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辆在船舶间过驳的浮式平台及转驳方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4055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4: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在船舶间过驳的浮式平台以及转驳方法,涉及船舶技术领域,本申请的浮式平台包括平台主体以及设置在平台主体左右舷处的两套过驳装置,在进行转驳时,待执行过驳作业的两个船舶分别停靠在浮式平台的左右舷侧,过驳装置中的升降装置可以带动滑移平台升降至与船舶的甲板等高、滑移平台可以滑移至船舶的甲板上,从而实现车辆的快速转驳;可应用于车辆在船舶之间,尤其是高干舷差的船舶之间的快速过驳,提高过驳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过驳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车辆在船舶间过驳的浮式平台及转驳方式
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
,尤其是一种用于车辆在船舶间过驳的浮式平台及转驳方式。
技术介绍
卡车或其他机动性车辆等,在海上由大型货船过驳到登陆艇上,是一个受风浪环境等因素制约的过程。由于大型货船和登陆艇之间干舷差较大,难以用传统的跳板式过驳方式,同样受高干舷差的影响,吊车调转的过驳方式也存在较大风险,这种过驳场景目前缺乏合适的过驳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人针对上述问题及技术需求,提出了一种用于车辆在船舶间过驳的浮式平台及转驳方式,利用本申请可以实现车辆在船舶,尤其是高干舷差的船舶之间的过,提高转驳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转驳效率。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车辆在船舶间过驳的浮式平台,该浮式平台包括:平台主体以及两套过驳装置,两套过驳装置分别设置在平台主体内的左右舷处,平台主体的左右舷外侧分别用于停靠待执行过驳作业的船舶,平台主体的甲板在对应两套过驳装置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甲板开口,平台主体左右舷侧在对应两套过驳装置的位置分别开设有舷侧开口;每套过驳装置分别包括升降装置和滑移平台,升降装置的一端固定在平台主体上、另一端连接滑移平台,升降装置带动滑移平台穿过对应的甲板开口上升至高于平台主体的甲板或下降至平台主体内,升降平台的最大升降高度差大于等于待执行过驳作业的两个船舶的干舷差,且滑移平台上升所至的最高位置不低于待执行过驳作业的两个船舶的甲板高度、下降所至的最低位置不高于待执行过驳作业的两个船舶的甲板高度,滑移平台包括至少两块滑移平板,滑移平台通过每两块滑移平板之间的相对滑动实现滑移,滑移平台在高于平台主体的甲板时滑移至平台主体的舷外侧、在下降至平台主体内时穿过舷侧开口滑移至平台主体的舷外侧,滑移平台的最大滑移量大于等于过驳装置与同一舷侧的船舶之间的距离。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滑移平台中最上层的滑移平板上设置有锁紧装置,锁紧装置用于锁紧滑移平台上的待过驳车辆。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甲板开口和舷侧开口处分别设置有可开合的水密门。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平台主体的长度大于100米、型宽大于30米。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升降装置的最大升降高度差大于等于10米。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滑移平台向平台主体的舷外侧的最大滑移量大于等于5米。一种车辆在船舶间过驳的转驳方法,该方法应用于上述浮式平台中,该方法包括:待执行过驳作业的第一船舶和第二船舶分别停靠在平台主体的两舷外侧,过驳作业用于将第一船舶上的待过驳车辆过驳至第二船舶上;第一过驳装置中的第一升降装置带动相连的第一滑移平台上升或下降至与第一船舶的甲板等高,第一过驳装置是设置在平台主体上靠近第一船舶一侧的过驳装置;第一滑移平台向平台主体的舷外侧滑移至第一船舶的甲板上;在待过驳车辆行驶至第一滑移平台上后,第一滑移平台向平台主体的舷内侧滑移至归位,第一升降装置带动第一滑移平台上升或下降至与平台主体的甲板等高;第二过驳装置中的第二升降装置带动相连的第二滑移平台上升或下降至与平台主体的甲板等高,第二过驳装置是设置在平台主体上靠近第二船舶一侧的过驳装置;在待过驳车辆行驶至第二滑移平台上时,第二升降装置带动第二滑移平台上升或下降至与第二船舶的甲板等高,第二滑移平台向平台主体的舷外侧滑移至第二船舶的甲板上;在待接驳车辆驶离第二滑移平台时,第二滑移平台向平台主体的舷内侧滑移至归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在船舶间过驳的浮式平台以及利用该浮式平台对车辆进行过驳的转驳方法,可应用于车辆在船舶之间,尤其是高干舷差的船舶之间的快速过驳,提高过驳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过驳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公开的浮式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的浮式平台中的过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使用本申请公开的转驳方法进行车辆的转驳的一种状态示意图。图4是使用本申请公开的转驳方法进行车辆的转驳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图5是使用本申请公开的转驳方法进行车辆的转驳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图6是使用本申请公开的转驳方法进行车辆的转驳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图7是使用本申请公开的转驳方法进行车辆的转驳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图8是使用本申请公开的转驳方法进行车辆的转驳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图9是使用本申请公开的转驳方法进行车辆的转驳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图10是使用本申请公开的转驳方法进行车辆的转驳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图11是使用本申请公开的转驳方法进行车辆的转驳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在船舶间过驳的浮式平台,该浮式平台用于车辆在船舶之间的过驳作业中,尤其是适用于卡车在高干舷差的船舶之间的过驳作业中,待执行过驳作业的两个船舶之间的干舷差可以超过10米。请参考图1,该浮式平台包括:平台主体10以及两套过驳装置20,可选的,本申请中的平台主体10的长度大于等于100米,型宽大于30米,可以同时停放不小于10辆待过驳车辆。两套过驳装置20分别设置在平台主体10内的左右舷处,平台主体10的左右舷外侧分别用于停靠待执行过驳作业的两个船舶。平台主体10的甲板在对应两套过驳装置20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甲板开口11,平台主体10左右舷侧在对应两套过驳装置20的位置分别开设有舷侧开口12,两个甲板开口11和两个舷侧开口12处分别设置可开合的水密门。两套过驳装置20的结构相同,请参考图2,每套过驳装置20分别包括升降装置21和滑移平台22,升降装置21的一端固定在平台主体10上、另一端连接滑移平台22。升降装置21采用液压控制,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升降距离,从而带动滑移平台22升降到所需的位置。升降装置21的最大升降高度差H与过驳作业中两个船舶的干舷有关:最大升降高度差H大于等于待执行过驳作业的两个船舶的干舷差,通常情况下,升降装置21的最大升降高度差H大于等于10米。当升降装置21升至最高处时,升降装置21带动滑移平台22穿过对应的甲板开口11上升至高于平台主体10的甲板,其上升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不低于过驳作业中两个船舶的甲板的高度;当升降装置21下降至最低处时,升降装置21带动滑移平台22穿过对应的甲板开口11下降至平台主体10内,其下降所到达的最低位置不高于过驳作用中两个船舶的甲板的高度。在未执行过驳作业时,过驳装置20可以完全下降至平台主体10内,甲板开口11处的水密门闭合,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滑移平台22包括至少两块可相对滑移的滑移平板,如图2以滑移平台22包括4块滑移平板为例,滑移平台22中最下层的滑移平板采用焊接等方式固定在升降装置21上,保证相对位置的固定。在初始状态下,各个滑移平板重叠;每两块滑移平板之间相对滑动时,滑移平台22向舷外侧实现滑移,滑移平台22也可以采用液压控制,以根据需要调节滑移量,滑移平台22的最大滑移量L大于等于过驳装置20和停靠在同一舷侧的船舶之间的距离,通常情况下,滑移平台22的最大滑移量L大于等于5米。滑移平台22在高于平台主体10的甲板时滑移至平台主体10的舷外侧、在下降至平台主体10内时可以穿过舷侧开口12滑移至平台主体10的舷外侧。另外,滑移平台22最上层的滑移平板上设置有锁紧装置,该锁紧装置用于在过驳作业中锁紧滑移平台22上的待过驳车辆,锁紧装置是目前非常常用的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在船舶间过驳的浮式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式平台包括:平台主体以及两套过驳装置,所述两套过驳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平台主体内的左右舷处,所述平台主体的左右舷外侧分别用于停靠待执行过驳作业的船舶,所述平台主体的甲板在对应所述两套过驳装置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甲板开口,所述平台主体左右舷侧在对应所述两套过驳装置的位置分别开设有舷侧开口;每套所述过驳装置分别包括升降装置和滑移平台,所述升降装置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平台主体上、另一端连接所述滑移平台,所述升降装置带动所述滑移平台穿过对应的甲板开口上升至高于所述平台主体的甲板或下降至所述平台主体内,所述升降平台的最大升降高度差大于等于待执行过驳作业的两个船舶的干舷差,且所述滑移平台上升所至的最高位置不低于待执行过驳作业的两个船舶的甲板高度、下降所至的最低位置不高于待执行过驳作业的两个船舶的甲板高度,所述滑移平台包括至少两块滑移平板,所述滑移平台通过每两块滑移平板之间的相对滑动实现滑移,所述滑移平台在高于所述平台主体的甲板时滑移至所述平台主体的舷外侧、在下降至所述平台主体内时穿过所述舷侧开口滑移至所述平台主体的舷外侧,所述滑移平台的最大滑移量大于等于所述过驳装置与同一舷侧的船舶之间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在船舶间过驳的浮式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式平台包括:平台主体以及两套过驳装置,所述两套过驳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平台主体内的左右舷处,所述平台主体的左右舷外侧分别用于停靠待执行过驳作业的船舶,所述平台主体的甲板在对应所述两套过驳装置的位置分别开设有甲板开口,所述平台主体左右舷侧在对应所述两套过驳装置的位置分别开设有舷侧开口;每套所述过驳装置分别包括升降装置和滑移平台,所述升降装置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平台主体上、另一端连接所述滑移平台,所述升降装置带动所述滑移平台穿过对应的甲板开口上升至高于所述平台主体的甲板或下降至所述平台主体内,所述升降平台的最大升降高度差大于等于待执行过驳作业的两个船舶的干舷差,且所述滑移平台上升所至的最高位置不低于待执行过驳作业的两个船舶的甲板高度、下降所至的最低位置不高于待执行过驳作业的两个船舶的甲板高度,所述滑移平台包括至少两块滑移平板,所述滑移平台通过每两块滑移平板之间的相对滑动实现滑移,所述滑移平台在高于所述平台主体的甲板时滑移至所述平台主体的舷外侧、在下降至所述平台主体内时穿过所述舷侧开口滑移至所述平台主体的舷外侧,所述滑移平台的最大滑移量大于等于所述过驳装置与同一舷侧的船舶之间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式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平台中最上层的滑移平板上设置有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用于锁紧所述滑移平台上的待过驳车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浮式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甲板开口和舷侧开口处分别设置有可开合的水密门。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浮式平台,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超郑文慧吴小峰汤明刚陈颖路振杨立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零二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