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分叉处动脉瘤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2819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4 11: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颅内分叉处动脉瘤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封堵部分、连接杆和显影点,支架主体为网状结构,封堵部分呈扩口状,支架主体与封堵部分由连接杆连接,显影点分布在支架主体近端的尾部和所述封堵部分的远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更好的解决了对于颅内分叉处动脉瘤的封闭,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颅内分叉处动脉瘤支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颅内分叉处动脉瘤支架。
技术介绍
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60岁中老年女性。造成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尚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是在颅内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的发生与发展有关。目前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外科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但对于患动脉瘤的病人开颅手术风险极高,且伴随着多种并发症等因素,外科手术夹闭不受医生欢迎。随着微创性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颅内动脉瘤患者选择血管介入治疗,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也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手术目的在于:利用股动脉穿刺,将纤细的微导管放置于动脉瘤囊内或瘤颈部位,再经过微导管将柔软的钛合金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囊内并将其充满,使得动脉瘤囊内血流消失,从而消除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但对位于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瘤而言,如果只植入普通的栓塞支架不能很好地封闭动脉瘤口,容易导致弹簧圈从动脉瘤口中漏出,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目前对于分叉处动脉瘤支架植入方法为分别植入两个支架进入血管的两个主要分支,才能较好的进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如图1所示,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植入第一个支架5,接着在交叉处植入第二个支架6,最后通过微导管将弹簧圈7植入动脉瘤8中进行栓塞治疗。这种操作方法复杂,在操作过程中对血管的影响范围广,容易造成血栓和新的栓塞并发症。综上所述,针对目前颅内分叉处动脉瘤的血管介入治疗技术,迫切需要开发一种使用简单,效率高且安全的支架用于颅内分叉处动脉瘤的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颅内分叉处动脉瘤支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颅内分叉处动脉瘤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封堵部分、连接杆和显影点,所述支架主体为自膨式的网状结构,所述封堵部分呈扩口状,所述支架主体与所述封堵部分由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显影点分布在支架主体近端的尾部和所述封堵部分的远端。所述支架主体为正弦曲线构成的网状结构,具有更好的径向支撑力,使支架释放后更好的处于血管中释放时的位置。支架主体的网状结构由切割或编制而成。所述封堵部分的扩口角度在30°-179°之间,以配合不同形态的动脉瘤,底部设有直径为1-3mm的圆孔和支架梁相连接,防止植入动脉瘤中的弹簧圈漏出,从而更好地达到封闭动脉瘤瘤口的目的。所述连接杆设有四根,很好地避免了支架植入时对颅内分叉处两侧血管中血液流动的影响。所述显影点为空心圆柱体结构。所述显影点通过DSA技术看到支架释放后在血管中的状态。所述支架主体的材料优选医用超弹性合金材料,包括金属钽、医用不锈钢及镍钛合金等。所述封堵部分由切割而成,其材料选用医用超弹性合金材料,包括金属钽、医用不锈钢及镍钛合金等。所述显影点材料优选铂金、钽、钨等材料。本专利技术的使用过程:首先释放支架,将所述封堵部分植入动脉瘤瘤腔内,将微导管通过所述封堵部分底部的圆孔或圆孔周围的空隙,推送杆通过微导管释放弹簧圈,使弹簧圈充满动脉瘤腔,撤回推送杆和微导管。本专利技术的支架与微导丝、微导管、推送杆等配合使用,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支架主体结构采用正弦曲线的自膨式结构,具有更好的径向支撑力,可以更好地与血管内壁适配,在支架完全释放之后不会在血管内出现滑移现象。(2)支架封堵部分是完全伸入动脉瘤瘤腔,且远端呈扩口状与动脉瘤瘤口适配,可以很好的防止植入动脉瘤的弹簧圈漏出,更好的封堵瘤口。(3)支架主体与封堵部分由四根杆相连接,没有多余的结构,使分叉处动脉瘤两侧血管中血液可以正常流动。(4)封堵部分底部设有直径为1-3mm的圆孔和支架梁相连接,方便微导管输送弹簧圈的同时,更好的封闭动脉瘤瘤口。(5)在支架主体近端的尾部和封堵部分远端部分分别设置一个或多个显影点,在释放支架后,通过DSA等技术可以很好的看到支架释放后在血管中的状态。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分叉处动脉瘤治疗技术;图2本专利技术支架释放前的结构图;图3本专利技术支架释放后的结构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释放后封闭分叉处动脉瘤瘤口示意图;图5是使用本专利技术治疗分叉处动脉瘤过程示意图。图中,1-支架主体、2-封堵部分、3-连接杆、4-显影点、5-第一个支架、6-第二个支架、7-弹簧圈、8-动脉瘤、9-微导管、10-微导丝、11-推送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专利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颅内分叉处动脉瘤支架,其结构如图2-3所示,包括支架主体1、封堵部分2、连接杆3以及显影点4。支架主体1为自膨式的网状结构,封堵部分2呈扩口状,显影点4为铂金材料的圆柱体。支架主体1网格采用正弦曲线,具有更好的径向支撑力,使支架释放后更好的处于血管中释放时的位置。支架主体1和封堵部分2由四根连接杆3相连,很好地避免了支架植入时对颅内分叉处两侧血管中血液流动的影响。封堵部分2扩口角度在0°-179°之间,以配合不同形态的动脉瘤,如图4所示,在封堵部分2的底部设有直径为1-3mm的圆孔和支架梁相连接,防止植入动脉瘤中的弹簧圈漏出,从而更好地达到封闭动脉瘤瘤口的目的。支架主体1的网状结构由切割或编制而成,其材料优选医用超弹性合金材料,包括金属钽、医用不锈钢及镍钛合金等。封堵部分2由切割而成,其材料选用医用超弹性合金材料,包括金属钽、医用不锈钢及镍钛合金等。显影点4的材料优选铂金、钽、钨等材料。在所述支架主体近端的尾部和所述封堵部分远端部分分别设置一个或多个显影点。本专利技术与微导丝、微导管、推送杆、弹簧圈等配合使用,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在血管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动脉瘤时,如图5所示,首先通过微导丝10引导微导管9至动脉瘤瘤腔内,然后撤出微导丝10将支架通过微导管9送入至图5中(1)所示部分,缓慢撤出微导管9并释放支架如图5中(2)所示。再次通过微导丝10引导微导管9至图5中(1)所示部分。缓慢撤出微导丝10,通过推送杆11经过封堵部分2底部的网孔将弹簧圈7送入分叉处动脉瘤瘤腔内,如图5中(3)所示。塞弹簧圈至致密栓塞动脉瘤瘤腔内,并撤出推送杆11和微导管9,完成支架栓塞,如图5中(4)所示。以上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专利技术的实质内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颅内分叉处动脉瘤支架,其特征在于,该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封堵部分、连接杆和显影点,所述支架主体为网状结构,所述封堵部分呈扩口状,所述支架主体与所述封堵部分由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显影点分布在支架主体近端的尾部和所述封堵部分的远端。

【技术特征摘要】
1.颅内分叉处动脉瘤支架,其特征在于,该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封堵部分、连接杆和显影点,所述支架主体为网状结构,所述封堵部分呈扩口状,所述支架主体与所述封堵部分由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显影点分布在支架主体近端的尾部和所述封堵部分的远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颅内分叉处动脉瘤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为正弦曲线构成的网状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颅内分叉处动脉瘤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的网状结构由切割或编制而成。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嘉平刘晓杰张伟东魏文卿郭雪可玄雪婷崔海坡程千莉王阳张春晓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