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充电设备和无线充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7621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8:12
提供一种待充电设备和无线充电设备。该待充电设备包括:电池;接收线圈,通过LDS刻蚀于电池盖上,用于将接收到的电磁信号转换成充电功率信号,以对所述电池充电。因此,在满足无线充电的同时,待充电设备内部无需单独增加接收线圈,降低了整机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待充电设备和无线充电设备
本申请涉及无线充电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待充电设备和无线充电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在无线充电领域,待充电设备主要通过接收线圈进行无线充电。以手机为例,为了满足无线充电的要求,需要在手机中单独部署接收线圈,然而,单独部署接收线圈会增加手机的厚度,影响用户体验,同时需要组装接收线圈,又增加了因组装而造成的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待充电设备,通过激光直接成型技术(LaserDirectStructuring,LDS)将接收线圈刻蚀于电池盖上,无需单独部署接收线圈,从而,降低了整机厚度,提高了用户体验。以及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设备,通过LDS将发射线圈刻蚀于壳体上,无需单独部署发射线圈,从而,降低了整机厚度,提高了用户体验。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待充电设备,该待充电设备包括:电池;接收线圈,通过LDS刻蚀于电池盖上,用于将接收到的电磁信号转换成充电功率信号,以对所述电池充电。因此,接收线圈通过LDS刻蚀于电池盖上,从而,无需单独部署接收线圈,进而,降低了整机厚度,提高了用户体验。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线圈的刻蚀工艺具体包括:第一步,利用镭射在所述电池盖表面刻蚀出外形与所述接收线圈一致的线圈模型;第二步,通过化镀工艺在将所述线圈模型镀成所述接收线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池盖为包括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塑胶电池盖。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线圈刻蚀于所述电池盖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线圈为矩形线圈或者圆形线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待充电设备还包括:主板,分别与所述接收线圈和所述电池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充电功率信号,并基于所述充电功率信号为所述电池充电。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线圈包括第一接触馈点和第二接触馈点,所述第一接触馈点和所述第二接触馈点通过金属弹片与所述主板电连接。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馈点为所述接收线圈的内圈端点,所述第二接触馈点为所述接收线圈的外圈端点。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待充电设备还包括:磁隔离层,位于所述接收线圈和所述电池之间。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磁隔离层的材料为铁氧体或纳米晶。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过LDS在所述电池盖的表面上刻蚀出用于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通信的天线、用于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通信的天线、用于无线数据通信的天线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待充电设备为移动终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设备,包括:壳体;发射线圈,通过LDS刻蚀于所述壳体上,用于发射电磁信号,以对设置有接收线圈的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因此,可以通过LDS将发射线圈刻蚀于壳体上,无需单独部署发射线圈,从而,降低了整机厚度,提高了用户体验。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壳体为包括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塑胶壳体。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线圈刻蚀于所述壳体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射线圈为矩形线圈或者圆形线圈。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无线充电设备为无线充电底座。附图说明图1是无线充电系统的结构示例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待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待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待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线充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基于无线充电技术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无线充电技术不需要电缆即可完成功率的传输,能够简化充电准备阶段的操作。无线充电技术一般将电源提供设备(如适配器)与无线充电装置(如无线充电底座)相连,并通过该无线充电装置将电源提供设备的输出功率以无线的方式(如电磁信号或电磁波)传输至待充电设备,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按照无线充电原理不同,无线充电方式主要分为磁耦合(或电磁感应)、磁共振以及无线电波三种方式。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包括QI标准、电源实物联盟(powermattersalliance,PMA)标准、无线电源联盟(allianceforwirelesspower,A4WP)。QI标准和PMA标准均采用磁耦合方式进行无线充电。A4WP标准采用磁共振方式进行无线充电。下面结合图1,对无线充电方式进行介绍。如图1所示,无线充电系统包括电源提供设备110、无线充电装置120以及待充电设备130,其中无线充电装置120例如可以是无线充电底座,待充电设备130例如可以是终端。电源提供设备110与无线充电装置120连接之后,会将电源提供设备110的输出电流传输至无线充电装置120。无线充电装置120可以通过内部的无线发射电路121将电源提供设备110的输出电流转换成电磁信号(或电磁波)进行发射。例如,该无线发射电路121可以将电源提供设备110的输出电流转换成交流电,并通过发射线圈或发射天线(图中未示出)将该交流电转换成电磁信号。待充电设备130可以通过无线接收电路131接收无线发射电路121发射的电磁信号,并将该电磁信号转换成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流。例如,该无线接收电路131可以通过接收线圈或接收天线(图中未示出)将无线发射电路121发射的电磁信号转换成交流电,并对该交流电进行整流和/或滤波等操作,将该交流电转换成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在无线充电之前,无线充电装置120与待充电设备130会预先协商无线发射电路121的发射功率。假设无线充电装置120与待充电设备130之间协商的功率为5W,则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一般为5V和1A。假设无线充电装置120与待充电设备130之间协商的功率为10.8W,则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一般为9V和1.2A。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并不适合直接加载到电池133两端,而是需要先经过待充电设备130内的变换电路132进行变换,以得到待充电设备130内的电池133所预期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变换电路132可用于对无线接收电路131的输出电压进行变换(如恒压和/或恒流控制),以满足电池133所预期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的需求。该变换电路132可指充电管理模块,例如充电集成电路(integratedcircuit,IC)。在电池133的充电过程中,变换电路132可用于对电池133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进行管理。该变换电路132可以包含电压反馈功能,和/或,电流反馈功能,以实现对电池133的充电电压和/或充电电流的管理。举例来说,电池的充电过程可包括涓流充电阶段,恒流充电阶段和恒压充电阶段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在涓流充电阶段,变换电路132可利用电流反馈功能使得在涓流充电阶段进入到电池133的电流满足电池133所预期的充电电流大小(譬如第一充电电流)。在恒流充电阶段,变换电路132可利用电流反馈功能使得在恒流充电阶段进入电池133的电流满足电池133所预期的充电电流大小(譬如第二充电电流,该第二充电电流可大于第一充电电流)。在恒压充电阶段,变换电路132可利用电压反馈功能使得在恒压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待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接收线圈,通过激光直接成型技术LDS刻蚀于电池盖上,用于将接收到的电磁信号转换成充电功率信号,以对所述电池充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待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接收线圈,通过激光直接成型技术LDS刻蚀于电池盖上,用于将接收到的电磁信号转换成充电功率信号,以对所述电池充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待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盖为包括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塑胶电池盖。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待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刻蚀于所述电池盖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待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为矩形线圈或者圆形线圈。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待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充电设备还包括:主板,分别与所述接收线圈和所述电池电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充电功率信号,并基于所述充电功率信号为所述电池充电。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待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包括第一接触馈点和第二接触馈点,所述第一接触馈点和所述第二接触馈点通过金属弹片与所述主板电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待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馈点为所述接收线圈的内圈端点,所述第二接触馈点为所述接收线圈的外圈端点。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待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斌
申请(专利权)人: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