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噁嗪类光致变色材料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致变色材料,特别涉及一种螺噁嗪类光致变色材料。
技术介绍
光致变色是指当向某些化合物照射包含紫外线的光时,颜色迅速改变,当停止照射光而置暗处时,就恢复到原来的颜色的可逆作用的现象。具有该性质的化合物称为光致变色化合物,广泛应用在光致变色塑料透镜材料中。人类发现光致变色现象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第一个成功的商业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Corning工作室的两位材料学家Amistead和Stooky首先发现了含卤化银玻璃的可逆光致变色性能,随后人们对其机理和应用作了大量研究并开发出变色眼镜。但由于其较高的成本及复杂的加工技术,不适于制作大面积光色玻璃,限制了其在建筑领域的商业应用。此后卤化银光致变色的应用重心转向了价格便宜且质量较轻的聚合物基材料,而各种新型光致变色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也开始了系统研究。光致变色化合物的良好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照射紫外线之前的可见光区域中的初期着色低;2.照射紫外线时的显色浓度高;3.从开始照射紫外线起至显色浓度达到饱和状态的显色灵敏度快;4.从停止照射紫外线起至恢复到原始状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噁嗪类光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具有如式1所示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噁嗪类光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具有如式1所示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噁嗪类光致变色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1-亚硝基-4-二甲氨基-2-萘酚的合成将1.5~3.0摩尔的氢氧化钠加水溶解,冷却至0~5℃,于0~5℃内分批滴加与氢氧化钠等摩尔量的盐酸二甲胺水溶液,制备得到二甲胺溶液;再于0~5℃分批加入与盐酸二甲胺等摩尔量的1,2-萘醌-4-磺酸钾,加完后,搅拌反应0.5~1小时得中间反应液;于另一反应器中加入1.0~2.0摩尔氢氧化钠用水溶解,滴加加入1.0~2.0摩尔盐酸羟胺水溶液,制成羟胺水溶液,将该羟胺水溶液于0~5℃滴加入上述中间反应液中反应,滴加完,搅拌反应0.5~1小时,升温至25~30℃,析出固体,过滤,水洗,烘干得1-亚硝基-4-二甲氨基-2-萘酚;(2)式1化合物的合成将上一步所得的1-亚硝基-4-二甲氨基-2-萘酚和二乙二醇二甲醚加入到反应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涛,高章华,高坤,陈佳,毛鸿岗,卢金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萃英化学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