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育秧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6029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7 22: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育秧盘,包括第一育秧盘和第二育秧盘,在第二育秧盘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二育秧格,第二育秧格自第二育秧盘表面向下凹陷设置,在第二育秧格之间设置有过渡梁,第二育秧格呈通孔设置。在第一育秧盘上设置有若干和第二育秧格相对应的第一育秧格,在第一育秧格的底部设置有底板,在底板上设置有渗水口,第二育秧盘嵌套设置于第一育秧盘上。在第一育秧盘的侧部设置有连接座,在连接座之间设置有把手,把手包括圆柱形的把手主体和防滑套,把手主体中空设置,防滑套滑动设置于把手主体。该结构的育秧盘质量轻便、插秧便捷同时可快速降解。

A seedling raising tray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seedling raising tray,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seedling raising tray and a second seedling raising tray. A number of second seedling raising trays are evenly arranged on the second seedling raising tray. The second seedling raising tray is set with a downward depression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second seedling raising tray, a transition beam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second seedling raising trays, and the second seedling raising tray is provided with a through- A number of first seedling-raising grids corresponding to the second seedling-raising grids are arranged on the first seedling-raising tray, a bottom plate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first seedling-raising grids, a seepage opening is arranged on the bottom plate, and the second seedling-raising tray is nested on the first seedling-raising tray. A connecting seat is arranged on the side of the first seedling raising tray, and a handl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connecting seats. The handle comprises a cylindrical handle body and a skid sleeve. The handle body is hollow, and the skid sleeve slides on the handle body. The seedling tray has the advantages of light weight, convenient seedling transplanting and rapid degrad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育秧盘
本技术涉及农作物栽培
,尤其是一种育秧盘。
技术介绍
育秧盘育秧技术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项新技术,育秧盘育秧能做到节约种子、农药、肥料和水资源,可实现密插稀植,秧苗光合作用好,减轻病虫害,有利于农作物的增产丰收。现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的秧盘全部是不可降解秧盘,在秧苗移栽的过程中要使秧盘和秧苗分开,效率比较低下。同时,移栽时需要将钵苗从钵体育秧盘上取下,然后再栽入泥里,如何在不伤秧苗的前提下准确取秧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另外,现有技术中的育秧盘上不设置有把手,移动育秧盘需要托扶或借助其它工具,移动中存在晃动不稳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育秧盘,该结构的育秧盘质量轻便、插秧便捷同时可快速降解。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育秧盘,包括第一育秧盘和第二育秧盘,在所述第二育秧盘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二育秧格,所述第二育秧格自第二育秧盘表面向下凹陷设置,在所述第二育秧格之间设置有过渡梁,所述第二育秧格呈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一育秧盘上设置有若干和第二育秧格相对应的第一育秧格,在所述第一育秧格的底部设置有底板,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渗水口;所述第二育秧盘嵌套设置于第一育秧盘上;在所述第一育秧盘的侧部设置有连接座,在所述连接座之间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包括圆柱形的把手主体和防滑套,所述把手主体中空设置,在所述把手主体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包裹部和圆周部,在所述包裹部和圆周部之间向内凹陷设置有凹陷部,在所述包裹部和圆周部上延伸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防滑套包括可包裹所述包裹部的防滑套主体和可卡设嵌入所述包裹部两侧凹陷部的嵌入部,在所述防滑套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所述防滑套滑动设置于所述包裹部和所述圆周部之间,所述相邻的包裹部限位部、圆周部限位部和凹陷部构成防滑套的滑道,所述圆周部和包裹所述包裹部的防滑套构成所述把手的外表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育秧盘的材质为可降解树脂材料,所述可降解树脂材料为聚乳酸或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或聚丁二酸二酯。进一步地,在过渡梁上任意上下左右相邻的四个第二育秧格之间设置有十字线割裂口。进一步地,所述渗水口的直径为2-4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育秧盘有益效果是:1.由于育秧盘包括第一育秧盘和第二育秧盘,第二育秧盘内的第二育秧格呈通孔设置敞口无底,而第一育秧盘内的第一育秧格底部设置有底板,在底板上设置有渗水口,育秧时,将两个育秧盘嵌套在一起,按育秧程序加入营养土和水,放入籽粒,进行秧苗培育。插秧时,将第二育秧盘连同秧苗一起从第一育秧盘内取出,插秧机将第二育秧格从第二育秧盘上撕下,然后将秧苗和第二育秧格一起插入泥里,完成插秧。2.第二育秧格的底部敞口,不妨碍秧苗在地里扎根。第二育秧盘的材质为可降解树脂材料,可降解树脂材料为聚乳酸或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或聚丁二酸二酯,在撕裂后的第二育秧格和秧苗一起插入土中后,第二育秧格逐渐降解消失,秧苗正常生长,保护了土壤的质量,有利于其循环使用。3.把手呈中空设置节省材料的同时也保证了把手的牢固性,防滑套滑动设置于把手主体,由于育秧盘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灌水、喷水程序,育秧盘很容易打湿而造成在搬运过程中的打滑,防滑套的设置增加摩擦力同时安装和维护便捷。4.在过渡梁上方任意上下左右相邻的第二育秧格之间设置有十字线割裂口,割裂口的设置破坏了整个第二育秧盘范围内形成一体化致密表面的格局,使得插秧机更容易将第二育秧格从第二育秧盘上撕下。另外,割裂口为第二育秧盘的降解提供了更多的突破口,加速了第二育秧盘的降解效率。5.渗水口的直径为2-4mm,渗水口太大容易造成营养土中营养成分的流失,太小渗水效果不明显。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育秧盘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育秧盘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施例育秧盘中把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育秧盘;2-第一育秧格;3-第二育秧盘;4-第二育秧格;5-过渡梁;6-渗水口;7-割裂口;8-连接座;9-把手;10-把手主体;11-防滑套;12-包裹部;13-圆周部;14-凹陷部;15-限位部;16-嵌入部;17-防滑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育秧盘整体结构示意图,一种育秧盘,包括第一育秧盘1和第二育秧盘3,结合图2的本实施例育秧盘剖视结构示意图,在第二育秧盘3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二育秧格4,第二育秧格4自第二育秧盘3表面向下凹陷设置,在第二育秧格4之间设置有过渡梁5,第二育秧格4呈通孔设置。在第一育秧盘1上设置有若干和第二育秧格相对应的第一育秧格2,第二育秧盘3嵌套设置于第一育秧盘1上。在第一育秧盘1的侧部设置有连接座8,在连接座8之间设置有把手9。在第一育秧格2的底部设置有底板,在底板上设置有渗水口6,渗水口6的直径为2-4mm,渗水口6太大容易造成营养土中营养成分的流失,太小渗水效果不明显。第二育秧盘3内的第二育秧格4呈通孔设置敞口无底,而第一育秧盘1内的第一育秧格2底部设置有底板,育秧时,将两个育秧盘嵌套在一起,按育秧程序加入营养土和水,放入籽粒,进行秧苗培育。插秧时,将第二育秧盘3连同秧苗一起从第一育秧盘1内取出,插秧机将第二育秧格4从第二育秧盘3上撕下,然后将秧苗和第二育秧格4一起插入泥里,完成插秧,第二育秧格4的底部敞口,不妨碍秧苗在地里扎根。作为优选地,第二育秧盘3的材质为可降解树脂材料,可降解树脂材料为聚乳酸或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或聚丁二酸二酯,在撕裂后的第二育秧格4和秧苗一起插入土中后,第二育秧格4逐渐降解消失,秧苗正常生长,保护了土壤的质量,有利于其循环使用。进一步地,在过渡梁5上任意上下左右相邻的四个第二育秧格4之间设置有十字线割裂口7,割裂口7的设置破坏了整个第二育秧盘3范围内形成一体化致密表面的格局,使得插秧机更容易将第二育秧格4从第二育秧盘3上撕下。另外,割裂口7为第二育秧盘3的降解提供了更多的突破口,加速了第二育秧盘3的降解效率。割裂口7包括四条割裂线集中设置于四个第二育秧格4之间,避免割裂线分散设置破坏第二育秧盘3的基础致密性,导致第二育秧盘3的强度被大大降低,在秧苗转移的过程中被提前撕裂。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育秧盘中把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把手9包括圆柱形的把手主体10和防滑套11,把手主体10中空设置,在把手主体10上均匀间隔设置有三组包裹部12和圆周部13,在包裹部12和圆周部13之间向内凹陷设置有凹陷部14,在包裹部12和圆周部13上延伸设置有限位部15。防滑套11包括可包裹包裹部12的防滑套主体和可卡设嵌入包裹部两侧凹陷部14的嵌入部16,在防滑套11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17。防滑套11滑动设置于包裹部12和圆周部13之间,相邻的包裹部限位部、圆周部限位部和凹陷部14构成防滑套11的滑道,圆周部13和包裹包裹部的防滑套构成把手9的外表面。把手9呈中空设置节省材料的同时也保证了把手9的牢固性,由于育秧盘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灌水、喷水程序,育秧盘很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育秧盘,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育秧盘(1)和第二育秧盘(3),在所述第二育秧盘(3)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二育秧格(4),所述第二育秧格(4)自第二育秧盘(3)表面向下凹陷设置,在所述第二育秧格(4)之间设置有过渡梁(5),所述第二育秧格(4)呈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一育秧盘(1)上设置有若干和第二育秧格(4)相对应的第一育秧格(2),在所述第一育秧格(2)的底部设置有底板,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渗水口(6);所述第二育秧盘(3)嵌套设置于第一育秧盘(1)上;在所述第一育秧盘(1)的侧部设置有连接座(8),在所述连接座(8)之间设置有把手(9),所述把手(9)包括圆柱形的把手主体(10)和防滑套(11),所述把手主体(10)中空设置,在所述把手主体(10)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包裹部(12)和圆周部(13),在所述包裹部(12)和圆周部(13)之间向内凹陷设置有凹陷部(14),在所述包裹部(12)和圆周部(13)上延伸设置有限位部(15);所述防滑套(11)包括可包裹所述包裹部的防滑套主体和可卡设嵌入所述包裹部两侧凹陷部(14)的嵌入部(16),在所述防滑套(11)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17);所述防滑套(11)滑动设置于所述包裹部(12)和所述圆周部(13)之间,所述相邻的包裹部限位部、圆周部限位部和凹陷部(14)构成防滑套(11)的滑道,所述圆周部(13)和包裹所述包裹部的防滑套构成所述把手(9)的外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育秧盘,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育秧盘(1)和第二育秧盘(3),在所述第二育秧盘(3)上均匀设置有若干第二育秧格(4),所述第二育秧格(4)自第二育秧盘(3)表面向下凹陷设置,在所述第二育秧格(4)之间设置有过渡梁(5),所述第二育秧格(4)呈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一育秧盘(1)上设置有若干和第二育秧格(4)相对应的第一育秧格(2),在所述第一育秧格(2)的底部设置有底板,在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渗水口(6);所述第二育秧盘(3)嵌套设置于第一育秧盘(1)上;在所述第一育秧盘(1)的侧部设置有连接座(8),在所述连接座(8)之间设置有把手(9),所述把手(9)包括圆柱形的把手主体(10)和防滑套(11),所述把手主体(10)中空设置,在所述把手主体(10)上均匀间隔设置有包裹部(12)和圆周部(13),在所述包裹部(12)和圆周部(13)之间向内凹陷设置有凹陷部(14),在所述包裹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均华金千瑜赵夫涛朱练峰曹小闯朱春权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稻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