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过零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7600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8:06
继电器过零控制电路。涉及家用电器控制领域。提出了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的继电器过零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包括过零触发电路、过零动作电路和中央控制模块,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包括与零触发电路、过零动作电路保持连接的主控芯片;所述过零触发电路连接市电、且通过端口ZERO1向所述主控芯片传送电压信号,所述过零动作电路连接在市电中,所述过零动作电路通过端口ZERO2向所述主控芯片传送电压信号、且通过端口RLY接收控制信号。从整体上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继电器过零控制电路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继电器过零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继电器作为小功率控制大功率的开关广为使用,但使用过程中发现,负载为大电流时,继电器触点极易出现电弧火花,严重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所谓继电器过零控制,即使得继电器在市电0点附近吸合或者断开,此时负载端电流是非常小的,继电器接近于无负载工作状态,其开关寿命接近于机械寿命,而目前常规继电器的机械寿命是其电气寿命的100倍左右,因此采用继电器过零控制可以大幅度延长其使用寿命。对于交流负载,部分产品通过筛选继电器,选择开关特效一致性较好的产品,通过软件固定延时实现继电器过零控制,减少电弧火花对继电器寿命的影响。但此方法工作量大,人工成本过高,难以大范围推广。部分产品通过相位检测,实现继电器的过零控制,电路相对复杂,材料成本高,不利于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的继电器过零控制电路。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包括过零触发电路、过零动作电路和中央控制模块,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包括与零触发电路、过零动作电路保持连接的主控芯片;所述过零触发电路连接市电、且通过端口ZERO1向所述主控芯片传送电压信号,所述过零动作电路连接在市电中,所述过零动作电路通过端口ZERO2向所述主控芯片传送电压信号、且通过端口RLY接收控制信号。所述过零触发电路包括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二极管D5和二极管D8,二极管D5的阴极与5V电源相连,二极管D5的阳极和二极管D8的阴极相连,二极管D8的阳极接地,电阻R8一端与电阻R9相连、电阻R8另一端连接市电,电阻R9远离R8的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5和二极管D8之间,电阻R10的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5和二极管D8之间、且另一端通过端口ZERO1连接所述主控芯片。所述过零动作电路包括继电器REL1、负载H、电阻R7、电阻R6、电阻R5、电阻R2、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9和三极管Q5,市电的火线L与继电器REL1的负载开关其中一脚端相连、且继电器REL1的负载开关的另一脚经负载H与市电的零线N相连;二极管D9的阳极连接零线N,二极管D9阴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2阴极接5V电源,电阻R6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2和二极管D9之间、且另一端通过电阻R7连接到负载H和继电器REL1的负载开关之间,电阻R5的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2和二极管D9之间、且另一端通过端口ZERO2与主控芯片相连;电阻R1一端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且另一端通过端口RLY连接主控芯片,三极管Q5发射极接地,电阻R2并联在三极管Q5基极与发射极之间,三极管Q5集电极接继电器REL1的线圈和二极管D1阳极,继电器REL1的线圈远离三极管Q5的一端接12V电源、且二极管D1的阴极接12V电源。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包括电容E1、电容C1和主控芯片U1,所述电容E1的正极接5V电源、且负极接地,电容C1与电容E1并联,主控芯片U1的第1脚与5V电源相连,主控芯片U1的第8脚接地,主控芯片U1的第2脚连接端口ZERO2,主控芯片U1的第7脚连接端口ZERO1,主控芯片U1的第6脚连接端口RLY。本技术通过过零触发电路,获得市电零点信号,由主控芯片控制继电器吸合或关闭,再通过过零动作电路,检测继电器负载端实际动作的时间,计算由主控芯片发出控制信号到继电器实际动作的时间差,即可获得继电器动作的延时。将获取的继电器动作延时数据保存到主控芯片中,之后可通过读取主控芯片中存储的相关数据,根据继电器线圈动作到负载端动作的延时,在接收到过零信号之后,主控芯片延迟一段时间再给出继电器控制信号,以此来实现继电器的过零开关。虽然继电器批量的动作延时一致性较差,但对于同一个继电器其动作延时一致性是非常好的,因此完全可以通过此方法对继电器进行过零控制。从整体上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案中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案中过零触发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案中过零动作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案中中央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案中稳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案中步骤1)-步骤2)的工作流程图,图7是本案中步骤3)-步骤4)的工作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如图1-7所示,包括过零触发电路、过零动作电路和中央控制模块,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包括与零触发电路、过零动作电路保持连接的主控芯片;所述过零触发电路通过稳压电路(此处的稳压电路为现有技术、且与本案主要创新点无关,如图5所示)连接市电、且通过端口ZERO1向所述主控芯片传送电压信号,所述过零动作电路连接在市电中,所述过零动作电路通过端口ZERO2向所述主控芯片传送电压信号、且通过端口RLY接收控制信号。如图2所示,所述过零触发电路包括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二极管D5和二极管D8,二极管D5的阴极与5V电源相连,二极管D5的阳极和二极管D8的阴极相连,二极管D8的阳极接地,电阻R8一端与电阻R9相连、电阻R8另一端通过稳压电路(即接入稳压电路中电阻R101和二极管D3之间)连接市电,电阻R9远离R8的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5和二极管D8之间,电阻R10的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5和二极管D8之间、且另一端通过端口ZERO1连接所述主控芯片。如图3所示,所述过零动作电路包括继电器REL1、负载H、电阻R7、电阻R6、电阻R5、电阻R2、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9和三极管Q5,市电的火线L与继电器REL1的负载开关其中一脚端相连、且继电器REL1的负载开关的另一脚经负载H与市电的零线N相连;二极管D9的阳极连接零线N,二极管D9阴极连接二极管D2的阳极,二极管D2阴极接5V电源,电阻R6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2和二极管D9之间、且另一端通过电阻R7连接到负载H和继电器REL1的负载开关之间,电阻R5的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2和二极管D9之间、且另一端通过端口ZERO2与主控芯片相连;电阻R1一端接三极管Q5的基极、且另一端通过端口RLY连接主控芯片,三极管Q5发射极接地,电阻R2并联在三极管Q5基极与发射极之间,三极管Q5集电极接继电器REL1的线圈和二极管D1阳极,继电器REL1的线圈远离三极管Q5的一端接12V电源、且二极管D1的阴极接12V电源。如图4所示,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包括电容E1、电容C1和主控芯片U1,所述电容E1的正极接5V电源、且负极接地,电容C1与电容E1并联,主控芯片U1的第1脚与5V电源相连,主控芯片U1的第8脚接地,主控芯片U1的第2脚连接端口ZERO2,主控芯片U1的第7脚连接端口ZERO1,主控芯片U1的第6脚连接端口RLY。本技术通过过零触发电路,获得市电零点信号,由主控芯片控制继电器吸合或关闭,再通过过零动作电路,检测继电器负载端实际动作的时间,计算由主控芯片发出控制信号到继电器实际动作的时间差,即可获得继电器动作的延时。将获取的继电器动作延时数据保存到主控芯片中,之后可通过读取主控芯片中存储的相关数据,根据继电器线圈动作到负载端动作的延时,在接收到过零信号之后,主控芯片延迟一段时间再给出继电器控制信号,以此来实现继电器的过零开关。虽然继电器批量的动作延时一致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继电器过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过零触发电路、过零动作电路和中央控制模块,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包括与零触发电路、过零动作电路保持连接的主控芯片;所述过零触发电路连接市电、且通过端口ZERO1向所述主控芯片传送电压信号,所述过零动作电路连接在市电中,所述过零动作电路通过端口ZERO2向所述主控芯片传送电压信号、且通过端口RLY接收控制信号。

【技术特征摘要】
1.继电器过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过零触发电路、过零动作电路和中央控制模块,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包括与零触发电路、过零动作电路保持连接的主控芯片;所述过零触发电路连接市电、且通过端口ZERO1向所述主控芯片传送电压信号,所述过零动作电路连接在市电中,所述过零动作电路通过端口ZERO2向所述主控芯片传送电压信号、且通过端口RLY接收控制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过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零触发电路包括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二极管D5和二极管D8,二极管D5的阴极与5V电源相连,二极管D5的阳极和二极管D8的阴极相连,二极管D8的阳极接地,电阻R8一端与电阻R9相连、电阻R8另一端连接市电,电阻R9远离R8的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5和二极管D8之间,电阻R10的一端连接在二极管D5和二极管D8之间、且另一端通过端口ZERO1连接所述主控芯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过零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过零动作电路包括继电器REL1、负载H、电阻R7、电阻R6、电阻R5、电阻R2、电阻R1、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9和三极管Q5,市电的火线L与继电器REL1的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勇军张剑明彭琼谢宗波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华美骏达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