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救生圈
本技术涉及救生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动力救生圈。
技术介绍
救生圈是最常见的水上救生设备,也是救生设备中一个主要种类,通常是作为水上救灾及相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必备产品。救生圈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救生圈的形状为环状,中间开口,使用者将上身穿过中间开口并把双手搭在环状救生圈上,就可在放松的状态下利用救生圈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现在市场上的救生圈结构简单,仅仅能为使用者提供相应的浮力使其不会下沉,功能单一、使用有限。如今游泳成为一种盛行的运动方式,然而每年有大量因溺水或救落水人员而死亡的人,其中包含很多救助者,因落水者出于求救的本能,会不顾一切的抓住或抱住救援的人,救援的人大多因为体力不支而溺水身亡。现有的救生圈都需要人工或机械抛洒至落水者身边进行救生,如果遇到意外溺水事故,只有落水者离救援的人很近的时候才能保证将救生圈抛至落水者身边,否则很难将救生圈准确地扔到落水者所处的位置;另一方面,即使将救援船开至距离落水者较近的地方抛洒救生圈,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如果现场环境不利于救援船的航行和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救生圈为U形,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设有容置舱(2),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表面周向连续分布有与所述容置舱(2)连通的进水口(3),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末端设有与所述容置舱(2)连通的出水口(4);所述容置舱(2)内设有转轴(5)及与所述转轴(5)连接的推进器,所述转轴(5)位于所述容置舱(2)的轴线上,所述推进器能够绕所述转轴(5)360°旋转,所述推进器的吸水口(61)朝向所述进水口(3),所述推进器的喷水口(67)朝向所述出水口(4);所述容置舱(2)沿其轴线的两端分别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转轴(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救生圈为U形,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设有容置舱(2),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表面周向连续分布有与所述容置舱(2)连通的进水口(3),所述救生圈的U形两侧末端设有与所述容置舱(2)连通的出水口(4);所述容置舱(2)内设有转轴(5)及与所述转轴(5)连接的推进器,所述转轴(5)位于所述容置舱(2)的轴线上,所述推进器能够绕所述转轴(5)360°旋转,所述推进器的吸水口(61)朝向所述进水口(3),所述推进器的喷水口(67)朝向所述出水口(4);所述容置舱(2)沿其轴线的两端分别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转轴(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器包括吸水管(6)、设于所述吸水管(6)内的螺旋桨(7)和驱动所述螺旋桨(7)旋转的驱动电机(8);所述吸水管(6)的侧壁与所述转轴(5)的侧壁连接,所述吸水管(6)一端为所述吸水口(61),所述吸水管(6)的另一端为所述喷水口(67);所述驱动电机(8)的输出轴与所述螺旋桨(7)连接,所述螺旋桨(7)朝向所述吸水口(61)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水管(6)包括依次连接的吸水端(62)、中间管和喷水端(66);所述吸水端(62)弧形弯折,使所述吸水口(61)贴合于所述进水口(3);所述中间管包括第一连接管(63)、直管(64)和第二连接管(65),所述直管(64)的直径大于所述吸水端(62)的直径和所述喷水端(66)的直径;所述第一连接管(63)和所述第二连接管(65)的形状均为圆台形,所述第一连接管(63)直径小的一端与所述吸水端(6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63)直径大的一端与所述直管(6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65)直径大的一端与所述直管(6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65)直径小的一端与所述喷水端(66)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结构和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容置舱(2)进水口(3)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出水口(4)处,所述转轴(5)通过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置舱(2)的轴线上,且所述转轴(5)能够旋转。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管(9),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磊,包勇飞,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长青沙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