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骨吸收种植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35506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7 11:44
一种抗骨吸收种植体,包括:主体部和植入孔,所述植入孔开设于所述主体部内部,所述椎体部处于所述直颈部的下方,其中所述直颈部设置有颈圈,所述颈圈设置有第一螺纹,所述椎体部表面设置有螺旋结构,所述螺旋结构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在所述螺旋结构下部结构上设置有切削槽,所述椎体部的底部设置有根部,所述根部表面设置有第三螺纹;所述植入孔包括从所述直颈部朝向所述根部方向依次开通的第一锥形体植入孔、第二锥形体植入孔、扣锁件孔以及紧固螺纹孔,所述扣锁件孔设置在四个均匀分布的卡齿部上,所述卡齿部内部设置有圆形接口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减少对周围组织的伤害,减少根部的应力集中和植入时骨组织的受损。

An anti osseous implant

An anti-bone absorption implant comprises a main part and an implant hole, which are arranged inside the main part, the vertebral body part is below the straight neck part, the straight neck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neck ring, the neck ring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thread, the surface of the vertebral body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spiral structure, the spiral structure. A second thread is arranged on the upper part, a cutting groove is arranged o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piral structure, a root is arranged on the bottom part of the vertebral body, and a third thread is arranged on the root surface; the implantation hole comprises a first conical implantation hole and a second conical implantation hole which are opened sequentially from the straight neck towards the root. The locking hole is arranged on four uniformly distributed clamping teeth. The clamping teeth are internally provided with circular interfaces. The invention can reduce damage to surrounding tissues, stress concentration at the root and bone tissue damage during implan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骨吸收种植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材
,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抗骨吸收种植体。
技术介绍
传统的种植体通过莫氏锥度和植入孔多角的抗旋结构来完成在整体和基台之间的配合稳定性,常见问题就是锥度+抗旋部分接触面积少会导致咬合力无法通过主体部均匀地传导到牙槽骨上,从而在种植体颈部形成应力集中,种植体与基台连接的牢固性和密封不佳,在负荷的反复加载下易出现基台微动和基台-种植体间微隙,引起种植体周围炎。常规的种植体的单头螺纹初期稳定性差,无正反向切削槽,不易于调整方位,内孔较短应力无法往下传导,应力集中导致断裂,颈部有锥度,皮质骨受挤压,易造成骨吸收,柱状外形初期稳定性差,根端平形尖锐设计安全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抗骨吸收种植体,能够有效地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抗骨吸收种植体,包括:主体部和植入孔,所述植入孔开设于所述主体部内部,其中:所述主体部外壳为椎体结构,且所述主体部由直颈部和椎体部组成,且所述直颈部和椎体部一体连接成形,所述椎体部处于所述直颈部的下方,其中所述直颈部设置有颈圈,所述颈圈设置有第一螺纹,所述椎体部表面设置有螺旋结构,所述螺旋结构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在所述螺旋结构下部结构上设置有切削槽,所述椎体部的底部设置有根部,所述根部表面设置有第三螺纹;所述植入孔包括从所述直颈部朝向所述根部方向依次开通的第一锥形体植入孔、第二锥形体植入孔、扣锁件孔以及紧固螺纹孔,所述扣锁件孔设置在四个均匀分布的卡齿部上,所述卡齿部内部设置有圆形接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螺纹为微螺纹,且螺纹之间的距离为0.1mm-0.3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锥形体植入孔为颈部固位槽,且颈部固位槽的长度为3mm。进一步地,所述螺旋结构为双螺旋螺纹结构,所述第二螺纹之间的螺旋距为0.8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螺纹与所述第二螺纹螺旋连接,使得所述主体部外壳的整体结构呈螺纹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根部为平滑的圆钝形结构,且所述根部设置有第三螺纹。进一步地,所述切削槽为正反切削槽,且所述切削槽数量为3个。进一步地,所述切削槽设置成刀片状,且所述3个切削槽沿椎体部的底部朝向直颈部方向呈阶梯状排列。进一步地,所述植入孔的形状设置成与所述椎体部相匹配的锥形形状,且所述植入孔的锥度等于所述椎体部的锥度。进一步地,所述椎体部的锥度为4°-50°。积极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种植体植入孔长度超过种植体50%以上长度引导应力由传统种植体颈部周围向种植体体部周围骨组织过渡,减少颈部挤压,抗骨吸收,可以实现基台的冠向封闭设计,也就是实现种植体-基台连接界面的冷焊接,消除界面微隙和微动;本专利技术的椎体部采用双螺结构具有突出的有点,其相对于单螺纹可缩短一倍手术植入的时间,双螺纹结构在于显著增加种植体的表面积,同时螺纹可以有效地分散颌力,提高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扩大骨-种植体界面的面积,最小产热控制下的自攻性;本专利技术采用正反切削槽可以任意调整种植角度,实现最佳修复方向,且3个切削槽均设置成刀片状,有利于种植时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直颈部设计,颈部皮质骨不受挤压,皮质骨与种植体间具有的良好的初稳定性及最佳封闭性,优异的固位槽可有效地降低对边缘皮质骨的刺激,减少骨吸收,颈部固位槽的长度设置为3mm能够有效地防止骨吸收;本专利技术锥体部设计逐级扩张,螺纹高度随骨密度渐变可以带来良好的初期稳定性;本专利技术种植体的根端采用圆钝形设计,根端较为平滑,除了生物力学的考虑之外,一旦根端接近或穿出骨皮质、鼻底或上颌窦底,可以减少对周围组织的伤害,最大限度的减少根尖部位的应力集中和植入时骨组织的受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抗骨吸收种植体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抗骨吸收种植体的主视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抗骨吸收种植体的俯视剖视图;图中:1-主体部;2-直颈部;3-椎体部;4-螺旋结构;5-切削槽;6-根部;7-扣锁件孔;8-第二锥形体植入孔;9-颈圈,10-第一锥形体植入孔;11-紧固螺纹孔;12-圆形接口;13-第一螺纹;14-第二螺纹;15-第三螺纹;16-卡齿部;17-植入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图3所示,一种抗骨吸收种植体,包括:主体部1和植入孔17,所述植入孔17开设于所述主体部1内部,其中:所述主体部1外壳为椎体结构,且所述主体部1由直颈部2和椎体部3组成,且所述直颈部2和椎体部3一体连接成形,所述椎体部3处于所述直颈部2的下方,其中所述直颈部2设置有颈圈9,所述颈圈9设置有第一螺纹13,所述椎体部3表面设置有螺旋结构4,所述螺旋结构4上设置有第二螺纹14,在所述螺旋结构4下部结构上设置有切削槽5,所述椎体部3的底部设置有根部6,所述根部6表面设置有第三螺纹15;所述植入孔17包括从所述直颈部2朝向所述根部6方向依次开通的第一锥形体植入孔10、第二锥形体植入孔8、扣锁件孔7以及紧固螺纹孔11,所述扣锁件孔7设置在四个均匀分布的卡齿部16上,所述卡齿部16内部设置有圆形接口12。上述技术实施例时针对现有技术缺陷而设计,现有技术缺陷比如:单头螺纹初期稳定性差;无正反向切削槽,不易于调整方位;内孔较短应力无法往下传导,应力集中导致断裂;颈部有锥度,皮质骨受挤压,易造成骨吸收;柱状外形初期稳定性差;根端平形尖锐设计安全性差等,本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地克服这些缺陷。上述实施例中,设置第一螺纹13、第二螺纹14和第三螺纹15,使得本技术在旋入牙槽骨的过程中,在后旋进的牙型的轨迹进行重新挤压以达到适合在后旋进的牙型轨迹,有效地避免了在前旋进的牙型的轨迹对在后旋进的牙型的轨迹造成影响的问题,提高了该种植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螺纹13为微螺纹,且螺纹之间的距离为0.1mm-0.3mm。在牙种植体-骨结合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除材料生物相容性和患者自身因素外,如何获得种植体植入初期的稳定性是保证种植体-骨结合的关键,要想使种植体与骨组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就要让种植体在植入过程中对骨的破坏最小,且使其在咬合过程中使骨的受力小,分布均匀,避免局部应力集中。以往研究已证实种植体颈部是应力集中的部位,即使加载产生的最大应力远低于骨的强度极限,依然可导致不可恢复的骨疲劳性损伤,种植体颈部骨皮质吸收导致种植体松动是影响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种植体与皮质骨在接触区域的应力减小及分布的改善有助于种植体长期稳定性及种植成功率的提高,本专利技术在颈圈9上采用微螺距设计可使种植体与骨组织接触表面积增大,有利于提高种植体骨结合强度,微螺距颈圈9除增加植入时螺纹的切削和自攻作用外,微螺距颈圈9的机械自锁作用可增加其种植初期稳定性,同时增大种植体与骨组织在应力集中区域即皮质骨边缘接触面积,最大限度保留种植体颈部骨组织,减少骨组织不必要的丢失,加强皮质骨的早期固位,提高种植义齿的成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骨吸收种植体,包括:主体部(1)和植入孔(17),所述植入孔(17)开设于所述主体部(1)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外壳为椎体结构,且所述主体部(1)由直颈部(2)和椎体部(3)组成,且所述直颈部(2)和椎体部(3)一体连接成形,所述椎体部(3)处于所述直颈部(2)的下方,其中所述直颈部(2)设置有颈圈(9),所述颈圈(9)设置有第一螺纹(13),所述椎体部(3)表面设置有螺旋结构(4),所述螺旋结构(4)上设置有第二螺纹(14),在所述螺旋结构(4)下部结构上设置有切削槽(5),所述椎体部(3)的底部设置有根部(6),所述根部(6)表面设置有第三螺纹(15);所述植入孔(17)包括从所述直颈部(2)朝向所述根部(6)方向依次开通的第一锥形体植入孔(10)、第二锥形体植入孔(8)、扣锁件孔(7)以及紧固螺纹孔(11),所述扣锁件孔(7)设置在四个均匀分布的卡齿部(16)上,所述卡齿部(16)内部设置有圆形接口(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骨吸收种植体,包括:主体部(1)和植入孔(17),所述植入孔(17)开设于所述主体部(1)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1)外壳为椎体结构,且所述主体部(1)由直颈部(2)和椎体部(3)组成,且所述直颈部(2)和椎体部(3)一体连接成形,所述椎体部(3)处于所述直颈部(2)的下方,其中所述直颈部(2)设置有颈圈(9),所述颈圈(9)设置有第一螺纹(13),所述椎体部(3)表面设置有螺旋结构(4),所述螺旋结构(4)上设置有第二螺纹(14),在所述螺旋结构(4)下部结构上设置有切削槽(5),所述椎体部(3)的底部设置有根部(6),所述根部(6)表面设置有第三螺纹(15);所述植入孔(17)包括从所述直颈部(2)朝向所述根部(6)方向依次开通的第一锥形体植入孔(10)、第二锥形体植入孔(8)、扣锁件孔(7)以及紧固螺纹孔(11),所述扣锁件孔(7)设置在四个均匀分布的卡齿部(16)上,所述卡齿部(16)内部设置有圆形接口(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骨吸收种植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纹(13)为微螺纹,且螺纹之间的距离为0.1mm-0.3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骨吸收种植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宿玉成钱晓锦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创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宿玉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