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08215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包括扶手和底座;扶手的下端面与底座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底座垂直设于扶手的一侧;扶手的另一侧上贴合有垫片,垫片的宽度与叠合板搁置的长度相适配;垫片与底座分别设于扶手的两侧且相对设置。该定位工具结构简单巧妙,通过将扶手的下端面与底座下端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使得该定位工具结构强度更高,稳定性更强,能够有效保证该定位工具的使用寿命;通过与梁模固定,控制叠合板搁置长度,方便叠合板吊装,避免对叠合板进行二次撬动,有效保护叠合板和模板等成品的质量,降低了劳动人员工作强度的同时节省了人工成本的支出,有利于该定位工具在市场上的推广及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是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
技术介绍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程质量和技术进步、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实施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能大幅减少用工、缩短工期、改善工人作业条件、降低劳动强度,符合“四节一环保”的要求,是我国建筑企业、建筑行业转型发展的庇佑之路,已在国内蓬勃发展。现阶段装配式建筑主要采用的预制构件为叠合板、预制楼梯等,梁和柱构件一般为现浇结构,根据国家建筑标准图集15G366-1《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60mm厚底板)》节点构造设计,叠合板在中间支座及侧支座的搁置长度为10mm。目前,常规采取的施工方式为承重架搭设完成,侧梁模固定完成后进行叠合板吊装。但是,在现有的装配式建筑吊装作业中,经常会碰到叠合板吊装时搁置宽度无法一次保证,一次吊装完成后还需要再次使用撬棍撬动,增加吊装工作量的同时也不利于模板与叠合板的成品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该定位工具结构简单巧妙,通过与梁模固定控制叠合板搁置长度,方便叠合板吊装,避免二次撬动,有效保护成品,节省了人工,有利于该定位工具在市场上的推广及应用。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包括扶手和底座;所述扶手的下端面与所述底座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底座垂直设于所述扶手的一侧;所述扶手的另一侧上贴合有垫片,垫片的宽度与叠合板搁置的长度相适配;所述垫片与所述底座分别设于所述扶手的两侧且相对设置。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垫片由厚度为10mm的铁板制成。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垫片、扶手和底座的下端面均位于同一平面上。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扶手为方管结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扶手的长度为750mm~850mm。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扶手的长度为800mm。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座为方管结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座的长度为100mm~200mm。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座的长度为150mm。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扶手与底座的接触面均为呈45°角的斜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中的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该定位工具结构简单巧妙,通过将扶手的下端面与底座下端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使得该定位工具结构强度更高,稳定性更强,能够有效保证该定位工具的使用寿命;通过与梁模固定,控制叠合板搁置长度,方便叠合板吊装,避免对叠合板进行二次撬动,有效保护叠合板和模板等成品的质量,降低了劳动人员工作强度的同时节省了人工成本的支出,有利于该定位工具在市场上的推广及应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中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的主视图;图2是本实施中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中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实施中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中扶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施中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扶手;2、底座;3、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作详细说明。实施例:如图1至5所示,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该定位工具包括扶手1和底座2,扶手1的高度比底座2的高度高,在此过程中,扶手1起卡具的作用,将叠合板卡在扶手1一侧,底座2与扶手1垂直安装,一方面避免该定位工具位置倾斜,影响叠合板的放置;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保证该定位工具的使用寿命。为了保证底座2与扶手1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可将底座2与扶手1相接触的接触面均设置成45°角的斜面,降低底座2与扶手1连接处断裂的概率,还可将底座2与扶手1一体成型设置,使得该定位工具强度高,使用寿命久。扶手1的另一侧安装有方便叠合板一次搁置,避免多次撬动调整的垫片3,垫片3贴合在扶手1的侧面上,与底座2相对设置,即垫片3和底座2分别安装在扶手1的两侧,垫片3的宽度与叠合板需要搁置的长度相同,例叠合板在中间支座及侧支座的搁置长度为10mm,则垫片3的厚度为10mm。垫片3由铁板制成,结构简单实用,成本较低,便于该定位工具在建筑工程领域的推广及应用。现有技术中的叠合板难以精准一次吊装成型,需要多次撬动调整,在此过程中,对叠合板和模板都会造成较大程度的损坏,降低叠合板和模板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的定位工具中设置了宽度与叠合板搁置长度相适配的垫片3,放置时,叠合板可直接一次放置在垫片3上,不用对叠合板或者模板进行二次或者多次撬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能够有效保证叠合板的成品率。扶手1的下端面与底座2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增强了该定位工具在安装过程中的稳定性。为了进一步增强该定位工具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降低坠落的概率,垫片3、扶手1和底座2的下端面均位于同一平面上。扶手1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方管结构,为了有效保证叠合板在放置过程中的稳定性,避免其在放置过程中晃动幅度过大,扶手1的长度为750mm~850mm,本实施例中截取长度为800mm,规格为30*30mm的方管作为扶手1。底座2也可为方管结构,为了保证该定位工具在安装过程中的稳定性,增加定位工具与其他固定件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底座2的长度为100mm~200mm,本实施例中截取长度为150mm,规格为30*30mm的方管作为底座2。如图3所示,构件吊装施工过程中,在叠合板吊装前,先将本实施例中的定位工具放置在梁中间贴梁搁置,再通过施工人员将底座2固定,预制板搁置时贴扶手1缓慢下落,实现精确定位。本实施例中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该定位工具结构简单巧妙,通过将扶手1的下端面与底座2下端面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使得该定位工具结构强度更高,稳定性更强,能够有效保证该定位工具的使用寿命;通过与梁模固定,控制叠合板搁置长度,方便叠合板吊装,避免对叠合板进行二次撬动,有效保护叠合板和模板等成品的质量,降低了劳动人员工作强度的同时节省了人工成本的支出,有利于该定位工具在市场上的推广及应用。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专利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专利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图中附图标记:1、扶手;2、底座;3、垫片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扶手(1)和底座(2);所述扶手(1)的下端面与所述底座(2)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底座(2)垂直设于所述扶手(1)的一侧;所述扶手(1)的另一侧上贴合有垫片(3),垫片(3)的宽度与叠合板搁置的长度相适配;所述垫片(3)与所述底座(2)分别设于所述扶手(1)的两侧且相对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扶手(1)和底座(2);所述扶手(1)的下端面与所述底座(2)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底座(2)垂直设于所述扶手(1)的一侧;所述扶手(1)的另一侧上贴合有垫片(3),垫片(3)的宽度与叠合板搁置的长度相适配;所述垫片(3)与所述底座(2)分别设于所述扶手(1)的两侧且相对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3)由厚度为10mm的铁板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3)、扶手(1)和底座(2)的下端面均位于同一平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装配式建筑叠合板定位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1)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亚运刘庆成马蒸王挺金铖丞吕俊勇李强阚红火施如霞娄力栋黄晓栋常波梅献忠陈鹏韦忠智张江王坚程骥郭士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