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
本技术涉及海绵城市建设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
技术介绍
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城市下垫面的形态被人为地显著改变,造成了城市内涝、河流黑臭等“城市病”。海绵城市是通过合理布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改善城市下垫面的“弹性”,破解“城市病”,使雨水能够得以渗透、蓄积、净化和利用的规划建设理念。作为排水系统的重要载体,适用于市政道路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开发。传统市政道路设计强调路面硬化、结构稳定,绿化带凸出地面、追求景观效果,路面降水应及时排出,降低隐患。低影响开发设施则是通过透水铺装、下沉绿地、生物滞留带等形式对道路原有设施改造实现雨水的渗滞蓄排,但将雨水引入绿化带和路基范围内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和道路病害等问题,尚未充分引起重视。低影响开发设施收纳雨水中的初期雨水由于淋洗大气,冲刷地面,携带了大量污染物,其主要污染物为悬浮固体、COD、石油类和重金属,可生化性差,成分复杂,若低影响开发设施无相应的处理及隔离单元,会造成初期雨水对绿化带内土壤乃至地下水的二次污染,后者更难以进行处置,进而影响景观植物的生长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侧石、雨水处理单元、下沉式滞留带以及溢流设施,所述进水侧石沿市政道路道路侧石布置,所述雨水处理单元设置于进水侧石内侧,所述雨水处理单元由上而下依次包括碎石消能区以及填料过滤区,所述下沉式滞留带设置于雨水处理单元的内侧且其由上而下依次包括改良种植土层和碎石滞水层,所述溢流设施包括溢流井以及溢流管,所述碎石滞水层内设置有一连通至溢流井内的穿孔排水管,所述溢流井通过溢流管连通至雨水口并将雨水排入至雨水井,所述雨水井通过市政雨水管道排入下游雨水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侧石、雨水处理单元、下沉式滞留带以及溢流设施,所述进水侧石沿市政道路道路侧石布置,所述雨水处理单元设置于进水侧石内侧,所述雨水处理单元由上而下依次包括碎石消能区以及填料过滤区,所述下沉式滞留带设置于雨水处理单元的内侧且其由上而下依次包括改良种植土层和碎石滞水层,所述溢流设施包括溢流井以及溢流管,所述碎石滞水层内设置有一连通至溢流井内的穿孔排水管,所述溢流井通过溢流管连通至雨水口并将雨水排入至雨水井,所述雨水井通过市政雨水管道排入下游雨水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沉式滞留带底部以及侧壁敷设有防渗土工隔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生态滞留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侧石上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设置钢制篦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市政道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栋科,杨昊,王正念,甘霖,徐磊,刘萍,刘凯旋,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市市政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