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0528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4: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厌氧池和缺氧池,所述厌氧池和缺氧池内均设有气流搅拌机构,所述气流搅拌机构包括穿孔曝气管、风机和定时模块,所述风机通过风管与所述穿孔曝气管连接,所述风机与所述定时模块电连接,所述定时模块控制所述风机在一定的运行周期A内进行间歇曝气动作,所述风机的曝气时间设置为B,所述风机的静置时间设置为C=A‑B。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出水水质好,降低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对污水处理的要求和排放标准日趋严格。近年来,北京、天津以及江苏部分地区已相继发布了污水处理地方排放标准,相比《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这些地方排放标准对氮磷等的要求更为严苛,已达到地表水准四类水标准。而受处理规模、管网建设条件、地形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在农村地区等污水无法进行集中处理的地区,通常采用一体化的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现有的村镇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多采用改良后的A/O、A2/O、SBR、氧化沟、生物转盘以及MBR等工艺,这些工艺普遍存在投资成本高,技术复杂,管理难度较高,构筑物占地面积大等的问题,而且在脱氮除磷方面效果不佳,难以达到高排放的标准。传统的Bardenpho脱氮除磷工艺与传统的A/O、A2/O、SBR、氧化沟相比具有更高的脱氮除磷效率,但在传统的Bardenpho脱氮除磷装置中,存在各单元反应器数量多,占地面积大的问题,限制了其应用和发展。移动床生物膜污水处理装置(MBBR)是通过向污水处理装置中投加一定数量的悬浮载体,提高污水处理装置中的生物量及生物种类,从而提高污水处理装置的处理效率。虽然MBBR具有容积负荷高、耐冲击性强等特点,但是这种装置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不高,也无法达到更为严苛的地方排放标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出水水质好、能耗低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方装置。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厌氧池和缺氧池,所述厌氧池和缺氧池内均设有气流搅拌机构,所述气流搅拌机构包括穿孔曝气管、风机和定时模块,所述风机通过风管与所述穿孔曝气管连接,所述风机与所述定时模块电连接,所述定时模块控制所述风机在一定的运行周期A内进行间歇曝气动作,所述风机的曝气时间设置为B,所述风机的静置时间设置为C=A-B。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运行周期A为10min-20min,所述曝气时间B为0.5min-2min。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优选的方案,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第一缺氧池、第一好氧池、第二缺氧池、第二好氧池、……、第N缺氧池、第N好氧池、沉淀池和消毒间;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好氧池、第二好氧池、……、第N好氧池内均设有曝气机构,所述第一好氧池、第二好氧池、……、第N好氧池内均填充有悬浮填料,所述厌氧池、第一缺氧池、第二缺氧池、……、第N缺氧池内均设有所述气流搅拌机构;所述第一好氧池与所述第一缺氧池之间设有硝化液回流机构,所述硝化液回流机构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好氧池的末端连通,所述硝化液回流机构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缺氧池的前端连通;所述沉淀池与所述厌氧池之间设有污泥回流机构,所述污泥回流机构的进水口与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连通,所述污泥回流机构的出水口与所述厌氧池的前端连通;其中,N大于或等于2。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厌氧池的上部设置有进水管,所述厌氧池与所述第一缺氧池之间的下部设有第一过水口,每组相邻的缺氧池与好氧池之间的上部设置有第二过水口,所述第N好氧池与所述沉淀池之间的上部设有第三过水口,所述沉淀池与所述消毒间之间的上部设有第四过水口。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N缺氧池的末端设有导流隔板或导流管,所述导流隔板与所述第N缺氧池的内壁形成的通道的进水端与所述第N缺氧池的底部连通,或者,所述导流管的进水端与所述第N缺氧池的底部连通。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还设置有砂滤池,所述砂滤池设置在所述沉淀池与所述消毒间之间。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池体,所述沉淀池池体内还设有锥形污泥斗,所述沉淀池内设有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顶部高于沉淀池池体的最高液面位,第一挡板的底部低于第二挡板的底部;所述第一挡板与相向的第一池壁之间的池域为进水区,所述第二挡板与相向的第二池壁之间的池域为出水区,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的池域为沉淀区,进水区、沉淀区、出水区在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下方相互连通。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挡板的底部位于出水口的下方,且第二挡板的底部与沉淀池池体的最高液面位的距离为15cm-30cm。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沉淀池还设有排渣机构,所述排渣机构的处理端设置在所述沉淀池的液面。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好氧池中所述悬浮填料的填充比为30%-50%。实施本技术的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在厌氧池和缺氧池内设置气流搅拌机构,通过穿孔曝气的方式对污水进行间歇曝气搅拌,曝气过程中利用该种曝气方式产生的大气泡使污水对气泡中氧的利用率不高的特点,通过如上述的曝气后静置消氧的方式,可实现在保持优良缺氧和厌氧环境的同时,还可将厌氧和缺氧池内泥水搅拌均匀,防止活性污泥沉积于池底,有效保证了厌氧释磷,缺氧反硝化脱氮反应的正常进行。此外,本技术还具有结构简单,能耗低,易维护,节能的优点。(2)本技术优化气流搅拌机构的曝气时间和静置时间(运行周期A为10min-20min,曝气时间B为0.5min-2min),能够提高聚磷菌厌氧释磷和反硝化菌反硝化脱氮的效率,同时避免穿孔曝气管发生堵塞。(3)本技术通过在设置多组缺氧池和好氧池,实现多级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保证处理效果的稳定性,能够进一步提高污水总氮的去除率;而且通过在每个好氧池均填加悬浮填料,悬浮填料能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的场所,能够提高好氧池内的生物量及生物种类,增强处理效率,提高装置整体的去除氮、磷的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沉淀池与污泥回流机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厌氧池1和缺氧池,所述厌氧池1和缺氧池内均设有气流搅拌机构8,所述气流搅拌机构8包括穿孔曝气管、风机9和定时模块,所述风机9通过风管与所述穿孔曝气管连接,所述风机9与所述定时模块电连接,所述定时模块控制所述风机9在一定的运行周期A内进行间歇曝气动作,所述风机9的曝气时间设置为B,所述风机9的静置时间设置为C=A-B。优选的,所述运行周期A为10min-20min,所述曝气时间B为0.5min-2min。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运行周期A设置为15min,所述曝气时间B设置为1min,在静置时间C为14min实现溶解氧消除,则24小时内可进行96个间歇循环。由此,本技术在厌氧池1和缺氧池内设置气流搅拌机构8,通过穿孔曝气的方式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厌氧池和缺氧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和缺氧池内均设有气流搅拌机构,所述气流搅拌机构包括穿孔曝气管、风机和定时模块,所述风机通过风管与所述穿孔曝气管连接,所述风机与所述定时模块电连接,所述定时模块控制所述风机在一定的运行周期A内进行间歇曝气动作,所述风机的曝气时间设置为B,所述风机的静置时间设置为C=A‑B。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厌氧池和缺氧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和缺氧池内均设有气流搅拌机构,所述气流搅拌机构包括穿孔曝气管、风机和定时模块,所述风机通过风管与所述穿孔曝气管连接,所述风机与所述定时模块电连接,所述定时模块控制所述风机在一定的运行周期A内进行间歇曝气动作,所述风机的曝气时间设置为B,所述风机的静置时间设置为C=A-B。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周期A为10min-20min,所述曝气时间B为0.5min-2min。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的厌氧池、第一缺氧池、第一好氧池、第二缺氧池、第二好氧池、……、第N缺氧池、第N好氧池、沉淀池和消毒间;所述第一好氧池、第二好氧池、……、第N好氧池内均设有曝气机构,所述第一好氧池、第二好氧池、……、第N好氧池内均填充有悬浮填料,所述厌氧池、第一缺氧池、第二缺氧池、……、第N缺氧池内均设有所述气流搅拌机构;所述第一好氧池与所述第一缺氧池之间设有硝化液回流机构,所述硝化液回流机构的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好氧池的末端连通,所述硝化液回流机构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缺氧池的前端连通;所述沉淀池与所述厌氧池之间设有污泥回流机构,所述污泥回流机构的进水口与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连通,所述污泥回流机构的出水口与所述厌氧池的前端连通;其中,N大于或等于2。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的上部设置有进水管,所述厌氧池与所述第一缺氧池之间的下部设有第一过水口,每组相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帅张健民周洪昌杨俊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合续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