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雪晴专利>正文

一种地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40056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漏,旨在提供一种水流顺畅、不易堵塞的地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壳体(1)、箅子(2)、顶板(9)、底板(10)、端隔板(6)、上隔板(7)和下隔板(8),所述壳体(1)外形为圆柱形,所述箅子(2)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上方,所述底板(10)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所述顶板(9)设置于所述底板(10)的上方,所述端隔板(6)、所述上隔板(7)和所述下隔板(8)分别设置于所述顶板(9)和所述底板(10)之间且内端相交,所述端隔板(6)、所述上隔板(7)和所述下隔板(8)将所述壳体(1)分成三个扇形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广泛用于室内地面排水系统中。(*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地漏,尤其涉及一种建筑排水系统中的地漏。
技术介绍
地漏是一种排水器具,其主要任务是排除室内地面积水,并阻止排水管道系统中的有害气体进入室内。目前用得最多的是钟罩式地漏,主要由箅子、钟罩和壳体组成。钟罩像一个碗一样反罩在壳体的环形水槽内,像传统的泡菜坛子的水封,碗边与水槽底之间留有过水间隙。地漏安装时要保持地漏顶面比周围地面低5至10毫米,以便于地面积水流向地漏。钟罩和壳体周边的环形存水槽内的水一起将排水管的有害气体与室内空气隔离开。水从钟罩周边沿水槽向下流动,绕过钟罩再向上流,然后由壳体水槽内口边溢入排水管。钟罩式地漏的主要缺点是水力条件差,水流须通过狭窄的环行缝隙经上、下两个180°的急转弯,再将污水排出。废水中挟带的固态细小杂质,如毛发、纤维、纸屑、剥落的生物粘膜等常被粘着、沉积在狭窄的通道内,缩小或堵塞过水断面,导致需经常拿开钟罩,对地漏内部进行清污、疏通,这样不但管理麻烦,而且会导致下水管道内的有害气体进入室内,造成空气污染。所以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不足水流不顺畅、容易堵塞。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上的不足,提供一种水流顺畅、不易堵塞的地漏。本技术所采用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壳体、箅子,所述壳体外形为圆柱形,所述箅子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方,它还包括顶板、底板、端隔板、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下方,所述顶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方,所述端隔板、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分别设置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且内端相交,所述端隔板、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将所述壳体分成三个扇形区,所述端隔板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相密封连接,所述上隔板上端与所述顶板相密封连接、下端与所述底板之间有开口,所述下隔板下端与所述底板相密封连接、上端与所述顶板之间有开口,所述端隔板和所述上隔板之间的扇形区I的上方有进水口,所述端隔板和所述下隔板之间的扇形区III的下方有出水口。本技术还包括一个扇形活动板,所述顶板、所述底板、所述端隔板、所述上隔板、所述下隔板和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成一整体,所述顶板设置于所述扇形区III上方,所述扇形活动板形状与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之间形成的扇形区II相匹配,所述扇形活动板与所述上隔板和所述顶板相连接且与所述顶板处于同一平面。所述扇形区II的内侧端设置有凹形卡口,所述扇形活动板在与所述凹形卡口连接处设置有相匹配的凸形卡口,所述扇形活动板的外侧圆弧端与所述壳体上端相搭接,所述扇形活动板在凸形卡口的上方设置有一凸块,所述凸块低于所述箅子的下平面,所述上隔板、所述顶板与所述扇形活动板的两侧边连接处设置有凹凸结合槽,所述扇形活动板通过所述凹凸结合槽与所述壳体所在的整体相连接。所述扇形活动板周围涂密封脂。本技术还包括一个圆环形的调节体,所述调节体的下端与所述壳体相匹配,所述调节体上缘设置有与所述箅子相匹配的凸台。本技术所采用的第二种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壳体、箅子,所述壳体外形为圆柱形,所述箅子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方,它还包括顶板、底板、端隔板、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底板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下方,所述顶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方,所述端隔板、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分别设置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且内端相交,所述端隔板、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将所述壳体分成三个扇形区,所述端隔板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相密封连接,所述上隔板上端与所述顶板相密封连接、下端与所述底板之间有开口,所述下隔板下端与所述底板相密封连接、上端与所述顶板之间有开口,所述端隔板和所述上隔板之间的扇形区I的上方有进水口,所述端隔板和所述下隔板之间的扇形区III的下方有出水口。本技术还包括一个外径与所述壳体内径相配合的上盖环圈,所述底板、所述下隔板和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成一整体,所述端隔板、所述上盖环圈、所述上隔板和所述顶板固定连接成一整体,所述扇形区III处设置有半径略小于所述壳体内径的扇形孔,所述扇形孔的各边向上凸起形成凸嘴,所述凸嘴与所述上顶板之间有开口,所述凸嘴的圆弧边与所述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与所述上盖环圈的厚度相应,所述上盖环圈可于所述壳体的内侧面环向错动。本技术还包括一个圆环形的调节体,所述调节体的下端与所述壳体相匹配,所述调节体上缘设置有与所述箅子相匹配的凸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技术采用了由端隔板、上隔板和下隔板组成的三个扇形区形成环形虹吸通道,工作时的过水断面湿周小、水力半径大,集中过水,水流比较顺畅,废水中挟带的固态杂质易于通过而不易堵塞,且结构比较简单,制作也比较方便,形成的水封使管道内的有害有毒气体不会进入室内污染空气;又由于本技术采用了算子,可以先一步过滤粗大杂物,过滤之后的小杂物在环形虹吸通道很容易被冲走,从而能够保证水流顺畅地通过地漏,避免堵塞,故本技术水流顺畅、不易堵塞、结构简单、易于制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C-C环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I-I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D-D环向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H-H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壳体、底板和凸嘴形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排水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1、图2、图3、图4、图8所示,本技术包括圆柱形的壳体1、箅子2、扇形活动板11和一个圆环形的调节体19,调节体19位于壳体的上方且下端与壳体1相匹配,调节体19围成的空间为调节区,调节体19的上缘设置有与箅子2相匹配的凸台,箅子2放置于调节体19上。壳体1的下端设置有底板10,壳体1沿圆周方向分为三段相等的扇形区I3、扇形区II4和扇形区III5,扇形区III5的上方设置有同形状的顶板9,底板10在扇形区III5的下方为同形状的扇形孔,扇形区I3、扇形区II4和扇形区III5的圆心连接处为圆柱体且与顶板9和底板10相密封连接,扇形区I3和扇形区III5相连接处设置有端隔板6,端隔板6与顶板9和底板10相密封连接,扇形区I3和扇形区II4相连接处设置有上隔板7,上隔板7下端与底板10之间的开口高度为顶板9和底板10之间距离的三分之一,扇形区II4和扇形区III5相连接处设置有下隔板8,下隔板8上端与顶板9之间的开口高度为顶板9和底板10之间距离的三分之一。扇形活动板11形状与扇形区II4相匹配,扇形区II4的中心柱体上端设置有凹形卡口12,扇形活动板11在与中心柱体连接处的边上设置有与凹形卡口12相匹配的凸形卡口14,扇形活动板11的外侧圆弧端与壳体1上端相搭接,扇形活动板11在靠近中心柱体处的上方设置有一凸块16,凸块16不高于顶板9上平面与箅子2下平面之间的距离,凸块16是用于拆开扇形活动板11的拨动块,上隔板7、顶板9与扇形活动板11的两侧边连接处设置有凹凸结合槽13,扇形活动板11通过凹凸结合槽13与壳体1所在的整体结构相连接,扇形活动板11与顶板9、上隔板7、壳体1连接处涂有密封脂,以便合上后能起密封作用,防止下水道中的气体逸出。室内地面废水汇集在地漏周围,流经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漏,包括壳体(1)、箅子(2),所述壳体(1)外形为圆柱形,所述箅子(2)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上方,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顶板(9)、底板(10)、端隔板(6)、上隔板(7)和下隔板(8),所述底板(10)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下方,所述顶板(9)设置于所述底板(10)的上方,所述端隔板(6)、所述上隔板(7)和所述下隔板(8)分别设置于所述顶板(9)和所述底板(10)之间且内端相交,所述端隔板(6)、所述上隔板(7)和所述下隔板(8)将所述壳体(1)分成三个扇形区,所述端隔板(6)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顶板(9)和所述底板(10)相密封连接,所述上隔板(7)上端与所述顶板(9)相密封连接、下端与所述底板(10)之间有开口,所述下隔板(8)下端与所述底板(10)相密封连接、上端与所述顶板(9)之间有开口,所述端隔板(6)和所述上隔板(7)之间的扇形区Ⅰ(3)的上方有进水口,所述端隔板(6)和所述下隔板(8)之间的扇形区Ⅲ(5)的下方有出水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雪晴
申请(专利权)人:李雪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