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日光温室通风回热系统及装有该系统的日光温室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48939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0 2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日光温室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日光温室通风回热系统及装有该系统的日光温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日光温室通风回热系统及日光温室中,在温室内安装有至少一组特朗伯烟囱,该烟囱被固定在集热墙的向阳面上,每组特朗伯烟囱的内部分别设有气流通道,用于利用太阳光对各个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加热,以驱动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升温并流动;换热器安装在气流通道内的引流腔内,用于吸收升温后的气体的热量;储热放热组件与换热器连接,用于存储热量并向温室内放热。该系统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将温室内的热空气引入中空结构的特朗伯烟囱内,并利用换热将空气的富余热能以流体媒介的形式储存到储热水箱内,以通过地埋管调节温室温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日光温室通风回热系统及装有该系统的日光温室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日光温室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日光温室通风回热系统及装有该系统的日光温室。
技术介绍
虽然新世纪以来,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概念一再被提出。但鉴于目前的天然气价格,广大的日光温室冬季通常还需采用燃煤增温的方式,以减少室内瓜果蔬菜的冻害或冷害。同时结合北方地区冬季的雾霾情况,各地又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应对大气环境的治理工作。节能减排在温室生产中愈发受到关注。为实现对太阳能的主动利用,在日光温室中主要包括内置太阳能集热器(比如平板集热器),集热器一般靠近北墙,这样几乎不占室内种植面积。外置太阳能集热器位于温室北墙之上,及除温室北侧外的四周空地上。在日光温室主动蓄放热技术中,白天利用流体介质将到达北墙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吸收并蓄积起来,夜晚再通过流体释放热量,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冬季夜间温度。也有利用改造后的钢管屋架管网和多曲面槽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贮存白天室内多余的热能,用于夜间增温。这类新颖的太阳能集热方式,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太阳辐射接收面积偏少,集热量相对于温室的需求来说还比较有限,如何进一步提高集热效率,研发与温室结构相适宜的热能利用形式是技术突破的关键。日光温室的作物生长环境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CO2浓度,为作物创造一个可控的环境,通风在温室环境调控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蓄热墙体内深层材料未能有效发挥作用,蓄热能力有限,白天过多的热能通常通过通风的形式,排出温室,没有被有效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日光温室通风回热系统及装有该系统的日光温室,能够提高温室白天的蓄热效果,从而为夜晚温室储备更多的热量,以提升夜间温室室温。(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日光温室通风回热系统,包括:集热墙,立在温室的远阳端,所述集热墙的一面为向阳面;至少一组特朗伯烟囱,安装在所述温室内,并固定在所述集热墙的向阳面上,每组所述特朗伯烟囱的内部分别设有气流通道,用于利用太阳光对各个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加热,以驱动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升温并流动;换热器,安装在所述气流通道内的引流腔处,用于吸收升温后的所述气体的热量;储热放热组件,与换热器连接,用于存储所述热量向温室内放热。优选的,所述特朗伯烟囱包括由下至上顺次连通的吸热腔和引流腔,所述吸热腔的底部设有通道进气孔,所述引流腔的顶部设有外排气孔,所述通道进气孔和外排气孔分别与所述温室的内部和外部连通;所述换热器连接在所述引流腔与外排气孔之间。优选的,所述吸热腔和引流腔均包括:透光板,围立在所述集热墙的向阳一侧,以使所述透光板与集热墙之间留有所述气流通道;吸光加热涂层,铺设在所述气流通道内,并位于所述集热墙的向阳面上,用于吸收并利用所述太阳光对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加热。优选的,所述外排气孔设置在集热墙的顶部,所述通道进气孔设置在所述透光板的底部,所述换热器连接在所述吸光加热涂层以上。优选的,所述透光板的底部设有多个所述通道进气孔,多个所述通道进气孔均匀的水平排列在所述透光板的底部。优选的,所述吸热腔的底部宽度大于其顶部宽度。优选的,所述储热放热组件包括储热水箱和地埋管,所述地埋管均匀的埋设在温室地面以下,并通过所述储热水箱与所述换热器连接。优选的,该系统还包括冷凝回收组件,所述冷凝回收组件设置在换热器的下方。优选的,所述冷凝回收组件包括集液槽和冷凝回收箱,每个所述换热器的底部分别分布有至少一个所述集液槽,每个所述集液槽的底部设有出液孔,各个所述出液孔分别与所述冷凝回收箱连通。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日光温室,包括温室地面、透光棚、以及如上所述的通风回热系统,所述温室地面的远阳端立有集热墙,近阳端与所述透光棚的底部连接,所述透光棚的顶部与所述集热墙的顶部连接,以使所述透光棚的棚面迎向太阳光;所述通风回热系统的特朗伯烟囱安装在所述集热墙的向阳面上。(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日光温室通风回热系统中,至少一组特朗伯烟囱安装在温室内,并固定在集热墙的向阳面上,每组特朗伯烟囱的内部分别设有气流通道,用于利用太阳光对各个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加热,以驱动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升温并流动;换热器安装在气流通道的引流腔内,用于吸收升温后的气体的热量;储热放热组件与换热器连接,用于存储热量并向温室内放热。本专利技术的系统利用温室内和气流通道内的空气温差形成自然热压,以将室内热空气自动引入特朗伯烟囱内加热升温,以使得温室内外通过特朗伯烟囱形成自然对流循环,然后利用换热器和储热放热组件将升温后的气体热量吸收并存储,以回收太阳能余热,从而有效提高温室系统的换热储热效率,提升夜间温室放热能力,提升夜间温室内部温度,节能环保;在换热器与升温后的热湿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同时,热湿空气降温冷凝,从而形成冷凝液,该系统的冷凝回收组件能够将冷凝液充分回收,并重新循环利用到温室灌溉中,以实现节水和资源再利用的环保效果。综上,本专利技术的系统具有非常好的节能减排和能源再生利用的环保效益,并能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日光温室通风回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向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集热墙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日光温室通风回热系统的冷凝原理示意图;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其中,1:总阀门;2:入液泵;3:集热墙;4:换热器;5:出液管;6:储热水箱;7:地埋管;8:保温隔层;9:温室地面;10:透光棚;11:前保温被;12:后坡;13:后保温层;14:特朗伯烟囱;15:连接管;16:太阳光;17:透光板;18:通道进气孔;19:外排气孔;20:温室进气口;21:吸光加热涂层;22:植物体;23:集液槽;24:出液孔;25:冷凝回收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说明,“缺口状”的含义为除截面平齐外的形状。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日光温室通风回热系统、以及一种装有该系统的日光温室。该日光温室包括温室地面9、透光棚10、以及如下所述的通风回热系统,温室地面9分别设有远阳端(距离阳光辐射相对远的一端)和近阳端(距离阳光辐射相对近的一端),在温室地面9的远阳端立有集热墙3,透光棚10的底部被固定在温室地面9的近阳端,透光棚10的顶部与集热墙3的顶部连接,从而利用透光棚10、集热墙3和温室地面9合围成一侧具有弧形斜坡的日光温室,且透光棚10的棚面迎向太阳光16,则集热墙3朝向温室内部的墙面即为向阳面。该通风回热系统包括安装在集热墙3上的特朗伯烟囱14、换热器4和储热放热组件,该系统采用自然通风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日光温室通风回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热墙,立在温室的远阳端,所述集热墙的一面为向阳面;至少一组特朗伯烟囱,安装在所述温室内,并固定在所述集热墙的向阳面上,每组所述特朗伯烟囱的内部分别设有气流通道,用于利用太阳光对各个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加热,以驱动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升温并流动;换热器,安装在所述气流通道的引流腔内,用于吸收升温后的所述气体的热量;储热放热组件,与换热器连接,用于存储所述热量向温室内放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日光温室通风回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集热墙,立在温室的远阳端,所述集热墙的一面为向阳面;至少一组特朗伯烟囱,安装在所述温室内,并固定在所述集热墙的向阳面上,每组所述特朗伯烟囱的内部分别设有气流通道,用于利用太阳光对各个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加热,以驱动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升温并流动;换热器,安装在所述气流通道的引流腔内,用于吸收升温后的所述气体的热量;储热放热组件,与换热器连接,用于存储所述热量向温室内放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回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特朗伯烟囱包括由下至上顺次连通的吸热腔和所述引流腔,所述吸热腔的底部设有通道进气孔,所述引流腔的顶部设有外排气孔,所述通道进气孔和外排气孔分别与所述温室的内部和外部连通;所述换热器连接在所述引流腔与外排气孔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回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腔和引流腔均包括:透光板,围立在所述集热墙的向阳一侧,以使所述透光板与集热墙之间留有所述气流通道;吸光加热涂层,铺设在所述气流通道内,并位于所述集热墙的向阳面上,用于吸收并利用所述太阳光对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气体加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风回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排气孔设置在集热墙的顶部,所述通道进气孔设置在所述透光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伍纲杨其长方慧张义柯行林展正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