与其相邻的两副筋(8)之间固定有第二连接筋(10),所述副筋(8)上固定有竖直方向的且与其垂直的环筋(11),所述第二主布筋面(4)的结构和第一主布筋面(3)完全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型混凝土隔墙板,包括长方体状的隔墙板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板本体上由其高和宽形成有第一连接面(1)和第二连接面(2),由其长和高形成有第一主布筋面(3)和第二主布筋面(4),所述第一主布筋面(3)上并排设有多个主筋单元,所述主筋单元包括上下等距分布且水平设置的第一主筋(5)、第二主筋(6)和第三主筋(7),所述第一主筋(5)、第二主筋(6)和第三主筋(7)上均等距固定有水平设置的副筋(8),相邻主筋上的副筋(8)交错分布,所述第二主筋(6)上的副筋(8)与所述第一主筋(5)上的与其相邻的两副筋(8)之间固定有第一连接筋(9),所述第二主筋(6)上的副筋(8)与所述第三主筋(7)上的与其相邻的两副筋(8)之间固定有第二连接筋(10),所述副筋(8)上固定有竖直方向的且与其垂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晋凯戴文龙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汇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