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作电源改进原边反馈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76623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8: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作电源改进原边反馈电路,电源芯片的3脚与开关二极管负极连接,输出电压与第一稳压二极管负极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正极连接第二稳压二极管正极,第二稳压二极管负极连接第二电阻的一端,第二电阻另一端接地,第二电阻、第二稳压二极管的公共端与开关二极管正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电路元器件少,结构简单,第二电阻调整用于设定电压参考器件起始电流工作点位于低阻区,保证输出电压具备较好的电压负载调整率;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决定输出电压值,且第一稳压二极管和第二稳压二极管的连接方式实现环境温度补偿功能;开关二极管保证反馈电流信总是单向流入电源芯片的3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作电源改进原边反馈电路
本技术属于电子
,具体涉及一种工作电源改进原边反馈电路。
技术介绍
利用Viper12或Viper22设计的工作电源,反馈电路通常设计在副边,反馈电路通常由电阻分压器、比较器和光耦组成。而现实应用中有许多电子系统的工作电源的负载主要分布于原边,因此有必要将工作电源的反馈电路设计在原边。对于反馈电路的设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副边的反馈电路原封不动的移植到副边即可,但是这样的电路比较复杂,元器件数量也比较多。由于反馈电路设计在原边,电路是不需要隔离的,因此电路中不必采用光耦。基于上述分析,针对Viper12或Viper22电源芯片有必要设计一种工作电源改进原边反馈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工作电源改进原边反馈电路,该电路元器件少,结构简单。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工作电源改进原边反馈电路,包括交流输入端、桥式整流电路、电源芯片、输出电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开关二极管、第一电容,所述电源芯片包括1脚、2脚、3脚、4脚、5脚、6脚、7脚、8脚;交流输入端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作电源改进原边反馈电路,包括交流输入端(AC1)、桥式整流电路(RC)、电源芯片(U1)、输出电压(ACC),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稳压二极管(D1)、第二稳压二极管(D2)、开关二极管(D3)、第一电容(C1),所述电源芯片(U1)包括1脚、2脚、3脚、4脚、5脚、6脚、7脚、8脚;交流输入端(AC1)与桥式整流电路(RC)输入端连接,桥式整流电路(RC)输出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芯片(U1)的5脚、6脚、7脚、8脚,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还连接第一电容(C1)一极板,第一电容(C1)另一极板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作电源改进原边反馈电路,包括交流输入端(AC1)、桥式整流电路(RC)、电源芯片(U1)、输出电压(ACC),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稳压二极管(D1)、第二稳压二极管(D2)、开关二极管(D3)、第一电容(C1),所述电源芯片(U1)包括1脚、2脚、3脚、4脚、5脚、6脚、7脚、8脚;交流输入端(AC1)与桥式整流电路(RC)输入端连接,桥式整流电路(RC)输出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一端,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电源芯片(U1)的5脚、6脚、7脚、8脚,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还连接第一电容(C1)一极板,第一电容(C1)另一极板接地,电源芯片(U1)的3脚与开关二极管(D3)负极连接,输出电压(ACC)与第一稳压二极管(D1)负极连接,第一稳压二极管(D1)正极连接第二稳压二极管(D2)正极,第二稳压二极管(D2)负极连接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二电阻(R2)另一端接地,第二电阻(R2)、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公共端与开关二极管(D3)正极连接,电源芯片(U1)的4脚与供电电源电路输出端(AC3)连接,电源芯片(U1)的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光强禹贵云魏勇军石天兵杨小平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华普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