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6184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7 02: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包括进水侧石、雨水处理单元、下沉式滞留带以及溢流设施,进水侧石沿市政道路道路侧石布置,所述雨水处理单元设置于进水侧石内侧,雨水处理单元由上而下依次包括碎石消能区以及填料过滤区,下沉式滞留带设置于雨水处理单元的内侧且其由上而下依次包括改良种植土层和碎石滞水层,溢流设施包括溢流井以及溢流管,碎石滞水层内设置有一连通至溢流井内的穿孔排水管,溢流管设计高于穿孔排水管高度,溢流井通过溢流管连通至雨水口并将雨水排入至雨水井,雨水井通过市政雨水管道排入下游雨水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广泛适用于市政道路,便于实际施工建造、生态效应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
本技术涉及海绵城市建设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
技术介绍
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城市下垫面的形态被人为地显著改变,造成了城市内涝、河流黑臭等“城市病”。海绵城市是通过合理布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改善城市下垫面的“弹性”,破解“城市病”,使雨水能够得以渗透、蓄积、净化和利用的规划建设理念。作为排水系统的重要载体,适用于市政道路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开发。传统市政道路设计强调路面硬化、结构稳定,绿化带凸出地面、追求景观效果,路面降水应及时排出,降低隐患。低影响开发设施则是通过透水铺装、下沉绿地、生物滞留带等形式对道路原有设施改造实现雨水的渗滞蓄排,但将雨水引入绿化带和路基范围内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和道路病害等问题,尚未充分引起重视。低影响开发设施收纳雨水中的初期雨水由于淋洗大气,冲刷地面,携带了大量污染物,其主要污染物为悬浮固体、COD、石油类和重金属,可生化性差,成分复杂,若低影响开发设施无相应的处理及隔离单元,会造成初期雨水对绿化带内土壤乃至地下水的二次污染,后者更难以进行处置,进而影响景观植物的生长。道路病害多数是由水造成的,路基含水量的增加,会降低土颗粒之间的粘聚力和内摩擦力,破坏路基结构固结及胶结状态,导致路基丧失原有的结构强度,在外部荷载的作用下,沥青混凝土路面产生沉陷、开裂等病害,并且随着水分向路面的蒸发以及雨水通过路面裂缝的渗透,及冬季滞留于路面结构层内的水分产生的冻胀及融化的循环破坏,导致面层结构松散,产生车辙、拥包、坑槽等影响道路行驶舒适性和安全性的严重病害。目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多数并未慎重考虑二次污染及道路病害等的问题,或结构形式及其复杂,并增设了泵站、药剂、传感器等单元,运行费用高,占地面积大,在市政道路上几无实施可能,本技术针对二次污染及道路病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的低影响开发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能够解决初期雨水导致的二次污染及雨水渗蓄造成的道路病害的问题,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广泛适用于市政道路,便于实际施工建造、生态效应良好的低影响开发解决方案。(二)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包括进水侧石、雨水处理单元、下沉式滞留带以及溢流设施,所述进水侧石沿市政道路道路侧石布置,所述雨水处理单元设置于进水侧石内侧,所述雨水处理单元由上而下依次包括碎石消能区以及填料过滤区,所述下沉式滞留带设置于雨水处理单元的内侧且其由上而下依次包括改良种植土层和碎石滞水层,所述溢流设施包括溢流井以及溢流管,所述碎石滞水层内设置有一连通至溢流井内的穿孔排水管,溢流管设计高于穿孔排水管高度,所述溢流井通过溢流管连通至雨水口并将雨水排入至雨水井,所述雨水井通过市政雨水管道排入下游雨水系统。进一步的,所述下沉式滞留带底部以及侧壁敷设有防渗土工隔膜。进一步的,所述进水侧石上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设置钢制篦子。进一步的,所述市政道路与进水侧石衔接处设置有倾斜放置的坡道石,所述坡道石的高处与市政道路齐平,坡道石的低处与进水口齐平。进一步的,所述雨水处理单元为通过塑料卡扣连接而成的双层塑料框体结构,且每层塑料框的上下面均开设有若干通孔。进一步的,所述进水侧石的内侧面设置有底部与下沉式滞留带顶面锚固的侧石靠背。进一步的,所述下沉式滞留带的底部设置有底部基础压块。进一步的,所述溢流井的顶部设置有栅格式溢流进水口且在该溢流进水口的底部设置有截污挂篮。进一步的,所述碎石滞水层上部设置有土工布。(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严格按照道路结构设计,与道路结构层搭配,确保道路结构稳固,同时处理了雨水污染,生态效益显著,是完全适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2)增设了雨水处理单元对初期雨水进行有效处理,模块化拆装,可定期更换过滤填料,避免雨水污染。(3)采用了防渗土工隔膜,可将雨水滞蓄设施与道路结构层隔离,保障道路路基不受水浸入,确保道路结构稳固。(4)改进了渗管布置位置,确保了过量雨水下渗排出,避免雨水过量积蓄导致植物缺氧烂根等病症,同时可与溢流井连通形成空气循环连通,优化植物及微生物等生长环境。(5)改进了溢流管布置位置,溢流管高于穿孔排水管高度,避免雨水直接排出,可实现雨水在碎石滞水层的蓄积利用。(6)排水流程简洁,雨水通过进水侧石排入,处理单元过滤净化,改良植被层深度过滤,碎石滞水层涵蓄雨水,过量雨水通过渗管溢流排走,超量雨水直接通过溢流井上口排走,实现了雨水的综合利用,同时降低了道路内涝积水风险。(7)结构较为简单,主要构筑物均为塑料材质,劳动强度低,施工难度小,且完全利用道路侧分带,不另外占地,可大规模实施推广。(8)结构灵活,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调整。附图说明图1生态滞留带平面布置图图2雨水处理单元结构图图3生态滞留带进水口处剖面图图4生态滞留带溢流井处剖面图。1-进水侧石;2-雨水处理单元;3-下沉式滞留带;4-溢流设施;5-市政道路;6-穿孔排水管;7-雨水口;8-雨水井;9-雨水管道;11-进水口;12-坡道石;13-侧石靠背;21-碎石消能区;22-填料过滤区;23-塑料卡扣;31-改良种植土层;32-碎石滞水层;33-防渗土工隔膜;34-底部基础压块;35-土工布;41-溢流井;42-溢流管;43-溢流进水口;44-截污挂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4所示的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包括进水侧石1、雨水处理单元2、下沉式滞留带3以及溢流设施4,所述进水侧石1沿市政道路5道路侧石布置,所述雨水处理单元2设置于进水侧石1内侧,所述雨水处理单元2由上而下依次包括碎石消能区21以及填料过滤区22,所述下沉式滞留带3设置于雨水处理单元2的内侧且其由上而下依次包括改良种植土层31和碎石滞水层32,所述溢流设施4包括溢流井41以及溢流管42,所述碎石滞水层32内设置有一连通至溢流井41内的穿孔排水管6,所述溢流井41通过溢流管42连通至雨水口7并将雨水排入至雨水井8,所述雨水井8通过市政雨水管道9排入下游雨水系统,其中雨水口7、雨水井8、雨水管道9以及下游雨水系统均为现有设施,可以直接使用。其中,所述下沉式滞留带3底部以及侧壁敷设有防渗土工隔膜33;所述进水侧石1上设置有进水口11,所述进水口设置钢制篦子;所述市政道路5与进水侧石1衔接处设置有倾斜放置的坡道石12,所述坡道石12的高处与市政道路5齐平,坡道石12的低处与进水口11齐平;所述雨水处理单元2为通过塑料卡扣23连接而成的双层塑料框体结构,且每层塑料框的上下面均开设有若干通孔,上层孔径2cm,下层孔径5cm,侧面不开孔;所述进水侧石1的内侧面设置有底部与下沉式滞留带顶面锚固的侧石靠背13;所述下沉式滞留带3的底部设置有底部基础压块34;所述溢流井41的顶部设置有栅格式溢流进水口43且在该溢流进水口4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侧石、雨水处理单元、下沉式滞留带以及溢流设施,所述进水侧石沿市政道路道路侧石布置,所述雨水处理单元设置于进水侧石内侧,所述雨水处理单元由上而下依次包括碎石消能区以及填料过滤区,所述下沉式滞留带设置于雨水处理单元的内侧且其由上而下依次包括改良种植土层和碎石滞水层,所述溢流设施包括溢流井以及溢流管,所述碎石滞水层内设置有一连通至溢流井内的穿孔排水管,所述溢流井通过溢流管连通至雨水口并将雨水排入至雨水井,所述雨水井通过市政雨水管道排入下游雨水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侧石、雨水处理单元、下沉式滞留带以及溢流设施,所述进水侧石沿市政道路道路侧石布置,所述雨水处理单元设置于进水侧石内侧,所述雨水处理单元由上而下依次包括碎石消能区以及填料过滤区,所述下沉式滞留带设置于雨水处理单元的内侧且其由上而下依次包括改良种植土层和碎石滞水层,所述溢流设施包括溢流井以及溢流管,所述碎石滞水层内设置有一连通至溢流井内的穿孔排水管,所述溢流井通过溢流管连通至雨水口并将雨水排入至雨水井,所述雨水井通过市政雨水管道排入下游雨水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式滞留带底部以及侧壁敷设有防渗土工隔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侧石上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设置钢制篦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栋科杨昊王正念甘霖徐磊刘萍刘凯旋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市市政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