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换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39950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5: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取暖换气装置,包括:本体,主风路,循环风路,换气风路,加热单元,风路切换部,其中:加热单元包括:处于室内出风口上游侧的加热单元进风面,风路切换部包括:能够遮挡加热单元进风面或室外出风口的导风板,以及使导风板在加热单元进风面与室外出风口之间转动的转轴部,其中,转轴部在轴方向上与加热单元进风面平行,并且外周上至少有一部分位于加热单元进风面的下方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由于转轴部至少有一部分不会占据换气风路的高度,因此,能够使换气风路到室外出风口之间的高度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即使室外出风口相对于本体向下移动设置,也能够确保通过换气风路的风量。从而在满足薄型化要求的同时,确保了风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暖换气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器
,尤其涉及一种取暖换气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取暖换气扇,包括循环换气风扇,加热器,循环换气吸入口,向室内吹出的第一吹出口与第二吹出口,向室外吹出的换气吹出口。以轴为支点的旋转动作而对第一吹出口及第二吹出口和换气吹出口进行开闭的风路切换风挡,风路切换风挡的轴设在第一吹出口与第二吹出口的分支部的上游侧,并且与分支部有一定距离设置。加热器设于第一吹出口的上游侧。风路切换风挡通过旋转开闭第一吹出口、第二吹出口与换气吹出口,以切换风路,实现不同的功能。在现有技术中,为了确保换气效率,必须确保取暖换气扇的换气吹出口的大小以及风路的顺畅,在高度方向上,通常将换气吹出口突出于循环换气风扇设置,以扩大换气吹出口的尺寸。但是,为了应对市场上对于安装在天花板上的取暖换气扇的机体的高度限制,一般会将本体上的出风口相对于整机向下移动设置,由于风路切换风挡的轴设在第一吹出口与第二吹出口的分支部的上游侧,且位于加热器的上游侧,占据了换气吹出口的风路的一部分,使换气吹出口无法得到最大的利用,无法在满足薄型化要求的同时,满足换气效率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课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满足薄型化要求,同时能够确保换气风量的取暖换气装置。(二)技术方案本技术取暖换气装置包括:本体,设有供室内的空气进入的开口构成的进风口,供进入本体的空气向室内吹出的室内出风口,以及供进入本体的空气向室外吹出的室外出风口,主风路,设于本体内,与进风口连接,循环风路,设于本体内,连通主风路的下游端与室内出风口,换气风路,设于本体内,连通主风路的下游端与室外出风口,加热单元,设于循环风路的下游端,用于加热进入循环风路的空气,风路切换部,设于本体内,用于切换循环风路与换气风路,其中:加热单元包括:处于室内出风口上游侧的加热单元进风面,风路切换部包括:能够遮挡加热单元进风面或室外出风口的导风板,以及使导风板在加热单元进风面与室外出风口之间转动的转轴部,其中,转轴部在轴方向上与加热单元进风面平行,并且外周上至少有一部分位于加热单元进风面的下方一侧。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转轴部设于加热单元进风面与室外出风口的交界侧,导风板上至少设有一个弧面。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弧面设于导风板上靠近转轴部的一端。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本体还包括:送风单元,送风单元将空气由进风口吸入,并吹向室内出风口与室外出风口,送风单元包括:蜗牛壳,设有蜗牛壳进风口与蜗牛壳出风口,构成主风路的风路壁的一部分;扇叶,设于蜗牛壳内,用于将空气由蜗牛壳进风口吸入,并向蜗牛壳出风口吹出,马达,使扇叶旋转,扇叶轴,连接马达与扇叶,其中,主风路连通进风口与蜗牛壳出风口。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导风板遮挡加热单元进风面时,导风板上与换气风路相邻的面落在蜗牛壳出风口的下端向室外出风口一侧的延长线上。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扇叶轴的轴方向上,室外出风口位于室内出风口的上方,蜗牛壳还包括:第一卷板,设有蜗牛壳进风口,第二卷板,与第一卷板相对设置,蜗牛壳侧壁,连接第一卷板与第二卷板,在扇叶的径方向上,蜗牛壳侧壁上与扇叶轴的轴心连线最短的位置设有舌部,舌部与加热单元进风面之间设有一定距离。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取暖换气装置切换至循环风路时,风路切换部的导风板遮挡室外出风口,导风板构成循环风路的风路壁的一部分,当取暖换气装置切换至换气风路时,风路切换部的导风板遮挡加热单元进风面,导风板构成换气风路的风路壁的一部分,当风路切换部的导风板位于室外出风口与加热单元进风面之间时,导风板与室外出风口及加热单元进风面之间均保持有一定距离,循环风路与换气风路同时打开。(三)有益效果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取暖换气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或其中的一部分:(1)由于转轴部至少有一部分不会占据换气风路的高度,因此,能够使换气风路到室外出风口之间的高度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即使室外出风口相对于本体向下移动设置,也能够确保通过换气风路的风量。从而在满足薄型化要求的同时,确保了风量;(2)当取暖换气装置处于换气模式时,导风板的第二面落在蜗牛壳出风口的下端向室外出风口一侧的延长线上,从蜗牛壳出风口被高速吹出的空气在导风板的引导下,能够顺畅地被吹向室外出风口,减少与导风板干涉而产生的噪音与乱流;(3)蜗牛壳出风口的下端向室外出风口一侧的延长线,即蜗牛壳出风口下端与室外出风口下端的连线,亦即,蜗牛壳舌部的下端与室外出风口下端的连线。由于舌部与加热单元进风面之间有一定距离LA,当室外出风口的下端相对于蜗牛壳第一卷板的垂直距离LB不变的情况下,位于第一卷板上的舌部的下端与室外出风口的下端的连线与距离LA、距离LB形成直角三角形。距离LB不变的情况下,距离LA越长,舌部下端与室外出风口下端的连线与距离LA的夹角越小,设于连线上的导风板的倾斜度越小,即坡度越平缓。从蜗牛壳出风口中吹出的、高速流动的空气不会由于撞击到坡度大的导风板而形成乱流与噪音。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取暖换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取暖换气装置中送风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送风单元中蜗牛壳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取暖换气装置中风路切换部和加热单元的配合示意图。图5为图4中风路切换部和加热单元配合部分的放大图。图6为图1所示取暖换气装置中风路切换部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取暖换气装置中加热单元与风路切换部的导风板、转轴匹配关系的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取暖换气装置处于循环模式下的风路示意图。图9为图1所示取暖换气装置处于换气模式下的风路示意图。图10为图1所示取暖换气装置处于干燥模式的风路示意图。图11为图1所示取暖换风装置中送风单元的舌部和加热单元进风面位置关系的示意图。【附图中本技术实施例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本体;111-进风口;112-室内出风口;113-室外出风口;200-送风单元;210-蜗牛壳;211-蜗牛壳进风口;212-第一卷板;213-第二卷板;214-蜗牛壳侧壁;215-舌部;216-蜗牛壳出风口;217-蜗牛壳出风口的下端一侧;218-舌部的对面侧220-扇叶;230-马达;240-扇叶轴;300-加热单元;310-加热单元进风面;320-加热单元出风口;400-主风路;500-循环风路;600-换气风路;700-风路切换部;710-导风板;711-第一面;712-第二面;713-弧面;720-转轴部;720wz-转轴部的外周;310xc-加热单元进风面下方一侧;LA-舌部与加热单元进风面之间的距离;LB-室外出风口的下端相对于蜗牛壳第一卷板的垂直距离。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满足薄型化要求,同时能够确保换气风量的取暖换气装置。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某些实施例于后方将参照所附附图做更全面性地描述,其中一些但并非全部的实施例将被示出。实际上,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可以许多不同形式实现,而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此数所阐述的实施例;相对地,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技术满足适用的法律要求。在本技术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取暖换气装置,包括:本体,设有供室内的空气进入的开口构成的进风口,供进入所述本体的空气向室内吹出的室内出风口,以及供进入所述本体的空气向室外吹出的室外出风口,主风路,设于所述本体内,与所述进风口连接,循环风路,设于所述本体内,连通所述主风路的下游端与所述室内出风口,换气风路,设于所述本体内,连通所述主风路的下游端与所述室外出风口,加热单元,设于所述循环风路的下游端,用于加热进入所述循环风路的空气,风路切换部,设于所述本体内,用于切换所述循环风路与所述换气风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包括:处于所述室内出风口上游侧的加热单元进风面,所述风路切换部包括:能够遮挡所述加热单元进风面或所述室外出风口的导风板,以及使所述导风板在所述加热单元进风面与所述室外出风口之间转动的转轴部,其中,所述转轴部在轴方向上与所述加热单元进风面平行,并且外周上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所述加热单元进风面的下方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暖换气装置,包括:本体,设有供室内的空气进入的开口构成的进风口,供进入所述本体的空气向室内吹出的室内出风口,以及供进入所述本体的空气向室外吹出的室外出风口,主风路,设于所述本体内,与所述进风口连接,循环风路,设于所述本体内,连通所述主风路的下游端与所述室内出风口,换气风路,设于所述本体内,连通所述主风路的下游端与所述室外出风口,加热单元,设于所述循环风路的下游端,用于加热进入所述循环风路的空气,风路切换部,设于所述本体内,用于切换所述循环风路与所述换气风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单元包括:处于所述室内出风口上游侧的加热单元进风面,所述风路切换部包括:能够遮挡所述加热单元进风面或所述室外出风口的导风板,以及使所述导风板在所述加热单元进风面与所述室外出风口之间转动的转轴部,其中,所述转轴部在轴方向上与所述加热单元进风面平行,并且外周上至少有一部分位于所述加热单元进风面的下方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部设于所述加热单元进风面与所述室外出风口的交界侧,所述导风板上至少设有一个弧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设于所述导风板上靠近所述转轴部的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还包括:送风单元,所述送风单元将空气由所述进风口吸入,并吹向所述室内出风口与所述室外出风口,所述送风单元包括:蜗牛壳,设有蜗牛壳进风口与蜗牛壳出风口,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华章张志斌刘荣张小飞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