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44277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5:35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本申请设置了两个兼氧池,相当于在AAO系统后置了SBR系统,两个兼氧池交替运行的设置,污水处理过程不间断,污泥又可以得到涵养,脱氮除磷效率大幅提升;沉淀池内的斜板可以引导污泥流动,让污泥集中汇聚,提升向污泥浓缩池输送污泥的效率,进入厌氧池的回流污泥硝酸盐浓度大幅降低,大幅提升后续的脱氮除磷效率;在不改变罐体外形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在内部设置斜板,可以引导污泥汇聚,提升污泥沉淀效率,设备改造成本低。通过上述结构,为后续脱磷除氮工序提供充足的污泥,有效提升了污水处理装置的脱氮除磷的效率,保证废水的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污水处理中的活性污泥法工艺,几乎全部是基于生物的“厌氧、缺氧、好氧”生长代谢理论而实现的,即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在生物池内不同环境下,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作用得以去除,实现净化水体的目的。常见的污水处理装置均是以常规污水处理工艺为依托,随着国家对于污水排放标准的进一步严格化,很多污水处理装置的处理出水已经不能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本申请一种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沿污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罐体内的:主进水管、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第一兼氧池/第二兼氧池、沉淀池、出水口,所述厌氧池的上游设有前置缺氧池,所述前置缺氧池的上游设有污泥浓缩池;所述沉淀池内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泥浓缩池内,所述第一兼氧池和第二兼氧池的部分回流液分别引入所述污泥浓缩池,所述污泥浓缩池的上清液引入所述缺氧池,所述污泥浓缩池的污泥经所述前置缺氧池进入所述厌氧池;所述第一兼氧池与第二兼氧池交替运行;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斜板,所述斜板的下端与所述沉淀池的底板连接,所述斜板的上端与所述沉淀池的第一侧壁连接。可选的,所述斜板与沉淀池底板的夹角为45-80度。可选的,所述沉淀池内的污泥通过第一气提管输送至所述前置缺氧池,所述第一气提管延伸至所述沉淀池的下部,所述第一气提管的泥管入口靠近所述沉淀池的第二侧壁。可选的,在所述沉淀池的下部,所述第一气提管沿所述第二侧壁横向延伸至所述沉淀池的中部,所述泥管入口朝向所述沉淀池的底板。可选的,所述泥管入口到所述沉淀池底板的距离为10-50cm。可选的,所述斜板连接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高于所述第一气提管的泥管入口。可选的,所述第一气提管的泥管入口处连接有喇叭状的环形挡泥筒,所述环形挡泥筒开口小的一端与所述泥管入口连接。可选的,所述污泥浓缩池的污泥经第二气提管送至所述前置缺氧池。可选的,还包括清水槽,所述清水槽设置在所述沉淀池与出水口之间,所述沉淀池的上清液经所述清水槽进入所述出水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申请设置了两个兼氧池,相当于在AAO系统后置了SBR系统,两个兼氧池交替运行的设置,污水处理过程不间断,污泥又可以得到涵养,脱氮除磷效率大幅提升;沉淀池内的斜板可以引导污泥流动,让污泥集中汇聚,提升向污泥浓缩池输送污泥的效率,进入厌氧池的回流污泥硝酸盐浓度大幅降低,大幅提升后续的脱氮除磷效率;在不改变罐体外形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在内部设置斜板,可以引导污泥汇聚,提升污泥沉淀效率,设备改造成本低。通过上述结构,为后续脱磷除氮工序提供充足的污泥,有效提升了污水处理装置的脱氮除磷的效率,保证废水的处理效果。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的立面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平面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的侧视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的工作流程图。其中,1、好氧池;3、缺氧池;4、厌氧池;5、第一兼氧池;6、第二兼氧池;7、主进水管;9、前置缺氧池;10、污泥浓缩池;11、沉淀池;12、清水槽;13、出水口;19、第一气提管;191、环形挡泥筒。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一种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沿污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罐体内的:主进水管7、厌氧池4、缺氧池3、好氧池1、第一兼氧池5/第二兼氧池6、沉淀池11、出水口13,所述厌氧池4的上游设有前置缺氧池9,所述前置缺氧池9的上游设有污泥浓缩池10;所述沉淀池11内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泥浓缩池10内,所述第一兼氧池5和第二兼氧池6的部分回流液分别引入所述污泥浓缩池10,所述污泥浓缩池10的上清液引入所述缺氧池3,所述污泥浓缩池10的污泥经所述前置缺氧池9进入所述厌氧池4;所述第一兼氧池5与第二兼氧池6交替运行;所述沉淀池11的底部设有斜板,所述斜板的下端与所述沉淀池11的底板连接,所述斜板的上端与所述沉淀池11的第一侧壁连接。现有污水处理工艺中,AAO(“厌氧-缺氧-好氧”的污水处理工艺,Anaerobic-Anoxic-Oxic)系统一般包括:主进水管7、厌氧池4、缺氧池3、好氧池1、沉淀池11、污泥浓缩池10,具有同步脱氮除磷的作用;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equencingBatchReactorActivatedSludgeProcess)系统一般包括:第一兼氧池5、第二兼氧池6、沉淀池11,适用于间歇排放和流量变化较大的场合。本申请设置了第一兼氧池5、第二兼氧池6这两个兼氧池,相当于在AAO系统后置了SBR系统,两个兼氧池交替运行的设置,污水处理过程不间断,污泥又可以得到涵养,脱氮除磷效率大幅提升;斜板可以引导污泥流动,让沉淀池11底的污泥集中汇聚,提升向污泥浓缩池10输送污泥的效率,进入厌氧池4的回流污泥硝酸盐浓度大幅降低,大幅提升后续的脱氮除磷效率;在不改变罐体外形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在内部设置斜板,可以引导污泥汇聚,提升污泥沉淀效率,设备改造成本低。通过上述结构,为后续脱磷除氮工序提供充足的污泥,有效提升了污水处理装置的脱氮除磷的效率,保证废水的处理效果。可选的,所述斜板与沉淀池11底板的夹角为45-80度。斜板与沉淀池11底板之间的夹角越大,污泥越容易汇聚,但汇聚区域的面积也会变大,不利于提升污泥汇聚效率;相应的,斜板与沉淀池11底板之间的夹角越小,引导污泥的效果越差,但斜板占用底板的面积会变大,留出的污泥汇聚区域就越小,有利于污泥汇聚;因此斜板的倾斜角度也应根据污泥工况进行灵活选择,优选将斜板与沉淀池11底板之间的夹角设置为60度,以便兼顾引导污泥的能力和控制污泥汇聚区域面积的目的,达到最佳的引污泥汇聚效果。可选的,所述沉淀池11内的污泥通过第一气提管19输送至所述污泥浓缩池10,所述第一气提管19延伸至所述沉淀池11的下部,所述第一气提管19的泥管入口靠近所述沉淀池11的第二侧壁。本申请将现有的压差自流式污泥输送改为气提式;首先,第一气提管19的驱动用气可由已有的兼氧池、好氧池1用曝气系统提供,无需额外设置,改造成本低;其次,相对与现有的压差自流式污泥输送方式,采用第一气提管19可以起到主动驱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污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罐体内的:主进水管、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第一兼氧池/第二兼氧池、沉淀池、出水口,所述厌氧池的上游设有前置缺氧池,所述前置缺氧池的上游设有污泥浓缩池;所述沉淀池内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泥浓缩池内,所述第一兼氧池和第二兼氧池的部分回流液分别引入所述污泥浓缩池,所述污泥浓缩池的上清液引入所述缺氧池,所述污泥浓缩池的污泥经所述前置缺氧池进入所述厌氧池;所述第一兼氧池与第二兼氧池交替运行;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斜板,所述斜板的下端与所述沉淀池的底板连接,所述斜板的上端与所述沉淀池的第一侧壁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提高污水脱氮效率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污水流动方向依次设置在罐体内的:主进水管、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第一兼氧池/第二兼氧池、沉淀池、出水口,所述厌氧池的上游设有前置缺氧池,所述前置缺氧池的上游设有污泥浓缩池;所述沉淀池内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泥浓缩池内,所述第一兼氧池和第二兼氧池的部分回流液分别引入所述污泥浓缩池,所述污泥浓缩池的上清液引入所述缺氧池,所述污泥浓缩池的污泥经所述前置缺氧池进入所述厌氧池;所述第一兼氧池与第二兼氧池交替运行;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有斜板,所述斜板的下端与所述沉淀池的底板连接,所述斜板的上端与所述沉淀池的第一侧壁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与沉淀池底板的夹角为45-80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内的污泥通过第一气提管输送至所述前置缺氧池,所述第一气提管延伸至所述沉淀池的下部,所述第一气提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武首朱龙海安卫军梁右东金鹏康荣懿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朗正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