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拐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9602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10 04: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拐角,包括呈L型设置的本体,本体上包括本体上内凹的A面板、本体上外凸的B面板、用于与内墙模板连接的C面板和与C面板正对设置的D面板,C面板上设置有用于与内墙模板相配合固定的多个第一通孔,A面板上开设有将容置腔与外界连通的开口,开口靠近C面板设置,C面板面积小于D面板,本体上与龙骨接触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的周向均与A面板、B面板、C面板和D面板连接。支撑板的设置使得A面板、B面板、C面板与D面板间的位置被固定,减少了因挤压等原因使A面板与D面板或B面板与D面板或B面板与C面板间不再垂直的现象发生,减少了该内拐角被损坏的几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拐角
本技术涉及建筑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拐角。
技术介绍
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用的建筑模板结构,主要由面板、支撑结构和连接件三部分组成。面板是直接接触新浇混凝土的承力板;支撑结构则是支承面板、混凝土和施工荷载的临时结构,保证建筑模板结构牢固地组合,做到不变形、不破坏;连接件是将面板与支撑结构连接成整体的配件。建筑模板组件,包括内墙模板和楼面模板,在两面内墙模板及一面楼面模板相交的内转角处设有内拐角,在内墙模板上连接有用于与内墙模板和内拐角以及楼面模板连接的龙骨。现有的内拐角如图1所示,包括L型的本体1,本体1包括与楼面模板接触的A面板11,与A面板11平行设置的B面板12,与内墙模板连接的C面板13和与C面板13平行设置的D面板14,B面板12竖直设置,B面板12的上边沿与D面板14连接,B面板12的下边沿与C面板13连接,C面板13与D面板14均水平设置,D面板14远离B面板12的一端与A面板11连接,A面板11与B面板12平行设置,其中C面板13上设置有与连接件配合将该内拐角固定在内墙模板上的第一通孔131,虽然该内拐角能够完成对楼面模板的定位,但是该内拐角在运输过程中因重物挤压等原因可能会产生形变,造成该内拐角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拐角,具有提高内拐角的稳定性,减少内拐角产生形变几率的优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内拐角,包括呈L型设置的本体,本体上包括本体上内凹的A面板、本体上外凸的B面板、用于与内墙模板连接的C面板和与C面板正对设置的D面板,所述B面板竖直设置,B面板的上边沿与D面板连接,B面板的下边沿与C面板连接,所述C面板与D面板均水平设置,所述D面板远离B面板的一端与A面板连接,所述A面板与B面板平行设置,所述C面板上设置有用于与内墙模板相配合固定的多个第一通孔,所述A面板上开设有将容置腔与外界连通的开口,所述开口靠近C面板设置,所述C面板面积小于D面板,所述本体上与龙骨接触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周向均与A面板、B面板、C面板和D面板连接。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的设置使得A面板、B面板、C面板与D面板间的位置被固定,减少了因挤压等原因使A面板与D面板或B面板与D面板或B面板与C面板间不再垂直的现象发生,减少了该内拐角被损坏的几率。进一步,所述支撑板与本体的横截面形状大小一致。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板与本体的横截面形状大小一致,减少了操作人员将手伸进容置腔内固定时支撑板对操作人员的影响,同时使得制作支撑板的材料减少,减少了支撑板的制造成本。进一步,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供连接件穿过用以连接龙骨的第三通孔。实施上述技术方案,龙骨可与该内拐角连接,使得该内拐角与内墙模板以及龙骨之间的连接关系更加稳定。进一步,所述A面板上设置有多个供连接件穿过以连接楼面模板的第二通孔。实施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该内拐角与楼面模板间的定位关系更加稳定。进一步,所述A面板远离D面板的边沿设置有定位条,且定位条背离B面板设置。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条的设置对楼面模板的安装起到定位的作用,同时也对楼面模板起到支撑的作用。进一步,所述定位条远离A面板的侧壁均设置有第一倒圆角。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倒圆角的设置减少了操作人员在使用该内拐角时被定位条划伤的现象,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性。进一步,所述开口的侧壁上均设有第二倒圆角。实施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倒圆角的设置减少操作人员在使用该内拐角时被开口边沿划伤的现象。进一步,所述A面板的内凹处且靠近开口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远离A面板的一端与C面板转角处连接且靠近开口设置。实施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的设置使得该内拐角的结构更加稳固,减少了该内拐角因挤压等因素被损坏的几率。进一步,所述D面板与B面板间设置有加强筋,且加强筋位于容置腔内。实施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筋的设置增加了D面板与B面板间的稳定性,减少了因楼面模板的重量使D面板与B面板的连接处断裂的情况。综上所述,本技术对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一、支撑板与支撑杆的设置增加了该内拐角的稳定性;二、第一倒圆角与第二倒圆角的设置减少了操作人员在使用该内拐角时被划伤的现象,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安全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加强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本体;11、A面板;111、第二通孔;112、定位条;12、B面板;13、C面板;131、第一通孔;14、D面板;15、开口;16、支撑板;161、第三通孔;2、支撑杆;3、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实施例:如图2、3所示,一种内拐角,包括呈L型设置的本体1,本体1上包括本体1上内凹的A面板11、本体1上外凸的B面板12、用于与内墙模板连接的C面板13和与C面板13正对设置的D面板14,B面板12竖直设置,B面板12的上边沿与D面板14连接,B面板12的下边沿与C面板13连接,C面板13与D面板14均水平设置,D面板14远离B面板12的一端与A面板11连接,A面板11与B面板12平行设置,C面板13上设置有用于与内墙模板相配合固定的多个第一通孔131,A面板11上开设有将容置腔与外界连通的开口15,开口15靠近C面板13设置,开口15的侧壁上均设有第二倒圆角,A面板11上设置有多个供连接件穿过以连接楼面模板的第二通孔111。本实施例中连接件设置为销钉与销片,A面板11远离D面板14的边沿设置有定位条112,且定位条112背离B面板12设置。定位条112远离A面板11的侧壁均设置有第一倒圆角。C面板13面积小于D面板14,本体1上与龙骨接触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本体1的横截面形状大小一致支撑板16,支撑板16的周向均与A面板11、B面板12、C面板13和D面板14连接。支撑板16上设置有供连接件穿过用以连接龙骨的第三通孔161。安装该内拐角时,将连接件穿过第一通孔131,使该内拐角的C面板13被固定在内墙模板上,再将龙骨固定在内墙模板上,同时使龙骨的端面与支撑板16贴合。使用连接件穿过第三通孔161,将龙骨与该内拐角相固定。将楼面模板的拐角处与A面板11贴合,同时使楼面模板放置在定位条112上,将连接件穿过第二通孔111,将楼面模板与该内拐角的位置固定。如图2、3所示,A面板11的内凹处且靠近开口15设置有支撑杆2,支撑杆2远离A面板11的一端与C面板13转角处连接且靠近开口15设置。支撑杆2的设置使得该内拐角的结构更加稳固,减少了该内拐角因挤压等因素被损坏的几率。如图3所示,D面板14与B面板12间设置有加强筋3,且加强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拐角,包括呈L型设置的本体(1),本体(1)上包括本体(1)上内凹的A面板(11)、本体(1)上外凸的B面板(12)、用于与内墙模板连接的C面板(13)和与C面板(13)正对设置的D面板(14),所述B面板(12)竖直设置,B面板(12)的上边沿与D面板(14)连接,B面板(12)的下边沿与C面板(13)连接,所述C面板(13)与D面板(14)均水平设置,所述D面板(14)远离B面板(12)的一端与A面板(11)连接,所述A面板(11)与B面板(12)平行设置,所述C面板(13)上设置有用于与内墙模板相配合固定的多个第一通孔(131),所述A面板(11)上开设有将容置腔与外界连通的开口(15),所述开口(15)靠近C面板(13)设置,所述C面板(13)面积小于D面板(14),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上与龙骨接触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板(16),所述支撑板(16)的周向均与A面板(11)、B面板(12)、C面板(13)和D面板(1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拐角,包括呈L型设置的本体(1),本体(1)上包括本体(1)上内凹的A面板(11)、本体(1)上外凸的B面板(12)、用于与内墙模板连接的C面板(13)和与C面板(13)正对设置的D面板(14),所述B面板(12)竖直设置,B面板(12)的上边沿与D面板(14)连接,B面板(12)的下边沿与C面板(13)连接,所述C面板(13)与D面板(14)均水平设置,所述D面板(14)远离B面板(12)的一端与A面板(11)连接,所述A面板(11)与B面板(12)平行设置,所述C面板(13)上设置有用于与内墙模板相配合固定的多个第一通孔(131),所述A面板(11)上开设有将容置腔与外界连通的开口(15),所述开口(15)靠近C面板(13)设置,所述C面板(13)面积小于D面板(14),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上与龙骨接触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板(16),所述支撑板(16)的周向均与A面板(11)、B面板(12)、C面板(13)和D面板(14)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拐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6)与本体(1)的横截面形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立君陈花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利信新型建筑模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