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竹材加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43693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竹材加工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展平装置、设置于所述切割装置左侧的运输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左侧的切割装置,所述展平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第一工作腔,所述第一工作腔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一转筒,所述第一转筒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后端动力配合连接于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工作腔后侧内壁内电机上的第一转轴;本装置能够自动化的将原料竹材转化成为半成品竹板,可以加工任意长度的竹板,满足客户的要求,可以循环多次使用,减少人力的运营时间,可以很好的提高生产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竹材加工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产加工
,具体是一种竹材加工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竹资源丰富,竹林面积、蓄积及竹制品产量和出口额均居世界第一。竹材加工是一项庞大产业,是实现林木资源循环利用的朝阳产业,竹碳、竹醋、竹纤维、竹家具、竹工艺品等竹制用品更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可是,我国竹产业仍处于半机械半手工状态,多年来主要依靠借用、代用、改造木工机械,加工效果极不理想。所以需要设计一种自动化的一种竹材加工装置实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竹材加工装置,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竹材加工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展平装置、设置于所述切割装置左侧的运输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左侧的切割装置,所述展平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第一工作腔,所述第一工作腔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一转筒,所述第一转筒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后端动力配合连接于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工作腔后侧内壁内电机上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工作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腔,所述第一传动腔下侧内壁的右侧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第一传动孔,所述第一传动腔下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对称且阵列排布的支座,所述支座上设置有可转动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轮,所述转动轴的前侧部分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轮,所述第一转轮与所述第一转筒之间通过皮带动力配合连接,所述转动轴的后侧部分相互之间通过皮带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压力腔,所述压力腔下侧内壁与所述第一传动腔连通设置有与所述转动轮对齐的第一通孔,所述压力腔的上侧内壁上设置有上下贯穿且与所述第一通孔对齐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有可上下滑动且上端延伸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并下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一传动腔内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的后端通过转轴转动配合连接有与所述转动轮对齐的压轮,在所述压力腔内的所述第二滑块左右端对称且固定连接有可上下滑动的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下端固定连接有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压力腔下侧内壁上的第一弹簧,最左侧的所述第二滑块左端固定连接可在所述压力腔内上下滑动的第六滑块,所述第六滑块上端固定连接有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压力腔上侧内壁上的第二弹簧,所述压力腔的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传动腔,所述第二传动腔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一绕线轮,所述第一绕线轮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后端动力配合连接于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传动腔后侧内壁内电机上的驱动轴,所述压力腔下侧内壁上且靠近左侧位置处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左侧内壁与所述第二传动腔之间连通设置有第五通孔,所述第一凹槽内通过转轴转动配合连接有第二绕线轮,所述第六滑块下端固定连接有另一端延伸绕设过所述第二绕线轮且延伸通过所述第五通孔并固定绕设在所述第一绕线轮上的拉绳,最左侧的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装置主体外的左端设置有开口向左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左端与所述第二凹槽开口处相配对且可左右滑动的半圆形钮,所述半圆形钮的右端内固定设置有蓄电池,所述半圆形钮的右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通的第一导电体,所述半圆形钮右端上下对称且固定连接有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凹槽右侧内壁上的第三弹簧,所述第二凹槽右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导电体,所述第二凹槽右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导电块且上端延伸出所述第二滑块上端之外的导线,所述导线的另一端电性连通有切割装置。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切割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左端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左右对称且上下贯穿设置有第七通孔,所述第一固定块上端固定连接有前后对称的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端固定连接有底座块,所述底座块上端设置有开口向上的锯切槽,所述底座块上侧设置有顶杆,所述顶杆下端前后对称且固定连接有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块上端的第二支撑杆,所述顶杆上固定连接有与所述导线电性相连通的液压泵,所述液压泵下端动力配合连接有可上下滑动的移动杆,所述移动杆上设置有前后对称且上下贯穿的导滑槽,所述导滑槽的内壁与所述第二支撑杆滑动配合连接,所述移动杆下端固定连接有小型液压泵,所述小型液压泵下端通过滑杆动力配合连接有电动圆锯,所述移动杆下端固定连接有左右对称且可上下滑动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下端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感应控制所述小型液压泵及所述电动圆锯。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运输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左侧的第一传动块,所述第一传动块前侧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二转筒,所述第二转筒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后端动力配合连接于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块内电机上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一传动块的前侧且位于所述第二转筒上侧位置处设置有通过转轴转动配合连接的第三转筒,所述第三转筒与所述第二转筒通过链条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三转筒后端设置有通过同一转轴转动配合连接的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传动块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下端阵列排布有前后对称且固定连接的支架,所述支架下侧设置有垫脚片,所述垫脚片左右对称设置有第八通孔,所述垫脚片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螺帽,所述第一螺帽上端固定连接带有螺杆,所述螺杆上端螺纹配合连接有有第二螺帽,所述第二螺帽上端设置有垫片,所述垫片与所述支架下端通过螺栓配合连接,所述支架下端的螺杆与螺帽之间通过螺纹配合连接可以调整所述运输装置的高度。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传动腔左侧内壁上设置有左右贯穿的第九通孔,所述第九通孔上下侧内壁上对称设置有开口相对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相对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光感源,所述光感源与所述第二传动腔内的所述第二电机控制感应连通。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滑块的左端设置有开口向左的转动腔,所述转动腔内通过转轴转动配合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与所述转动腔左侧内壁之间通过螺栓配合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本装置进行竹材加工时,将竹材放置到运输装置的传送皮带上,打开第三电机及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带动第二转轴和固定在第二转轴上的第二转筒转动,第二转筒通过铰链带动第三转筒转动,第一皮带轮通过皮带带动第二皮带轮转动,使得传送皮带带动竹材开始向右传动,当竹材传动通过第九通孔挡住光感源时,光感源感应控制第二电机启动,第二电机带动驱动轴转动,驱动轴带动第一绕线轮转动,第一绕线轮转动时拉动固定绕设在第一绕线轮上延伸通过第五通孔且绕设过第二绕线轮另一端固定在第六滑块下端的拉绳,使第六滑块带动最左侧的第二滑块整个向下滑动,此时,最左侧的压轮刚好配合最左侧的转动轮夹住正好被传送带带动到此处的竹材,同时,最左侧的第二滑块向下滑动后其上端的半圆形钮被挤压进第二凹槽内,当第二滑块刚好夹住竹材时位于半圆形钮右端的第一导电体接触到第二导电体,电路导通,锯切装置上的液压泵启动,液压泵推动移动块向下滑动至固定板压住竹材,当固定板压住竹材后,压力传感器感应控制小型液压泵及电动圆锯启动,小型液压泵控制电动圆锯向下移动完成锯切,锯切完成后右侧的竹材向右继续传动,竹材被第一电机带动的转动轮带动通过转动轮和从左至右压力递增的压轮配合组成的展平装置,而小型液压泵向下使得电动圆锯进入锯切槽后自动复位,复位完成后液压泵开始复位动作,当右侧竹材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竹材加工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展平装置、设置于所述切割装置左侧的运输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左侧的切割装置,所述展平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第一工作腔,所述第一工作腔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一转筒,所述第一转筒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后端动力配合连接于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工作腔后侧内壁内电机上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工作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腔,所述第一传动腔下侧内壁的右侧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第一传动孔,所述第一传动腔下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对称且阵列排布的支座,所述支座上设置有可转动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轮,所述转动轴的前侧部分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轮,所述第一转轮与所述第一转筒之间通过皮带动力配合连接,所述转动轴的后侧部分相互之间通过皮带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压力腔,所述压力腔下侧内壁与所述第一传动腔连通设置有与所述转动轮对齐的第一通孔,所述压力腔的上侧内壁上设置有上下贯穿且与所述第一通孔对齐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有可上下滑动且上端延伸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并下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一传动腔内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的后端通过转轴转动配合连接有与所述转动轮对齐的压轮,在所述压力腔内的所述第二滑块左右端对称且固定连接有可上下滑动的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下端固定连接有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压力腔下侧内壁上的第一弹簧,最左侧的所述第二滑块左端固定连接可在所述压力腔内上下滑动的第六滑块,所述第六滑块上端固定连接有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压力腔上侧内壁上的第二弹簧,所述压力腔的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传动腔,所述第二传动腔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一绕线轮,所述第一绕线轮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后端动力配合连接于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传动腔后侧内壁内电机上的驱动轴,所述压力腔下侧内壁上且靠近左侧位置处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左侧内壁与所述第二传动腔之间连通设置有第五通孔,所述第一凹槽内通过转轴转动配合连接有第二绕线轮,所述第六滑块下端固定连接有另一端延伸绕设过所述第二绕线轮且延伸通过所述第五通孔并固定绕设在所述第一绕线轮上的拉绳,最左侧的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装置主体外的左端设置有开口向左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左端与所述第二凹槽开口处相配对且可左右滑动的半圆形钮,所述半圆形钮的右端内固定设置有蓄电池,所述半圆形钮的右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通的第一导电体,所述半圆形钮右端上下对称且固定连接有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凹槽右侧内壁上的第三弹簧,所述第二凹槽右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导电体,所述第二凹槽右侧内壁内固定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导电块且上端延伸出所述第二滑块上端之外的导线,所述导线的另一端电性连通有切割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本发明的一种竹材加工装置,包括装置主体、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展平装置、设置于所述切割装置左侧的运输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左侧的切割装置,所述展平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第一工作腔,所述第一工作腔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一转筒,所述第一转筒的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后端动力配合连接于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工作腔后侧内壁内电机上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工作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一传动腔,所述第一传动腔下侧内壁的右侧设置有上下贯穿的第一传动孔,所述第一传动腔下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对称且阵列排布的支座,所述支座上设置有可转动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传动轮,所述转动轴的前侧部分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轮,所述第一转轮与所述第一转筒之间通过皮带动力配合连接,所述转动轴的后侧部分相互之间通过皮带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腔上侧内壁内设置有压力腔,所述压力腔下侧内壁与所述第一传动腔连通设置有与所述转动轮对齐的第一通孔,所述压力腔的上侧内壁上设置有上下贯穿且与所述第一通孔对齐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设置有可上下滑动且上端延伸通过所述第二通孔并下端延伸通入所述第一传动腔内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的后端通过转轴转动配合连接有与所述转动轮对齐的压轮,在所述压力腔内的所述第二滑块左右端对称且固定连接有可上下滑动的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下端固定连接有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压力腔下侧内壁上的第一弹簧,最左侧的所述第二滑块左端固定连接可在所述压力腔内上下滑动的第六滑块,所述第六滑块上端固定连接有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压力腔上侧内壁上的第二弹簧,所述压力腔的左侧内壁内设置有第二传动腔,所述第二传动腔内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一绕线轮,所述第一绕线轮轴心处固定连接有后端动力配合连接于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传动腔后侧内壁内电机上的驱动轴,所述压力腔下侧内壁上且靠近左侧位置处设置有开口向上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左侧内壁与所述第二传动腔之间连通设置有第五通孔,所述第一凹槽内通过转轴转动配合连接有第二绕线轮,所述第六滑块下端固定连接有另一端延伸绕设过所述第二绕线轮且延伸通过所述第五通孔并固定绕设在所述第一绕线轮上的拉绳,最左侧的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装置主体外的左端设置有开口向左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左端与所述第二凹槽开口处相配对且可左右滑动的半圆形钮,所述半圆形钮的右端内固定设置有蓄电池,所述半圆形钮的右端固定连接有与所述蓄电池电性连通的第一导电体,所述半圆形钮右端上下对称且固定连接有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凹槽右侧内壁上的第三弹簧,所述第二凹槽右侧内壁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芳珺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市益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