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6688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8 0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包括绝缘壳体(1),绝缘壳体(1)内含有内空腔和绝缘隔板(115),沿绝缘壳体(1)的厚度方向,该内空腔被绝缘隔板(115)分隔形成层叠设置的两个腔室,该两个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121)和第二腔室(131),第一腔室(121)内设有L极组件(111),第二腔室(131)内设有N极组件(112),绝缘壳体(1)的厚度小于等于27mm且大于等于18mm,第一腔室(121)的厚度大于9mm且小于13mm,第二腔室(131)的厚度大于9mm且小于14mm。该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具有小体积、低成本、额定电流大、装配和安装方便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
本技术涉及低压电器领域,具体的是一种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
技术介绍
漏电断路器是一种在电路中当漏电电流超过预定值时能自动断开的保护开关,主要用于当发生触电或漏电时起到保护作用,从而保障人身安全,防止发生触电事故。漏电断路器同时具有断路器功能兼有过载、短路保护功能,能进一步保证用电安全。目前市面上常规的1P+N漏电断路器总厚度为36mm以及18mm两种,总厚度为36mm的分断能力一般为6000A,额定电流6A~40A或6A~63A,总厚度为18mm的分断能力一般为4500A,额定电流6A~20A或6A~32A,厚度为18mm的漏电断路器其两极间的接线端子为了保证安全电气间隙都采用上下错位设计在配电箱内安装极不方便,无法使用母排安装,且体积太小内部零件布局紧凑产品装配难度极大,特别是大电流规格的可靠性不高,厚度为36mm的漏电断路器,体积相对较大,材料成本相对也高,在配电箱内占据的体积也较大,这就使得市面上18mm的漏电断路器额定电流只能到32A装配性不好,分断能力较差,可靠性低,装配复杂;36mm的漏电断路器体积较大,材料本高,在实际应该中占用配电箱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36mm的漏电断路器体积较大而18mm的漏电断路器额定电流小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该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具有小体积、低成本、额定电流大、装配和安装方便等优点。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包括绝缘壳体,绝缘壳体内含有内空腔和绝缘隔板,沿绝缘壳体的厚度方向,该内空腔被绝缘隔板分隔形成层叠设置的两个腔室,该两个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内设有L极组件,第二腔室内设有N极组件,绝缘壳体的厚度小于等于27mm且大于等于18mm,第一腔室的厚度大于9mm且小于13mm,第二腔室的厚度大于9mm且小于14mm。L极组件含有操作机构、L极第一接线端子、L极第二接线端子、磁脱扣系统、热脱扣系统、L极触头系统和灭弧系统;N极组件含有N极触头系统、N极第一接线端子、N极第二接线端子、漏电控制系统和漏电脱扣指示系统,操作机构能够控制N极触头系统的开关。操作机构含有手柄和连杆式锁扣,L极触头系统含有L极动触头、L极动触头固定轴和联动轴,连杆式锁扣的两端分别与手柄和L极动触头连接,L极动触头能够以L极动触头固定轴为轴转动,N极触头系统含有N极动触头、N极静触头、N极触头弹簧、联动滑块和N极动触头固定轴,N极动触头能够以N极动触头固定轴为轴转动,L极动触头固定轴与N极动触头固定轴平行,联动滑块的一端与N极动触头抵接,N极触头弹簧的一端与N极动触头连接固定,N极动触头固定轴位于联动滑块的一端与N极触头弹簧的一端之间,联动轴的两端分别与L极动触头和联动滑块连接,当L极动触头转动时,联动轴通过联动滑块驱动N极动触头转动,L极动触头与N极动触头的转动方向相反。漏电控制系统含有漏电测试系统、漏电脱扣系统、漏电检测系统和电子线路板,漏电测试系统、漏电脱扣系统和漏电检测系统均固定于电子线路板,电子线路板与绝缘壳体的厚度方向垂直。漏电控制系统还含有L极电源引线和N极电源引线,L极电源引线和N极电源引线均为硬导体,L极电源引线为扭簧结构,L极电源引线含有弹簧螺旋管段,L极电源引线的一端为固定端,固定端与电子线路板导电连接,L极电源引线的另一端为弹性端,弹性端与L极动触头导电连接,弹簧螺旋管段套设于N极动触头固定轴外,N极电源引线的一端与N极静触头导电连接,N极电源引线的另一端与电子线路板导电连接。漏电检测系统含有零序互感器,零序互感器含有电子线路板导电连接的四个针脚,磁脱扣系统含有磁脱扣线圈,磁脱扣线圈的一端设有延长部分,延长部分插入零序互感器后折弯并与L极接线板导电连接,L极接线板与L极第一接线端子(21)导电连接。L极第一接线端子、L极第二接线端子、N极第一接线端子和N极第二接线端子能够位于同一水平高度。磁脱扣系统含有铁芯系统,铁芯系统含有套管、动铁芯、静铁芯、顶杆、反力弹簧,套管为金属管,套管的一端设有用于限制动铁芯位置的内翻边,套管的另一端与静铁芯的固定,顶杆为钉状结构,反力弹簧套设于静铁芯和顶杆之间,动铁芯能够沿套管的中心线方向移动,反力弹簧能够给动铁芯提供回复力。N极触头系统位于第二腔室内一侧的边缘位置,N极触头系统到N极第一接线端子的距离小于N极触头系统到N极第二接线端子的距离。绝缘壳体含有依次连接的上盖、中座和下盖,上盖的外表面和下盖的外表面平行,L极第一接线端子的中心到上盖的外表面的距离等于N极第一接线端子的中心到下盖的外表面的距离,L极第一接线端子的中心到N极第一接线端子的中心的距离为L极第一接线端子的中心到上盖的外表面的距离的两倍,L极第二接线端子的中心到上盖的外表面的距离等于N极第二接线端子的中心到下盖的外表面的距离,L极第二接线端子的中心到N极第二接线端子的中心的距离为L极第二接线端子的中心到上盖的外表面的距离的两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具有小体积、低成本、额定电流大、装配和安装方便等优点。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是本技术所述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的左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的后视图。图4是操作机构和N极触头系统的主视图。图5是操作机构和N极触头系统的左视图。图6是操作机构和N极触头系统的立体图。图7是漏电控制系统的示意图。图8是零序互感器的示意图漏电控制器的电源线的示意图。图9是漏电控制系统中电源引线的示意图。图10是L极组件的示意图。图11是磁脱扣线圈的示意图。图12是铁芯系统的剖视图。图13是电子线路板的示意图。图14是N极触头系统的安装状态示意图。图15是多个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安装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1、绝缘壳体;2、接线端子;3、磁脱扣系统;4、热脱扣系统;5、灭弧系统;6、漏电控制系统;7、L极触头系统;8、N极触头系统;9、操作机构;10、梳状母排;11、中座;12、上盖;13、下盖;111、L极组件;112、N极组件;113、N极动触头固定轴;114、挂轴;115、绝缘隔板;121、第一腔室;131、第二腔室;21、L极第一接线端子;22、L极第二接线端子;23、N极第一接线端子;24、N极第二接线端子;211、L极接线板;31、磁脱扣线圈;32、铁芯系统;311、延长部分;321、套管;322、动铁芯;323、静铁芯;324、顶杆;325、反力弹簧;51、灭弧室;511、灭弧栅片;61、漏电检测系统;62、漏电测试系统;63、漏电脱扣系统;64、漏电脱扣指示系统;65、L极电源引线;66、N极电源引线;67、电子线路板;611、零序互感器;612、接线针脚;613、接线针脚;621、测试扭簧;622、试验按钮;623、铜管铆钉;631、电压线圈绕组;632、线圈骨架;633、铁芯系统;634、接线针脚;641、孔;642、槽;6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包括绝缘壳体(1),绝缘壳体(1)内含有内空腔和绝缘隔板(115),沿绝缘壳体(1)的厚度方向,该内空腔被绝缘隔板(115)分隔形成层叠设置的两个腔室,该两个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121)和第二腔室(131),第一腔室(121)内设有L极组件(111),第二腔室(131)内设有N极组件(112),绝缘壳体(1)的厚度小于等于27mm且大于等于18mm,第一腔室(121)的厚度大于9mm且小于13mm,第二腔室(131)的厚度大于9mm且小于14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包括绝缘壳体(1),绝缘壳体(1)内含有内空腔和绝缘隔板(115),沿绝缘壳体(1)的厚度方向,该内空腔被绝缘隔板(115)分隔形成层叠设置的两个腔室,该两个腔室分别为第一腔室(121)和第二腔室(131),第一腔室(121)内设有L极组件(111),第二腔室(131)内设有N极组件(112),绝缘壳体(1)的厚度小于等于27mm且大于等于18mm,第一腔室(121)的厚度大于9mm且小于13mm,第二腔室(131)的厚度大于9mm且小于14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L极组件(111)含有操作机构(9)、L极第一接线端子(21)、L极第二接线端子(22)、磁脱扣系统(3)、热脱扣系统(4)、L极触头系统(7)和灭弧系统(5);N极组件(112)含有N极触头系统(8)、N极第一接线端子(23)、N极第二接线端子(24)、漏电控制系统(6)和漏电脱扣指示系统(64),操作机构(9)能够控制N极触头系统(8)的开关。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操作机构(9)含有手柄(91)和连杆式锁扣(92),L极触头系统(7)含有L极动触头(71)、L极动触头固定轴(72)和联动轴(711),连杆式锁扣(92)的两端分别与手柄(91)和L极动触头(71)连接,L极动触头(71)能够以L极动触头固定轴(72)为轴转动,N极触头系统(8)含有N极动触头(81)、N极静触头(82)、N极触头弹簧(83)、联动滑块(84)和N极动触头固定轴(113),N极动触头(81)能够以N极动触头固定轴(113)为轴转动,L极动触头固定轴(72)与N极动触头固定轴(113)平行,联动滑块(84)的一端与N极动触头(81)抵接,N极触头弹簧(83)的一端与N极动触头(81)连接固定,N极动触头固定轴(113)位于联动滑块(84)的一端与N极触头弹簧(83)的一端之间,联动轴(711)的两端分别与L极动触头(71)和联动滑块(84)连接,当L极动触头(71)转动时,联动轴(711)通过联动滑块(84)驱动N极动触头(81)转动,L极动触头(71)与N极动触头(81)的转动方向相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漏电控制系统(6)含有漏电测试系统(62)、漏电脱扣系统(63)、漏电检测系统(61)和电子线路板(67),漏电测试系统(62)、漏电脱扣系统(63)和漏电检测系统(61)均固定于电子线路板(67),电子线路板(67)与绝缘壳体(1)的厚度方向垂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漏电控制系统(6)还含有L极电源引线(65)和N极电源引线(66),L极电源引线(65)和N极电源引线(66)均为硬导体,L极电源引线(65)为扭簧结构,L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伟邓艺军梁光越周彬南张如
申请(专利权)人:首瑞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