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6554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8 00: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包括插入胸腔的前管体、与前管体连接的后管体和设置在后管体上的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括套设在后管体上并与后管体外壁滑动配合的本体、设置在本体靠前管体一侧的气囊和设置在本体上靠近气囊的吸附构件,本体内壁上设有连通气囊的气管,吸附构件包括套设在本体上呈弧形的硅基盘和竖直排列在硅基盘内弧面上的碳纳米管阵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皱壁型前管体,可避免对病人肺脏产生顶伤,固定组件包括插入胸腔内侧的气囊和吸附在皮肤表面的吸附构件,从而在穿刺部位的内外两侧形成双向固定,有效防止了后管体的滑脱,同时本体与后管体滑动配合,可根据前管体插入深度的不同进行滑动调节,灵活方便,安全可靠。

A kind of anti thoracic drainage tub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nti-detachment thoracic drainage tube, which comprises an anterior tube body inserted into the thoracic cavity, a posterior tube body connected with the anterior tube body and a fixing component arranged on the posterior tube body. The fixing component comprises a body sleeved on the posterior tube body and sliding matching with the external wall of the posterior tube, an air bag arranged on the side of the anterior tube body and a fixing component arranged on the posterior tube body. The adsorbing member is close to the airbag on the body, and the inner wall of th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gas pipe connecting the airbag. The adsorbing member includes a silicon base plate arranged in an arc on the body and a carbon nanotube array arranged vertically on the arc surface of the silicon base plate.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a wrinkled-wall anterior tube body, which can avoid the top injury to the patient's lung. The fixing component includes an air bag inserted into the inner side of the thoracic cavity and an adsorbing component adsorbed on the skin surface, thereby forming two-way fixat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puncture site, effectively preventing the slippage of the posterior tube body, and slid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posterior tube body. Slide adjustment can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depth of insertion of the front tube body, which is flexible, convenient, safe and reli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设备
,具体是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
技术介绍
胸腔闭式引流是胸外科应用较广的技术,是治疗脓胸、外伤性血胸、气胸、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方法。以重力引流为原理,是开胸术后重建、维持胸腔负压、引流胸腔内积气、积液,促进肺扩张的重要措施。心胸外科手术中,需要使用胸腔引流管引流胸腔内的气体和液体,而现有的胸腔引流管存在:1)引流管前端在置入胸腔容易顶住病人肺脏,引流不畅,导致病人疼痛;2)引流管无防脱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滑脱而产生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避免对病人肺脏产生顶伤,并设有固定组件,安全可靠,可有效防止引流管滑脱的防脱胸腔引流管。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包括插入胸腔的前管体、与前管体连接的后管体和设置在后管体上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套设在后管体上并与后管体外壁滑动配合的本体、设置在本体靠前管体一侧的气囊和设置在本体上靠近气囊的吸附构件,所述本体内壁上设有连通气囊的气管,所述吸附构件包括套设在本体上呈弧形的硅基盘和竖直排列在硅基盘内弧面上的碳纳米管阵列。进一步地,所述前管体为皱壁式管型,在前管体管壁上开有多个引流孔。进一步地,所述本体上设有用于紧固本体在后管体上的紧固件。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前端设有斜面。进一步地,所述本体由可塑性材料制成。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包括插入胸腔的前管体、与前管体连接的后管体和设置在后管体上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套设在后管体上并与后管体外壁滑动配合的本体、设置在本体靠前管体一侧的气囊和设置在本体上靠近气囊的吸附构件,所述本体内壁上设有连通气囊的气管,所述吸附构件包括套设在本体上呈弧形的硅基盘和竖直排列在硅基盘内弧面上的碳纳米管阵列。本技术采用皱壁型前管体,可避免对病人肺脏产生顶伤,固定组件包括深入胸腔内侧的气囊和吸附在皮肤表面的吸附构件,从而在穿刺部位的内外两侧形成双向固定,有效防止了后管体的滑脱,同时本体与后管体滑动配合,可根据前管体插入深度的不同进行滑动调节,灵活方便,安全可靠。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包括插入胸腔的前管体1、与前管体连接的后管体2和设置在后管体上的固定组件3,后管体的尾端设有管接头;固定组件包括套设在后管体上并与后管体外壁滑动配合的本体31、设置在本体靠前管体一侧的气囊32和设置在本体上靠近气囊的吸附构件33;本体内壁上设有连通气囊的气管34,吸附构件包括套设在本体上呈弧形的硅基盘331和竖直排列在硅基盘内弧面上的碳纳米管阵列332;在穿刺过程中,当气囊进入穿刺部位内侧后,轻按硅基盘,使碳纳米管阵列紧贴在皮肤表面上,在碳纳米管阵列与硅基盘接触时,弯曲的碳纳米管阵列与硅基盘内弧面产生线接触有效地增大了接触面积,并且在切向力的作用下,取向基本一致;碳纳米管的直径约为10~15nm,长度约为150μm,密度约为1010~1011cm-2,这样可以轻松地将本体固定在患者的皮肤表面。吸附构件是模仿壁虎脚掌的吸附力对物体进行固定的,而壁虎脚掌的吸附力是范德瓦尔斯力,范德瓦尔斯力是永远存在于分子间的吸引力,同时碳纳米管阵列的吸附固定方式不会对患者造成不适感,且可以消毒处理反复使用,有效提高了固定的可靠性和病人的舒适性;最后通过气管与外接气源连接充气,使气囊膨胀贴靠在穿刺部位内侧,从而构成在穿刺部位内外两侧的双向固定,有效防止了后管体的滑脱,同时本体与后管体滑动配合,可根据前管体插入深度的不同进行滑动调节,灵活方便,安全可靠。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前管体1为皱壁式管型,皱壁式管型可避免管体前端顶伤病人肺脏,同时也可防止前管体被堵塞造成引流不畅,在前管体管壁上开有多个引流孔11,多个引流孔有利于引流,使引流效果更好。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体3上设有用于紧固本体在后管体2上的紧固件35,设置紧固件可利于保证本体固定在后管体外壁上,有效防止本体顺延后管体滑移。进一步的,本体31前端设有斜面311,设置斜面有利于本体顺滑通过穿刺部位。优选的,本体由可塑性材料制成,既可保证本体的滑动灵活性,也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而便于使本体卡紧在后管体上。以上的说明和实施例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技术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技术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包括插入胸腔的前管体、与前管体连接的后管体和设置在后管体上的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套设在后管体上并与后管体外壁滑动配合的本体、设置在本体靠前管体一侧的气囊和设置在本体上靠近气囊的吸附构件,所述本体内壁上设有连通气囊的气管,所述吸附构件包括套设在本体上呈弧形的硅基盘和竖直排列在硅基盘内弧面上的碳纳米管阵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脱胸腔引流管,包括插入胸腔的前管体、与前管体连接的后管体和设置在后管体上的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套设在后管体上并与后管体外壁滑动配合的本体、设置在本体靠前管体一侧的气囊和设置在本体上靠近气囊的吸附构件,所述本体内壁上设有连通气囊的气管,所述吸附构件包括套设在本体上呈弧形的硅基盘和竖直排列在硅基盘内弧面上的碳纳米管阵列。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荣芳杨秀华李银燕陈智丁茂乾唐晓辉尹晓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