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万继领专利>正文

双向接冲蹲便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2438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双向接冲蹲便器。由便盆、地阀组成。地阀的进水口通过管件与进水总管连通,地阀的过水口通过出水口、前接口或后接口与便盆的导水沿沟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着:结构简便、使用卫生、防冻抗寒、省水节能、可前后自选接冲的特点。(*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双向接冲蹲便器,属建筑卫生洁具

技术介绍
目前,一般场合下使用的蹲便器,突出存在的弊端一是冲水需要用手按动,不够卫生,致使便后不冲水现象经常发生;二是构成蹲便器的便盆与冲洗阀未经整体化构成设计,冲洗阀及部分管道只能靠墙明装,致使使用不够便利和卫生间凸显零乱。蹲便器的近期发展,虽已出现了红外线感应式控制冲水,但尚有一些问题一是易受停电限制,停了电就无法使用;二是普及使用就其自身带电状态就耗费很多电能;三是价位较高,影响其普及使用;四是易受环境限制,公共场合下使用易遭破坏。专利号ZL02214489.7所述的易冲型蹲便器,便盆与冲水装置构成了一体化,有着安装简便、使用卫生的特点。但有不足,主要是形体通用性不强,前沿窄的便盆难以实现其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便,具有形体通用性强、冲水操作方便卫生、省水节能特点的,冲水装置可在便盆前部或后部自选接冲的蹲便器。本技术的设计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向接冲蹲便器,包括便盆(2)、地阀(1)组成。其特征在于便盆(2)上设有前接口(22)和后接口(16),地阀(1)通过其出水嘴(44)插入到便盆的前接口(22)或后接口(16)内与便盆(2)构成一体;地阀的进水口(53)通过管件(9)与进水总管(10)沟通;地阀的进水腔(52)通过阻尼槽(56)与控制腔(55)沟通;地阀的控制腔(55)通过通孔(29)、内排水孔(36)或通过环腔(66)横孔(68)、外排水孔(70)与出水口(43)沟通;地阀(1)的过水口(50)通过出水口(43)、前接口(22)或后接口(16)与便盆的导水沿(11)沟通。还有一些技术特征是1、所述的便盆(2)是由翼板(3)、(7)、防滑槽(4)、(6)、后沿(5)、前沿(8)、导水沿(11)、淋洗孔(12)、大斜面(13)、射水口(14)、胶塞(15)、后接口(16)、冲水导管(17)、落水口(18)、翻水弯(19)、下水口(20)、盆体(21)、前接口(22)、胶套(23)、冲水孔(24)、(25)组成。胶塞(1 5)和胶套(23)可以互换,前接口(22)与后接口(16)均与导水沿(11)相通;冲水导管(17)设在便盆(2)的后部,上端与导水沿(11)沟通,下端与翻水弯(19)沟通,冲水导管(17)可从导水沿(11)中分出一定水量直接对翻水弯(19)进行冲洗。2、所述的地阀(1)有内排水孔式和外排水孔式两种结构内排水孔式结构由扣封(26)、阀盖(27)、螺钉(30)、顶帽(31)、弹性胶圈(32)、O型圈(34)、控制杆(35)、大V型圈(37)、阀体(38)、活动阀芯(39)、小V型圈(40)、胶垫(42)、调节钮(58)、导向套(59)组成。螺钉(30)将顶帽(31)、控制杆(35)连成一体,控制杆的拨齿(47)、(48)插入调节钮的扁孔(60)内,旋转顶帽(31)可实施对调节钮(58)的旋转控制;外排水孔式结构由扣封(26)、阀盖(62)、调节杆(64)、顶帽(65)、弹性胶圈(32)、O型圈(34)、控制杆(63)、大V型圈(37)、阀体(72)、活动阀芯(39)、胶圈(69)、螺柱(71)、胶垫(42)、导向套(59)组成。阀盖(62)上设有横孔(68),横孔(68)的外端设有宽槽(73),阀盖(62)紧定后其横孔(68)的外端通过宽槽(73)与阀体(72)上的外排水孔(70)的上端沟通。本技术有以下优点1、易冲通用、清洁卫生本技术采用脚踏方式冲水,冲水操作方便卫生,便盆与地阀为组合式设置,多种形体的便盆均可实现其构成,因此有着易冲通用、清洁卫生的特点。2、冲水科学、省水节能本技术采用淋洗、喷射等多样不同功效相结合的冲水方式,使冲水功效大为提高,用水量反而减少,因此有着省水节能的特点。3、自选接冲、整体性好本技术在安装时地阀可以在便盆的前部,也可以在便盆的后部,用户可以自选,本技术可实现完全隐藏性安装,不存在任何外露部件,使整个卫生间布局得以克服零乱现象。因此有着自选接冲、整体性好的特点,4、防冻抗寒、不宜破坏本技术实行完全埋藏式安装,无暴露在外的部件,因此具有防冻抗寒,不宜遭受损坏,使之较为适合于公共场合下使用的特点。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安装及连接关系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便盆的A-A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便盆的B-B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的内排水孔式地阀的主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的内排水孔式地阀的C-C剖面图;图6是本技术的内排水孔式地阀的D-D剖面图;图7是本技术的外排水孔式地阀的主剖面图;图8是本技术的外排水孔式地阀的E-E剖面图;在图1中1是地阀,2是便盆,3是翼板,4是防滑槽,5是后沿,6是防滑槽,7是翼板,8是前沿,9是管件,10是进水总管。在图2中11是导水沿,12是淋洗孔,13是大斜面,14是射水口,15是胶塞,16是后接口,17是冲水导管,18是落水口,19是翻水弯,20是下水口,21是盆体,22是前接口,23是胶套。在图3中24是冲水孔,25是冲水孔。参照图1、图2、图3便盆(2)安装时座入地下,其上沿与地面平齐。地阀(1)插接在便盆的前接口(22)或后接口(16)内与便盆(2)构成一体。进水总管(10)通过管件(9)与地阀(1)沟通,并随地阀(1)的安装位置平铺在便盆(2)的前部或后部地面以下。便盆的前沿(8)和后沿(5)上分别设有前接口(22)和后接口(16),供地阀(1)插接之用。前接口(22)与后接口(16)的上部均与导水沿(11)相通。冲水导管(17)设置在便盆(2)的后部,上端与导水沿(11)沟通,下端与翻水弯(19)沟通,其作用是从导水沿(11)中分出一定水量实施对翻水弯(19)的直接喷冲,以达到最佳冲洗效果的目的。导水沿(11)环绕便盆(2)的内沿设置,其作用是将淋洗孔(12)、射水口(14)、冲水导管(17)、冲水孔(24)、(25)沟通,并实施供水。淋洗孔(12)环导水沿(11)设置,其密度大、但孔径小,主要作用是对便盆(2)的内壁实施淋洗。大斜面(13)靠向落水口(18),其斜度较盆体(21)有明显加大,以使便物能自行滑入落水口(18)中。对应大斜面(13)两侧导水沿(11)处各设一组冲水孔(24)、(25),冲水孔(24)、(25)的孔径较淋洗孔(12)大,目的是对该重点部位适度加大冲水量。冲水孔(24)、(25)向落水口(18)方向倾斜一定角度一是防溅,二是更加有效地利用水压形成的冲力。射水口(14)设置在便盆(2)的后部,其出水散射落水口(18),目的是对漂浮的手纸下压达到快速冲走的目的。翻水弯(19)在盆体(21)下方,内存有一定水量,起封淹除臭作用。下水口(20)靠向盆体(21)前部,安装时与管道的下水口衔接。该便盆(2)的优点一是便盆(2)与地阀(1)可通过插接构成一体化,使其安装比较简便;二是冲水方式合理,使其冲水更加有效,较常规节水。在图4中26是扣封,27是阀盖,28是锥度面,29是通孔,30是螺钉,31是顶帽,32是弹性胶圈,33是导向翅,34是O型圈,35是控制杆,36是内排水孔,37是大V型圈,38是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接冲蹲便器,包括,便盆(2)、地阀(1)组成,其特征在于便盆(2)上设有前接口(22)和后接口(16),地阀(1)通过其出水嘴(44)插入到便盆的前接口(22)或后接口(16)内与便盆(2)构成一体;地阀的进水口(53)通过管件(9)与进水总管(10)沟通;地阀的进水腔(52)通过阻尼槽(56)与控制腔(55)沟通;地阀的控制腔(55)通过通孔(29)、内排水孔(36)或通过环腔(66)、横孔(68)、外排水孔(70)与出水口(43)沟通;地阀(1)的过水口(50)通过出水口(43)、前接口(22)或后接口(16)与便盆的导水沿(11)沟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继领万青
申请(专利权)人:万继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8[中国|济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