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合基碳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7171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8 0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合基碳带,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基材层、粘连层、防挥发层、碳粉层、油墨层、离形剂层、防静电层和增滑层,所述增滑层、防静电层、基材层、防挥发层、碳粉层、油墨层、离形剂层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且每层之间通过粘连层粘合,所述防静电层包括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上表面粘合有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上表面一体成型有连接点,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上表面粘合有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的上表面粘合有第二导电层,所述连接点的上端贯穿第二绝缘层,且与第二电层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设置防挥发层,放止油墨挥发,还设置有防静电层,使在使用碳带时静电不会传导到打印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合基碳带
本技术涉及打印耗材
,具体为一种混合基碳带。
技术介绍
碳带是目前普遍应用的一种打印耗材。从最早的机械撞击式的英文打印机到后来的电脑针式打印机,使用的都是碳带。碳带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针式打印机机头内的点阵撞针或是英文打字机中的字母撞件,去撞击打印碳带,在打印纸上产生打印效果。现有碳带在使用时容易产生静电,导致打印机的打印头损坏,增高了生产成本。另外,由于油墨具有挥发性,长时间放置的碳带油墨会挥发,造成打印效果不好,为此,我们推出一种混合基碳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基碳带,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合基碳带,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基材层、粘连层、防挥发层、碳粉层、油墨层、离形剂层、防静电层和增滑层,所述增滑层、防静电层、基材层、防挥发层、碳粉层、油墨层、离形剂层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且每层之间通过粘连层粘合;所述防静电层包括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上表面粘合有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上表面一体成型有连接点,所述第一导电层的上表面粘合有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的上表面粘合有第二导电层,所述连接点的上端贯穿第二绝缘层,且与第二电层接触。优选的,所述本体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后引带,所述后引带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警示标。优选的,所述本体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前引带,所述前引带的上表面开设有连接孔。优选的,所述增滑层的上表面前端和后端均一体成型后凸条。优选的,所述离形剂层的下表面前端和后端均开设有凹槽。优选的,所述基材层的为混合基,且混合基的混合比例可根据使用进行调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设置防挥发层,使得碳带在非打印状态下,放止油墨挥发,从而以避免了对人体造成损坏,通过凹槽和凸起均为左右对称设置,使得碳带本体在卷起时,凸起与凹槽卡接,防止碳带本体使用时产生偏移,造成打印纸上产生打印效果差。还设置有防静电层,使在使用碳带时静电不会传导到打印头,放止打印头造成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碳带本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防静电层结构示意图。图中:1、本体,101、基材层,102、粘连层,103、防挥发层,104、碳粉层,105、油墨层,106、离形剂层,107、防静电层,107-A、第一绝缘层,107-B、第一导电层,107-C、连接点,107-D、第二绝缘层,107-E、第二导电层,108、增滑层,109、凸条,110、凹槽,2、后引带,3、警示标,4、前引带,5、连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混合基碳带,包括本体1,本体1包括基材层101、粘连层102、防挥发层103、碳粉层104、油墨层105、离形剂层106、防静电层107和增滑层108,增滑层108、防静电层107、基材层101、防挥发层103、碳粉层104、油墨层105、离形剂层106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且每层之间通过粘连层102粘合,油墨层105为蜡质和树脂混合基体承载着油墨,油墨层107与碳粉层104粘合在一起实现了通过升高温度可以使油墨裹挟着碳粉进行对目标的打印,离型剂层106可以防止成型的复合材料制品在模具上粘着,本离型剂层106选择有机硅层作为内部离型剂,增滑层108为设置在防静电层107上的油层,起到了对打印头和碳带之间的润滑作用,防止打印头磨损过快,所粘合层102为蜡质层,对每层进行粘连;防静电层107包括第一绝缘层107-A,第一绝缘层107-A的上表面粘合有第一导电层107-B,第一导电层107-B的上表面一体成型有连接点107-C,第一导电层107-B的上表面粘合有第二绝缘层107-D,第二绝缘层107-D的上表面粘合有第二导电层107-E,连接点107-C的上端贯穿第二绝缘层107-D,且与第二电层107-E接触,第一导电层107-B与第二导电层107-D通过连接点107-C连接,实现了产生的静电通过两个导电层导出,由于第一绝缘层107-A和第二绝缘层107-D的存在,静电不会向上或向下传导到打印头,从而保护的打印头,本技术提到的绝缘层均为PVC材料层,导电层均为碳层。具体而言,本体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后引带2,所述后引带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警示标3,后引带2可以起到一个警示作用,警示标3可以更加准确的传达碳带用完。具体而言,本体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前引带4,前引带4的上表面开设有连接孔5,前引带4和连接孔5可以方便把碳带上到打印机的卷轴上。具体而言,增滑层108的上表面前端和后端均一体成型后凸条109。具体而言,离形剂层106的下表面前端和后端均开设有凹槽110。当碳带收卷时,凸条109卡在凹槽110内,防止使用碳带时,本体1发生偏移。具体而言,基材层101的为混合基,且混合基的混合比例可根据使用进行调节,基材层101是蜡和树脂的混合物基材,对蜡和树脂的含量进行调节可以实现。工作原理:当本体1卷起时,凸条109和凹槽110相卡接,防止了本体1在使用时产生偏移而导致的打印位置不正确,增滑层108增加了打印头与本体1之间的润滑度,不会使打印头与本体1产生摩擦而磨损打印头,防静电层107实现了产生的静电不会传导到与打印头接触的位置,避免静电对打印头的损坏,在不使用时,防挥发层103可以放止油墨过度挥发,延长了产品的保质期。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合基碳带,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包括基材层(101)、粘连层(102)、防挥发层(103)、碳粉层(104)、油墨层(105)、离形剂层(106)、防静电层(107)和增滑层(108),所述增滑层(108)、防静电层(107)、基材层(101)、防挥发层(103)、碳粉层(104)、油墨层(105)、离形剂层(106)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且每层之间通过粘连层(102)粘合;所述防静电层(107)包括第一绝缘层(107‑A),所述第一绝缘层(107‑A)的上表面粘合有第一导电层(107‑B),所述第一导电层(107‑B)的上表面一体成型有连接点(107‑C),所述第一导电层(107‑B)的上表面粘合有第二绝缘层(107‑D),所述第二绝缘层(107‑D)的上表面粘合有第二导电层(107‑E),所述连接点(107‑C)的上端贯穿第二绝缘层(107‑D),且与第二电层(107‑E)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合基碳带,包括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1)包括基材层(101)、粘连层(102)、防挥发层(103)、碳粉层(104)、油墨层(105)、离形剂层(106)、防静电层(107)和增滑层(108),所述增滑层(108)、防静电层(107)、基材层(101)、防挥发层(103)、碳粉层(104)、油墨层(105)、离形剂层(106)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且每层之间通过粘连层(102)粘合;所述防静电层(107)包括第一绝缘层(107-A),所述第一绝缘层(107-A)的上表面粘合有第一导电层(107-B),所述第一导电层(107-B)的上表面一体成型有连接点(107-C),所述第一导电层(107-B)的上表面粘合有第二绝缘层(107-D),所述第二绝缘层(107-D)的上表面粘合有第二导电层(107-E),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中林薛兵彬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爱宝文仪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