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除渣装置及包括其的冲渣液除渣供给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45080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6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沉淀除渣装置及包括其的冲渣液除渣供给系统,该沉淀除渣装置包括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依次排列的两个以上沉淀容器及用于将两个以上沉淀容器串联起来的至少一个连通管道。最上游的沉淀容器用以接收已经过冲渣的冲渣液,而最下游的沉淀容器用以输出已去除沉降渣和漂浮渣的冲渣液。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沉淀容器之中,靠近上游的沉淀容器的底部通过相应的连通管道与靠近下游的沉淀容器的顶部相连通,靠近下游的沉淀容器的顶部高于靠近上游的沉淀容器的底部但不高于靠近上游的沉淀容器的顶部。该沉淀除渣装置能够对已经过冲渣的冲渣液进行清洁,高效地去除该冲渣液中的沉降渣和漂浮渣,促进冲渣液的洁净程度满足可被重复利用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沉淀除渣装置及包括其的冲渣液除渣供给系统
本技术属于冶金
,尤其涉及一种沉淀除渣装置及包括该沉淀除渣装置的冲渣液除渣供给系统。
技术介绍
在冶金
中,传统的冲渣液除渣供给系统主要由沉淀池、循环池及管路构成,在工作中,冲渣液首先经过沉淀池进行沉淀以获得洁净的冲渣液,然后洁净的冲渣液再从沉淀池顶部溢流进入循环池内以等待重复利用。不过在传统的冲渣液除渣供给系统中,由于该冲渣液中携带的沉降渣(沉降渣的密度>冲渣液的密度)可以直接下沉并堆积到沉淀池的池底,因此该沉降渣能被该沉淀池有效地去除,但由于该冲渣液中携带的少量漂浮渣(漂浮渣的密度<冲渣液)漂浮在冲渣液的液面上,导致其极易随流进入循环池内,影响冲渣液的洁净程度,使冲渣液的洁净程度很难满足可被重复利用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全部或部分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沉淀除渣装置及包括该沉淀除渣装置的冲渣液除渣供给系统,其能够对已经过冲渣的冲渣液进行更好的洁净,去除该冲渣液中的沉降渣和漂浮渣,促进冲渣液的洁净程度满足可被重复利用的要求。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沉淀除渣装置,其包括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依次排列的两个以上沉淀容器及用于将两个以上所述沉淀容器串联起来的至少一个连通管道;其中,最上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用以接收已经过冲渣的冲渣液,而最下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用以输出已去除沉降渣和漂浮渣的冲渣液;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沉淀容器之中,靠近上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的底部通过相应的所述连通管道与靠近下游的沉淀容器的顶部相连通,并且靠近下游的沉淀容器的顶部高于靠近上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的底部但不高于靠近上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的顶部。进一步地,所述沉淀除渣装置还包括插入到所述沉淀容器内的扫吹管,所述扫吹管的出气口与连通管道的进口相邻。进一步地,所述扫吹管的轴线与其所在的沉淀容器的轴线相平行。进一步地,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依次排列的各个沉淀容器的容积依次增大。进一步地,所述连通管道为倾斜布置的直管。进一步地,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沉淀容器之中,靠近上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的容积是靠近下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的容积的1/2-2/3倍。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容器为沉淀池,各个所述沉淀池的底面彼此共面,且各个所述沉淀池的高度相同。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容器的数量为3个。进一步地,所述扫吹管的内径为最上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的内径的1/45-1/40倍。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沉淀除渣装置,其能够通过两个以上沉淀容器及将两个以上沉淀容器串联起来的至少一个连通管道实现如下功效,即对已经过冲渣的冲渣液进行更好的洁净,更高效地去除该冲渣液中的沉降渣和漂浮渣,促进冲渣液的洁净程度满足可被重复利用的要求。此外,该沉淀除渣装置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使用安全可靠,便于实施推广应用。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沉淀除渣装置的冲渣液除渣供给系统。本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冲渣液除渣供给系统能够通过两个以上沉淀容器及将两个以上沉淀容器串联起来的至少一个连通管道实现如下功效,对已经过冲渣的冲渣液进行更好的洁净,更高效地去除该冲渣液中的沉降渣和漂浮渣,促进冲渣液的洁净程度满足可被重复利用的要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沉淀除渣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沉淀除渣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该沉淀除渣装置100可应用于冲渣液除渣供给系统中,并作为该冲渣液除渣供给系统的基本组成。该冲渣液除渣供给系统除了包括上述沉淀除渣装置100之外,还可包括能够接收已被沉淀除渣装置100去除过渣粒的冲渣液的循环池。如图1所示,该沉淀除渣装置100包括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依次排列的沉淀容器1、沉淀容器4和沉淀容器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示意性地显示了3个沉淀容器,但不应理解为该沉淀除渣装置仅能包括3个沉淀容器,事实上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该沉淀除渣装置100也可包括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依次排列的2个或4个以上沉淀容器,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该沉淀除渣装置100还包括将沉淀容器1、沉淀容器4和沉淀容器7串联在一起的连通管道3和连通管道6,其中连通管道3用以将沉淀容器1和沉淀容器4相连,而连通管道6用以将沉淀容器4和沉淀容器7相连。也就是说,当该沉淀除渣装置100包括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依次排列的两个以上(≥2)沉淀容器时,该沉淀除渣装置100还应包括用于将两个以上沉淀容器串联起来的至少一个连通管道,其中连通管道的数量比沉淀容器的数量少一个。如图1所示,最上游的沉淀容器1用以接收已经过冲渣的冲渣液,而最下游的沉淀容器7用以输出已去除过沉降渣和漂浮渣的冲渣液。同时,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沉淀容器之中,靠近上游的沉淀容器的底部通过相应的连通管道与靠近下游的沉淀容器的顶部相连通,并且,靠近下游的沉淀容器的顶部高于靠近上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的底部但不高于靠近上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的顶部。就图而言,沉淀容器1的底部通过连通管道3与沉淀容器4的顶部相连通,并且,沉淀容器4的顶部高于(>)沉淀容器1的底部但不高于(≤)沉淀容器1的顶部;类似地,沉淀容器4的底部通过连通管道6与沉淀容器7的顶部相连通,并且,沉淀容器7的顶部高于沉淀容器4的底部但不高于沉淀容器4的顶部。优选地,该沉淀容器1、沉淀容器4和沉淀容器7皆优选为沉淀池,各个沉淀池的底面彼此共面,且各个沉淀池的高度相同,由此不仅可以降低施工难度,节约成本,而且大幅度方便人们对传统的冲渣液除渣供给系统进行直接改造,用最低的花费来实施本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下面基于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沉淀除渣装置1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沉淀容器1用以接收已经过冲渣的冲渣液,当该冲渣液进入沉淀容器1内并即将填满沉淀容器1时,该沉淀容器1内的冲渣液将不得不进入沉淀容器4内(连通器原理),待该冲渣液即将填满沉淀容器4时,沉淀容器4内的冲渣液也将不得不进入沉淀容器7内。在此过程中,沉淀容器1内的冲渣液中含有漂浮渣和沉降渣,其中漂浮渣在浮力的作用下基本无法下沉到沉淀容器1的底部,故其很难通过连通管道3而进入沉淀容器4内,并由此保证进入沉淀容器4内的冲渣液不含或微含漂浮渣,实现对冲渣液中漂浮渣的高效去除,而冲渣液中的沉降渣虽然可以下沉到沉淀容器1的底部,但由于连通管道3内的冲渣液主要依靠相邻沉淀容器间的压差来实现流动,使得其在流动过程中不具有较强的携带能力,从而很难携带该沉降渣顺利通过连通管道3而进入沉淀容器4内,最后实现对冲渣液中沉降渣的高效去除。另外,若沉淀容器4内的冲渣液意外含有漂浮渣和沉降渣,那么漂浮渣也将在浮力作用下无法下沉到沉淀容器4的底部,使得其难以通过与沉淀容器4的底部相连的连通管道6而进入到沉淀容器7内,并由此保证进入沉淀容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沉淀除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依次排列的两个以上沉淀容器及用于将两个以上所述沉淀容器串联起来的至少一个连通管道;其中,最上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用以接收已经过冲渣的冲渣液,而最下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用以输出已去除沉降渣和漂浮渣的冲渣液;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沉淀容器之中,靠近上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的底部通过相应的所述连通管道与靠近下游的沉淀容器的顶部相连通,并且,靠近下游的沉淀容器的顶部高于靠近上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的底部但不高于靠近上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的顶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淀除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依次排列的两个以上沉淀容器及用于将两个以上所述沉淀容器串联起来的至少一个连通管道;其中,最上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用以接收已经过冲渣的冲渣液,而最下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用以输出已去除沉降渣和漂浮渣的冲渣液;在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沉淀容器之中,靠近上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的底部通过相应的所述连通管道与靠近下游的沉淀容器的顶部相连通,并且,靠近下游的沉淀容器的顶部高于靠近上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的底部但不高于靠近上游的所述沉淀容器的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除渣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插入到所述沉淀容器内的扫吹管,所述扫吹管的出气口与连通管道的进口相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淀除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扫吹管的轴线与其所在的沉淀容器的轴线相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沉淀除渣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平赵祉荣康兴东郭飞宇陈文国袁俊红崔永新吕韬蔡文朱佳星丁向娟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