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株幼苗栽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9057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0 21: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植株幼苗栽种器,包括进苗筒、扳手、回位弹簧、尖头和套环,其特征是:进苗筒两端通透,其底端固定加强环,进苗筒与把手下方连接处固定有加固片;扳手上固定有偏心连接片,偏心连接片与加固片铰接;回位弹簧一端固定在偏心连接片下部,另一端固定在挂环内;尖头包括三个活动片;套环套接在进苗筒上,套环与偏心连接片之间通过第一拉线连接;套环与连接扣之间通过第二拉线连接。通过进苗筒、尖头、套环及拉线等配合,能快速将植株幼苗栽种到田里,栽种过程无需特意挖坑、填土,只需将尖头插入到土中,然后将幼苗从碗口状的顶部投放到进苗筒后,再捏合扳手使活动片呈打开状态,同时向上提动本栽种器即可,简单方便、易于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植株幼苗栽种器
本技术涉及农作物栽种工具
,尤其涉及一种植株幼苗栽种器。
技术介绍
在植株的生长过程中,当幼苗在温室中培育成壮苗后,一般都要将其移栽到外面的田地中继续生长。对于需要大面积密集种植的农作物而言,当种植农作物的地形平坦时,可用大型农作物机器进行种植工作,但当地形崎岖或是一些梯田、山地等地形时,大型机器的使用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且幼苗种植面积较小时,大型农作物机器依然不适用。遇到上述情况时,人们没有适合的栽种机械可以利用,而纯粹的手工栽种又确实费时费力,栽种效果差,而且效率还低;有鉴于此,设计一种小巧的、方便单人操作的、能够适用于不同地形的小型播种设备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株幼苗栽种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植株幼苗栽种器,包括进苗筒、柱状的扳手、回位弹簧、尖头和套环,其结构特点是:所述进苗筒整体为圆柱状,其两端通透且顶部为碗口状,所述进苗筒底端侧壁上固定有加强环,进苗筒上部的两侧对称固定有两个把手,进苗筒与把手连接处下方的拐角处固定有金属加固片;所述扳手的一端固定有偏心连接片,所述偏心连接片通过销轴与所述金属加固片铰接;所述回位弹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偏心连接片的下部,其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进苗筒侧壁上的挂环内,所述挂环位于金属加固片的下方;所述尖头主要由三个三分之一圆锥形的活动片组成,所述活动片外侧壁顶部固定有连接扣,所述的三个活动片通过所述连接扣环形铰接在加强环的固定片上形成圆锥状,并可自由开合;所述套环套接在进苗筒的中部并可上下滑动,套环与偏心连接片之间通过第一拉线连接;所述套环与连接扣之间通过第二拉线连接。优选地,还包括测距装置,所述测距装置包括紧固套设在所述进苗筒下部的卡箍、固定在所述卡箍侧壁上的圆柱形插槽和穿插在所述插槽内的定位尺,所述定位尺上设有刻度线,所述插槽侧壁上开设有带有内螺纹的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用于固定定位尺的紧固旋钮。优选地,所述进苗筒底部的侧壁上固定有脚踏板,所述脚踏板的上表面开设有防滑纹路。优选地,所述第一拉线和第二拉线均为硬质的钢筋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进苗筒、尖头、套环及拉线等的配合,能够快速的将植株幼苗栽种到田地里,栽种过程中无需特意挖坑、填土,只需将尖头插入到土地里,然后将幼苗从碗口状的顶部投放到进苗筒后,再捏合扳手,通过拉线的上移,使尖头的活动片呈打开状态,同时向上提动本栽种器即可完成幼苗的栽种;尖头由三片活动片组成,尖头打开过程中,其周围的土壤会通过两相邻活动片之间的空隙进入并对幼苗的根部完成填土行为,简单方便、易于操作;测距装置的设置,可在幼苗栽种过程中准确确定株距、行距,以使栽种的幼苗更加均匀,从而加快幼苗的生长,并更加美观。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尖头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尖头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测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进苗筒,11-加强环,111-固定片,12-挂环,13-脚踏板,2-把手,21-金属加固片,3-扳手,31-偏心连接片,4-回位弹簧,5-尖头,51-活动片,511-连接扣,6-套环,7-第一拉线,8-第二拉线,9-卡箍,91-插槽,92-定位尺,93-紧固旋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一种植株幼苗栽种器,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进苗筒1、柱状的扳手3、回位弹簧4、尖头5和套环6,所述进苗筒1整体为圆柱状,其两端通透且顶部为碗口状,所述进苗筒1底端侧壁上固定有加强环11,进苗筒1上部的两侧对称固定有两个把手2,进苗筒1与把手2连接处下方的拐角处固定有金属加固片21;所述扳手3的一端固定有偏心连接片31,所述偏心连接片31通过销轴与所述金属加固片21铰接;所述回位弹簧4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偏心连接片31的下部,其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进苗筒1侧壁上的挂环12内,所述挂环12位于金属加固片21的下方;所述尖头5主要由三个三分之一圆锥形的活动片51组成,所述活动片51外侧壁顶部固定有连接扣511,所述的三个活动片51通过所述连接扣511环形铰接在加强环11的固定片111上形成圆锥状,并可自由开合;所述套环6套接在进苗筒1的中部并可上下滑动,套环6与偏心连接片31之间通过第一拉线7连接,第一拉线7的一端固定在偏心连接片31下部,其另一端固定在套环6侧壁上;所述套环6与连接扣511之间通过第二拉线8连接,第二拉线8的一端固定在套环6侧壁上,其另一端固定在连接扣511上。通过进苗筒1、尖头5、套环6及拉线等的配合,能够快速的将植株幼苗栽种到田地里,栽种过程中无需特意挖坑、填土,只需将尖头5插入到土地里,然后将幼苗从碗口状的顶部投放到进苗筒1后,再捏合扳手3,通过拉线的上移,使尖头5的活动片51呈打开状态,同时向上提动本栽种器即可完成幼苗的栽种;尖头5主要由三片活动片51组成,尖头5打开过程中,其周围的土壤会通过两相邻活动片之间的空隙进入并对幼苗的根部完成填土行为,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测距装置,所述测距装置包括紧固套设在所述进苗筒1下部的卡箍9、固定在所述卡箍9侧壁上的圆柱形插槽91和穿插在所述插槽91内的定位尺92,所述定位尺92上设有刻度线,所述插槽91侧壁上开设有带有内螺纹的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用于固定定位尺92的紧固旋钮93。测距装置的设置,可在幼苗栽种过程中准确确定株距、行距,以使栽种的幼苗更加均匀,从而加快幼苗的生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苗筒1底部的侧壁上固定有脚踏板13,所述脚踏板13的上表面开设有防滑纹路,脚踏板13可辅助尖头5更加方便、省力的插入到土壤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线7和第二拉线8均为硬质的钢筋条,这样设置,使拉线不仅可传导拉力,还可传导推力,方便为活动片51的开合提供动力来源。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制,有关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技术的范畴,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植株幼苗栽种器,包括进苗筒(1)、柱状的扳手(3)、回位弹簧(4)、尖头(5)和套环(6),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苗筒(1)整体为圆柱状,其两端通透且顶部为碗口状,所述进苗筒(1)底端侧壁上固定有加强环(11),进苗筒(1)上部的两侧对称固定有两个把手(2),进苗筒(1)与把手(2)连接处下方的拐角处固定有金属加固片(21);所述扳手(3)的一端固定有偏心连接片(31),所述偏心连接片(31)通过销轴与所述金属加固片(21)铰接;所述回位弹簧(4)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偏心连接片(31)的下部,其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进苗筒(1)侧壁上的挂环(12)内,所述挂环(12)位于金属加固片(21)的下方;所述尖头(5)主要由三个三分之一圆锥形的活动片(51)组成,所述活动片(51)外侧壁顶部固定有连接扣(511),所述的三个活动片(51)通过所述连接扣(511)环形铰接在加强环(11)的固定片(111)上形成圆锥状,并可自由开合;所述套环(6)套接在进苗筒(1)的中部并可上下滑动,套环(6)与偏心连接片(31)之间通过第一拉线(7)连接;所述套环(6)与连接扣(511)之间通过第二拉线(8)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植株幼苗栽种器,包括进苗筒(1)、柱状的扳手(3)、回位弹簧(4)、尖头(5)和套环(6),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苗筒(1)整体为圆柱状,其两端通透且顶部为碗口状,所述进苗筒(1)底端侧壁上固定有加强环(11),进苗筒(1)上部的两侧对称固定有两个把手(2),进苗筒(1)与把手(2)连接处下方的拐角处固定有金属加固片(21);所述扳手(3)的一端固定有偏心连接片(31),所述偏心连接片(31)通过销轴与所述金属加固片(21)铰接;所述回位弹簧(4)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偏心连接片(31)的下部,其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进苗筒(1)侧壁上的挂环(12)内,所述挂环(12)位于金属加固片(21)的下方;所述尖头(5)主要由三个三分之一圆锥形的活动片(51)组成,所述活动片(51)外侧壁顶部固定有连接扣(511),所述的三个活动片(51)通过所述连接扣(511)环形铰接在加强环(11)的固定片(111)上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光景
申请(专利权)人:淳安千岛湖智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