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底部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0728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5:29
一种装配式建筑底部防水结构,包括建筑本体和净化箱;建筑本体的下方设有净化箱,净化箱与建筑本体之间设有防潮板;净化箱放置在混凝土层顶部的凹槽中;建筑本体顶部设有雨水槽,雨水槽与雨水管连通,向下延伸贯穿防潮板至于净化箱的内部,净化箱的两侧开设有进水口,净化箱的进水口的外侧设置有防护板;净化箱内腔底部的一侧设有过滤箱,过滤箱内壁底部一侧连接有水泵,水泵的输出端与出水管连通,出水管的末端设置水龙头;过滤箱的内壁与水泵相反的一侧,从外至内依次设置泡沫陶瓷板、活性炭板和玻璃纤维网板。解决了现有的装配式建筑底部防水结构防水效差,不具备废水利用功能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底部防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装配式建筑底部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建筑物的各个组成主要结构构件,不需要在现场制作,而是预先在预制场或加工厂里制作好,运送至现场,进行起吊、安装、连接等工作。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每个人都将可以自己设计搭建自己的房子,墙体是可反复拆卸的,可以重复利用不会由于拆墙而产生建筑垃圾。但装配式建筑的由于其底部的结构问题,很容易导致回潮现象的发生,需要额外的增加装配式建筑底部防水结构,但是现有的装配式建筑底部防水结构防水效差,如专利201520039856.X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底部防水装置,此专利使用沥青和泡沫棒进行防水;不具备废水利用的功能,且现有的装配式建筑底部没整体性,地下水也随装配式混凝土板块搭接缝隙中渗透到室内地面,导致地面渗水。而且现在的地下防水没有废水收集利用的功能。若使用地垄墙架空防水,要增加首层地面的标高,首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地面要与地表面隔开,四周设置通风孔,达到防水效果。该种技术增加了建筑物的高度,增大了成本,也不具备废水利用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底部防水结构,此结构能有效的防水,且能回收废水重新利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配式建筑底部防水结构,包括建筑本体和净化箱;所述建筑本体的下方设有净化箱,净化箱与建筑本体之间设有防潮板;净化箱放置在混凝土层顶部的凹槽中;所述建筑本体顶部设有雨水槽,所述雨水槽与雨水管连通,所述雨水管的向下延伸贯穿防潮板至于净化箱的内部,所述雨水管的下端出口套有过滤套;所述净化箱的两侧开设有进水口,净化箱的进水口的外侧设置有防护板;所述净化箱内腔底部的一侧设有过滤箱,所述过滤箱内壁底部一侧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出端与出水管连通,出水管的一端从过滤箱伸出,依次贯穿净化箱和防潮板并在其末端设置水龙头;所述过滤箱的内壁与水泵相反的一侧,从外至内依次设置泡沫陶瓷板、活性炭板和玻璃纤维网板。优选的,所述防护板横截面积大于进水口的横截面积。优选的,净化箱底部的固定连接有固定柱,且固定柱贯穿至混凝土层的内部。优选的,净化箱内壁顶部设有紫外线消毒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解决了现有的装配式建筑底部防水结构防水效差,不具备废水利用功能的问题。本技术所用过防护板内侧的横截面积大于进水口外侧的横街面积,能够有效避免外界的灰尘进入净化箱的内部,通过固定柱的设置,能够加强净化箱的稳定性,通过水泵的底部与过滤箱内腔底部的连接处固定件的设置,能够使水泵的底部与过滤箱内腔底部的连接处连接的更加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A部分的局部方法图。图中:1-混凝土层;2-净化箱;3-防潮板;4-建筑本体;5-雨水槽;6-雨水管;7-过滤套;8-进水口;9-防护板;10-紫外线消毒灯;11-过滤箱;12-水泵;13-出水管;14-水龙头;15-泡沫陶瓷板;16-活性炭板;17-玻璃纤维网板;18-固定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建筑本体4和净化箱2;建筑本体4的下方设有净化箱2,净化箱2与建筑本体4之间设有防潮板3;净化箱2放置在混凝土层1顶部的凹槽中;如图2所示,建筑本体4顶部设有雨水槽5,雨水槽5与雨水管6连通,雨水管6的向下延伸贯穿防潮板3至于净化箱2的内部,雨水管6的下端出口套有过滤套7;净化箱2的两侧开设有进水口8,净化箱2的进水口8的外侧设置有防护板9;防护板9横截面积大于进水口8的横截面积。净化箱2内壁顶部设有紫外线消毒灯10,净化箱2内腔底部的一侧设有过滤箱11,过滤箱11内壁底部一侧连接有水泵12,水泵12的输出端与出水管13连通,出水管13的一端从过滤箱11伸出,依次贯穿净化箱2和防潮板3并在其末端设置水龙头14;过滤箱11的内壁与水泵12相反的一侧,从外至内依次设置泡沫陶瓷板15、活性炭板16和玻璃纤维网板17。净化箱2底部的固定连接有固定柱18,且固定柱18贯穿至混凝土层1的内部。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使用时,雨水落到建筑本体4的顶部经过雨水槽5和6流到净化箱2的内部,同时混凝土层1的顶部的雨水从进水口8进入净化箱2的内部,然后使用者启动紫外线消毒灯10和水泵12,紫外线消毒灯10对净化箱2内部的水进行消毒,然后水再经过泡沫陶瓷板15、活性炭板16和玻璃纤维网板17的过滤进入过滤箱11的内部,最后水泵12将过滤箱11内部的水经出水管13排出,使用者打开水龙头14便可使用。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并不是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凡此种种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技术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对本技术上述结构做出的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均应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建筑底部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本体(4)和净化箱(2);所述建筑本体(4)的下方设有净化箱(2),净化箱(2)与建筑本体(4)之间设有防潮板(3);净化箱(2)放置在混凝土层(1)顶部的凹槽中;所述建筑本体(4)顶部设有雨水槽(5),所述雨水槽(5)与雨水管(6)连通,所述雨水管(6)的向下延伸贯穿防潮板(3)至于净化箱(2)的内部,所述雨水管(6)的下端出口套有过滤套(7);所述净化箱(2)的两侧开设有进水口(8),净化箱(2)的进水口(8)的外侧设置有防护板(9);所述净化箱(2)内腔底部的一侧设有过滤箱(11),所述过滤箱(11)内壁底部一侧连接有水泵(12),所述水泵(12)的输出端与出水管(13)连通,出水管(13)的一端从过滤箱(11)伸出,依次贯穿净化箱(2)和防潮板(3)并在其末端设置水龙头(14);所述过滤箱(11)的内壁与水泵(12)相反的一侧,从外至内依次设置泡沫陶瓷板(15)、活性炭板(16)和玻璃纤维网板(1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底部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本体(4)和净化箱(2);所述建筑本体(4)的下方设有净化箱(2),净化箱(2)与建筑本体(4)之间设有防潮板(3);净化箱(2)放置在混凝土层(1)顶部的凹槽中;所述建筑本体(4)顶部设有雨水槽(5),所述雨水槽(5)与雨水管(6)连通,所述雨水管(6)的向下延伸贯穿防潮板(3)至于净化箱(2)的内部,所述雨水管(6)的下端出口套有过滤套(7);所述净化箱(2)的两侧开设有进水口(8),净化箱(2)的进水口(8)的外侧设置有防护板(9);所述净化箱(2)内腔底部的一侧设有过滤箱(11),所述过滤箱(11)内壁底部一侧连接有水泵(12),所述水泵(12)的输出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正河李秀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