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摩擦面隔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50515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1 04: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摩擦面隔震支座,包括高阻尼隔震块、设有第一摩擦腔的下承载板、设有第二摩擦腔的上承载板、所述下承载板与上承载板水平镜像对称设置;所述高阻尼隔震块位于第一摩擦腔与第二摩擦腔之间,所述高阻尼隔震块的上下端分别抵住在第一摩擦腔的底部与第二摩擦腔的底部。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比较高的竖向承载能力,其设计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安装,可以量产,造价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摩擦面隔震支座
本专利技术涉及隔震
,特别是一种双摩擦面隔震支座。
技术介绍
基础隔震技术被誉为20世纪以来最具代表性的革新性抗震技术,为工程抗震和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创新方向和研究思路,为保障重大结构安全提供可能。结构基础隔震体系按隔震机理的不同划分,目前主要有: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滑动摩擦隔震体系、组合隔震体系、摩擦摆体系、滚轴或滚珠摩擦隔震体系、还有新近出现的滑动凹面基础隔震体系等。其中,比较常用的是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中的叠层橡胶支座主要有三种:天然夹层橡胶隔震支座,其竖向刚度大,抗老化能力强,但阻尼小,耗能能力差;铅芯夹层橡胶隔震支座,其既提高了支座的塑性变形能力,也提高了阻尼;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其具有高阻尼,复位能力强。但是叠层橡胶垫隔震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竖向承载能力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比较高的竖向承载能力的双摩擦面隔震支座。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双摩擦面隔震支座,包括高阻尼隔震块、设有第一摩擦腔的下承载板、设有第二摩擦腔的上承载板、所述下承载板与上承载板水平镜像对称设置;所述高阻尼隔震块位于第一摩擦腔与第二摩擦腔之间,所述高阻尼隔震块的上下端分别抵住在第一摩擦腔的底部与第二摩擦腔的底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高阻尼隔震块包括上钢板、下钢板、橡胶块,所述橡胶块固定设置在上钢板与下钢板之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橡胶块采用叠层橡胶块,所述叠层橡胶块由若干层橡胶和若干件钢板互相交错、堆叠而成。。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高阻尼隔震块还包括两块聚四氟乙烯板,两块聚四氟乙烯板分别固定在上钢板的上端面与下钢板的下端面上,两块聚四氟乙烯板分别抵住在第一摩擦腔的底部与第二摩擦腔的底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承载板与下承载板的材质为钢板,所述第一摩擦腔与第二摩擦腔均呈矩形状。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高阻尼隔震块的高度比第一摩擦腔的深度与第二摩擦腔的深度之和要高。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具有比较高的竖向承载能力,其设计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安装,可以量产,造价低廉。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隐藏上承载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高阻尼隔震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参照图1~图4,一种双摩擦面隔震支座,包括高阻尼隔震块、设有第一摩擦腔的下承载板2、设有第二摩擦腔的上承载板3、所述下承载板2与上承载板3水平镜像对称设置;所述高阻尼隔震块位于第一摩擦腔与第二摩擦腔之间,所述高阻尼隔震块的上下端分别抵住在第一摩擦腔的底部与第二摩擦腔的底部。高阻尼隔震块的上下端面分别抵住第一摩擦腔的底部与第二摩擦腔的底部,上部机构的重量压在上承载板3上,因此高阻尼隔震块的上下端与第一摩擦腔的底部、第二摩擦腔底部的端面存在一定的摩擦力,当结构受到较小的地面激励时,摩擦力阻止上部结构在水平方向的滑动,使建筑物保持稳定;当地面激励超过某一限值时,水平作用力将超过摩擦力,高阻尼隔震块开始在第一摩擦腔与第二摩擦腔内滑移,通过摩擦减少水平作用力,以此减少上部结构在水平方向的滑动。同时,高阻尼隔震块承受上部结构传递的能量,高阻尼隔震块发生可恢复的变形,以此吸收减弱上部结构在竖直方向的震动。上承载板3与下承载板2能够增大受力面积且对内部结构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高阻尼隔震块包括上钢板11、下钢板12、橡胶块13,所述橡胶块13固定设置在上钢板11与下钢板12之间。上钢板11与下钢板12主要起承载作用,橡胶块13用于吸收减弱上部结构在竖直方向的震动。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橡胶块13采用叠层橡胶块,所述叠层橡胶块由若干层橡胶和若干件钢板互相交错、堆叠而成。由于叠层橡胶块中钢板与橡胶层是相互粘合而成,钢板对橡胶层具有约束的作用,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钢板束缚橡胶层一起共同承担竖向荷载,使橡胶支座具有一定的竖向承载力和刚度,当隔震支座受水平作用力时,橡胶层能提供相当大的侧向位移且不失稳,这样就有效的消耗震动的能量。由于夹层钢板和橡胶层的紧密粘合和橡胶本身的性质,叠层橡胶块具有一定的拉力,所以叠层橡胶块具有水平刚度小、水平侧移的允许值大、一定的竖向承载力等优点。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高阻尼隔震块还包括两块聚四氟乙烯板14,两块聚四氟乙烯板14分别固定在上钢板11的上端面与下钢板12的下端面上,两块聚四氟乙烯板14分别抵住在第一摩擦腔的底部与第二摩擦腔的底部。聚四氟乙烯板14具有极为优越的综合性能:耐高低温(-192℃-260℃)、耐腐蚀(强酸、强碱、王水等)、高绝缘、高润滑、不粘附、无毒害等优良特性。因此,在上钢板11的上端面与下钢板12的下端面上分别镶嵌有聚四氟乙烯板14,由于聚四氟乙烯板14刚度较大,能够很好的承受上部建筑传递的压力,所以支座具有非常高的竖向承载能力。同时,两块聚四氟乙烯板14分别抵住第一摩擦腔的底部与第二摩擦腔的底部,当了高阻尼隔震块在移动时,由于聚四氟乙烯板14具有高润滑、不粘附的特点,所以还能起到减少高阻尼隔震块与第一摩擦腔、第二摩擦腔的摩擦发热。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上承载板3与下承载板2的材质为钢板,所述第一摩擦腔与第二摩擦腔均呈矩形状。上承载板3与下承载板2的材质均为钢板,除了既能更好地承载上部结构的重量,还能对上承载板3与下承载板2进行冲压或者翻边,从而可以很方便地形成呈矩形状的第一摩擦腔与第二摩擦腔。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高阻尼隔震块的高度比第一摩擦腔的深度与第二摩擦腔的深度之和要高。高阻尼隔震块安装在第一摩擦腔与第二摩擦腔之间,上承载板3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橡胶块13发生可恢复的变形,以此吸收减弱上部结构在竖直方向的震动时,上承载板3在竖直方向上下运动,高阻尼隔震块的高度比第一摩擦腔与第二摩擦腔的深度之和要高,确保橡胶块13被压缩后,在竖直方向上留有空间供上承载板3向下运动。工作的时候,当结构受到较小的地面激励时,高阻尼隔震块与上承载板3、下承载板2之间的摩擦力阻止上部结构在水平方向的滑动,使上部结构保持稳定;当地面激励超过某一限值时,水平作用力将超过摩擦力,高阻尼隔震块开始在第一摩擦腔与第二摩擦腔内移动,通过摩擦减少水平作用力,以此减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摩擦面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高阻尼隔震块、设有第一摩擦腔的下承载板(2)、设有第二摩擦腔的上承载板(3)、所述下承载板(2)与上承载板(3)水平镜像对称设置;所述高阻尼隔震块位于第一摩擦腔与第二摩擦腔之间,所述高阻尼隔震块的上下端分别抵住在第一摩擦腔的底部与第二摩擦腔的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摩擦面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高阻尼隔震块、设有第一摩擦腔的下承载板(2)、设有第二摩擦腔的上承载板(3)、所述下承载板(2)与上承载板(3)水平镜像对称设置;所述高阻尼隔震块位于第一摩擦腔与第二摩擦腔之间,所述高阻尼隔震块的上下端分别抵住在第一摩擦腔的底部与第二摩擦腔的底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摩擦面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尼隔震块包括上钢板(11)、下钢板(12)、橡胶块(13),所述橡胶块(13)固定设置在上钢板(11)与下钢板(12)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摩擦面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块(13)采用叠层橡胶块,所述叠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睦锋魏陆顺陶然廖盛薪林霞娟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