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苗木移栽装置,包括外壳体、固定环和培植内胆,所述培植内胆为可降解篮体,所述培植内胆的内部填充有培育基质,所述外壳体包括圆形网板和多个外扩板,多个所述外扩板相互间隔环绕所述圆形网板设置,且所述外扩板的底端与所述圆形网板的外缘转动连接,所述外扩板的顶部外侧开有固定槽;当多个所述外扩板朝所述圆形网板中心收拢时,多个所述外扩板之间合围形成有内置空腔,所述培植内胆可脱离地容置于所述内置空腔中。本技术方案用于解决现有苗木移栽存在较大的根系损伤,影响移栽成活率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苗木移栽装置
本技术属于林木培植
,具体涉及一种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苗木移栽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生态林业对造林苗木需求的大量增长,如何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一但在移栽环节导致苗木死亡,不但给负责造林工程的林业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同时也更直接的影响造林绿化的效果,目前最直接的提高苗木成活率的方法就是在进行苗木移栽的时候进行带土球移栽,土球一般为圆形、椭圆形、圆锥形、方形等。具体采用何种形状,应根据不同种类花木的根系分布方式而定,以能使较小的土球保护较多的根系为原则。如侧根发达的品种,土球选椭圆形;主根型的品种,土球以圆锥形为宜。湿润土壤与根系间的维持力强,带母土土球不易破碎散落。土壤干燥时,挖掘前先灌水有利于挖掘和带土球。小土球装入塑料袋裹紧;大土球用草绳缠绕或用木板固定。现有苗木移栽时,需要使用专用的挖掘进行松土取块,以保证苗木底部带有土球,避免对苗木的根系产生太大的损伤,以提高苗木移栽后的成活率,然而该种方式在进行土球挖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还是会对苗木的根系产生损伤,尤其是挖掘时产生的振动,易使一些毛细根系的断裂,苗木移栽后的成活率依然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苗木移栽装置,以解决现有苗木移栽存在较大的根系损伤,影响移栽成活率的问题,该苗木移栽装置能够有效简化苗木移栽过程,同时避免苗木在移栽过程中的根系损伤,提高造林成活率。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苗木移栽装置,包括外壳体、固定环和培植内胆,所述培植内胆为可降解篮体,所述培植内胆的内部填充有培育基质,所述外壳体包括圆形网板和多个外扩板,多个所述外扩板相互间隔环绕所述圆形网板设置,且所述外扩板的底端与所述圆形网板的外缘转动连接,所述外扩板的顶部外侧开有固定槽,所述固定环包括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所述第一半环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半环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半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半环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当多个所述外扩板朝所述圆形网板中心收拢时,多个所述外扩板之间合围形成有内置空腔,所述培植内胆可脱离地容置于所述内置空腔中,所述第一半环和所述第二半环嵌入多个所述外扩板的固定槽中,以固定多个所述外扩板的相对位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半环上连接有第一把手,所述第二半环上连接有第二把手。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半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半环的另一端通过设置螺栓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外扩板为弧形板。本苗木移栽装置设置有外壳体、固定环和培植内胆,进行苗木培育时,可将外壳体的多个外扩板收拢,将培植内胆放置于所述外壳体中,通过通过固定环环绕所述外壳体,将外壳体固定,再将外壳体埋置于土壤中,将苗木种植于所述培植内胆中的培育基质中,所述培植内胆可与外部土壤进行水分和肥料交换,保证苗木的生长,同时限制苗木的根系生长范围;当苗木成长至可移栽的高度时,可将外部的吊装装置(如吊车)的吊钩固定于所述固定环上,将苗木连同所述苗木移栽装置一同吊起,吊起后可解开所述固定环,将所述外壳体取下,即可将苗木和培植内胆一同进行移栽,所述固定环和所述外壳体则可以重复使用,该移栽方式能够简化苗木移栽过程,最大程度地避免对苗木根系的损伤,提高造林成活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一种苗木移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苗木移栽装置,该苗木移栽装置能够有效简化苗木移栽过程,同时避免苗木在移栽过程中的根系损伤,提高造林成活率。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苗木移栽装置,包括外壳体11、固定环2和培植内胆1,所述培植内胆1为可降解篮体,所述培植内胆1的内部填充有培育基质,所述外壳体11包括圆形网板10和多个外扩板9,多个所述外扩板9相互间隔环绕所述圆形网板10设置,且所述外扩板9的底端与所述圆形网板10的外缘转动连接,所述外扩板9的顶部外侧开有固定槽7,所述固定环2包括第一半环4和第二半环5,所述第一半环4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半环5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半环4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半环5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当多个所述外扩板9朝所述圆形网板10中心收拢时,多个所述外扩板9之间合围形成有内置空腔,所述培植内胆1可脱离地容置于所述内置空腔中,所述第一半环4和所述第二半环5嵌入多个所述外扩板9的固定槽7中,以固定多个所述外扩板9的相对位置。所述第一半环4上连接有第一把手3,所述第二半环5上连接有第二把手6。所述第一半环4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半环5的另一端通过设置螺栓8连接。所述外扩板9为弧形板。本苗木移栽装置设置有外壳体、固定环和培植内胆,进行苗木培育时,可将外壳体的多个外扩板收拢,将培植内胆放置于所述外壳体中,通过通过固定环环绕所述外壳体,将外壳体固定,再将外壳体埋置于土壤中,将苗木种植于所述培植内胆中的培育基质中,所述培植内胆可与外部土壤进行水分和肥料交换,保证苗木的生长,同时限制苗木的根系生长范围;当苗木成长至可移栽的高度时,可将外部的吊装装置(如吊车)的吊钩固定于所述固定环上,将苗木连同所述苗木移栽装置一同吊起,吊起后可解开所述固定环,将所述外壳体取下,即可将苗木和培植内胆一同进行移栽,所述固定环和所述外壳体则可以重复使用,该移栽方式能够简化苗木移栽过程,最大程度地避免对苗木根系的损伤,提高造林成活率。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苗木移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固定环和培植内胆,所述培植内胆为可降解篮体,所述培植内胆的内部填充有培育基质,所述外壳体包括圆形网板和多个外扩板,多个所述外扩板相互间隔环绕所述圆形网板设置,且所述外扩板的底端与所述圆形网板的外缘转动连接,所述外扩板的顶部外侧开有固定槽,所述固定环包括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所述第一半环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半环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半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半环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当多个所述外扩板朝所述圆形网板中心收拢时,多个所述外扩板之间合围形成有内置空腔,所述培植内胆可脱离地容置于所述内置空腔中,所述第一半环和所述第二半环嵌入多个所述外扩板的固定槽中,以固定多个所述外扩板的相对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苗木移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固定环和培植内胆,所述培植内胆为可降解篮体,所述培植内胆的内部填充有培育基质,所述外壳体包括圆形网板和多个外扩板,多个所述外扩板相互间隔环绕所述圆形网板设置,且所述外扩板的底端与所述圆形网板的外缘转动连接,所述外扩板的顶部外侧开有固定槽,所述固定环包括第一半环和第二半环,所述第一半环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半环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半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半环的另一端可拆卸连接;当多个所述外扩板朝所述圆形网板中心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昭佳,黄碧金,周祥斌,叶小玲,张晓明,
申请(专利权)人:曾昭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