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玉明专利>正文

自吸引流升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32766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自吸引流升高装置,它涉及一种不用补充能源将水从低处引向高处的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包含单向阀(1)、吸水管(2)、灌水管(5)、灌水阀门(3)、水罐(6)、排水管(9)、排水阀门(10);吸水管(2)的上端与水罐(6)的上端固定连接,吸水管(2)的下端连固有单向阀(1),吸水管(2)上部的最高端固定有灌水管(5),灌水管(5)的上端固定有灌水阀门(3),排水管(9)的上端与水罐(6)的下端固定连接,排水管(9)的下端固定有排水阀门(10),吸水管(2)下端口(2-1)的水平线低于排水管(9)下端口(9-1)的水平线。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容易,将吸水管、排水管和水罐内装满水,然后不用补充任何能源就能源源不断地将水从低处引向高处的优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不需补充能源将水从低处引向高处的装置。
技术介绍
已有将水从低处引向高处都是通过使用能源带动机械来进行的,没有动力是不可能实现的。虹吸技术虽然能跨过一定高度将水引向别处,但前提条件是水源的液面高度要高于虹吸装置出口的高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研制一种自吸引流升高装置,它具有在工作中不需补充能源就能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的特点。本专利技术包含单向阀1、吸水管2、灌水管5、灌水阀门3、水罐6、排水管9、排水阀门10;吸水管2的上端与水罐6的上端固定连接,吸水管2的下端连固有单向阀1,吸水管2上部的最高端固定有灌水管5,灌水管5的上端固定有灌水阀门3,排水管9的上端与水罐6的下端固定连接,排水管9的下端固定有排水阀门10,吸水管2下端口2-1的水平线低于排水管9下端口9-1的水平线。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容易,事先将吸水管、排水管和水罐装满水,然后不用补充任何能源就能源源不断地将水从低处引向高处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具体实施方式二至具体实施方式七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由单向阀1、吸水管2、灌水管5、灌水阀门3、水罐6、排水管9、排水阀门10组成;吸水管2的上端与水罐6的上端固定连接,吸水管2的下端连固有单向阀1,吸水管2上部的最高端固定有灌水管5,灌水管5的上端固定有灌水阀门3,排水管9的上端与水罐6的下端固定连接,排水管9的下端固定有排水阀门10,吸水管2下端口2-1的水平线低于排水管9下端口9-1的水平线。吸水管2下端口2-1及单向阀1设于水源A的液面之下。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在于,在灌水阀门3的上端固定有灌水漏斗4,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增加灌水漏斗4后,向水罐6内和吸水管2内灌水时,便于灌水,更便于水罐6及吸水管2内的空气排出。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二的不同点在于,水罐6的上端与吸水管2的上端之间增加有锥形罐体6-1,水罐6的下端与排水管9的上端之间增加有倒锥形罐体6-2,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二相同。增加的锥形罐体6-1和倒锥形罐体6-2使水罐6内上部的真空白吸能力和下部的压力排水能力得到加强。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三的不同点在于,在水罐6外壁的下部固定有支架8,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三相同。在水罐6外壁的下部固定支架8,使水罐6固定得更加牢固平稳,同时便于下部管子的连接和提升引水的高度。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四的不同点在于,在排水管9下端口9-1管壁外侧的水槽B内的液面上设有泡沫塑料11,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四相同。增加的泡沫塑料11使排水管9的出水更加平稳。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五的不同点在于,在水罐6的内壁上固定有一层泡沫塑料7,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五相同。增加的一层泡沫塑料7可有效吸附水罐6内的空气,增加引流的工作时限。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六的不同点在于,在水槽B内的排水管9的下端口9-1的口外设有泡沫塑料12。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六相同。泡沫塑料12用以增加隔气性,减少空气反流。工作原理本专利技术的水罐6实际是一个储能罐,因为在引流前必须得把水罐6内(也包括吸水管2和排水管9)装满水,然后能才进行吸水,往水罐6内装水是需要能量的,不论是人工的还是其它方式,都需要通过做工来完成。水罐6的工作过程就是能量释放的过程。从水平线上看,水在静止时,吸水管2和水罐6内某一层面上单位面积的压力是相等的,当排水管9排水时,水罐6内的上部产生负压,这时排水是缓慢的,水罐6内的负压随排水的增多越来越大,此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从排水管9向水罐6内吸气,另一种就是通过吸水管2将水提升上来,补充水罐6内的上部空间,由于水罐6的直径比排水管9的直径大很多,所以,水罐6内比排水管9内的总压力大得多,因此,空气不容易从排水管9逆向进入水罐6内,吸水管2只得把水吸入水罐6内,水罐6通过下部压力排水,再通过上部负压吸水,依靠水自身的重力周而复始地把水从低处引向高处,水罐6架得越高,水罐6与吸水管2的截面积比越大,水也被提升的越高。实验证明一个直径500mm、高500mm的罐体,罐体上部加上一个300mm高的锥形罐顶,罐体下部加上一个倒锥形罐底,吸水管直径为20mm,出水管直径为20mm,可将水提升到330mm的高度,也就是说此时排水管9下端口9-1的水平高度要比吸水管2下端口2-1的水平高度高330mm。操作过程首先将排水阀门10关闭,打开灌水阀门3,通过灌水漏斗4往水罐6及吸水管2和排水管9内灌水,确认水罐6及吸水管2和排水管9内水已灌满,空气已排净,将灌水阀门3关闭,打开排水阀门10即可把水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上去,如停止工作,将排水阀门10关闭即可,什么时候需要引水,随时打开排水阀门10,无须再往水罐6及吸水管2内灌水。但吸水管2、水罐6、单向阀1和灌水阀门3必须密封得好、关闭得严,否则系统内一旦进入空气,引水将会停止。权利要求1.自吸引流升高装置,它包含单向阀(1)、吸水管(2)、灌水管(5)、灌水阀门(3)、水罐(6)、排水管(9)、排水阀门(10);其特征在于吸水管(2)的上端与水罐(6)的上端固定连接,吸水管(2)的下端连固有单向阀(1),吸水管(2)上部的最高端固定有灌水管(5),灌水管(5)的上端固定有灌水阀门(3),排水管(9)的上端与水罐(6)的下端固定连接,排水管(9)的下端固定有排水阀门(10),吸水管(2)下端口(2-1)的水平线低于排水管(9)下端口(9-1)的水平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引流升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灌水阀门(3)的上端固定有灌水漏斗(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引流升高装置,其特征在于水罐(6)的上端与吸水管(2)的上端之间增加有锥形罐体(6-1),水罐(6)的下端与排水管(9)的上端之间增加有倒锥形罐体(6-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引流升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水罐(6)外壁的下部固定有支架(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引流升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排水管(9)下端口(9-1)管壁外侧的水槽(B)内的液面上设有泡沫塑料(1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引流升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水罐(6)的内壁上固定有一层泡沫塑料(7)。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吸引流升高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水槽(B)内的排水管(9)的下端口(9-1)的口外设有泡沫塑料(12)。全文摘要自吸引流升高装置,它涉及一种不用补充能源将水从低处引向高处的装置。本专利技术包含单向阀(1)、吸水管(2)、灌水管(5)、灌水阀门(3)、水罐(6)、排水管(9)、排水阀门(10);吸水管(2)的上端与水罐(6)的上端固定连接,吸水管(2)的下端连固有单向阀(1),吸水管(2)上部的最高端固定有灌水管(5),灌水管(5)的上端固定有灌水阀门(3),排水管(9)的上端与水罐(6)的下端固定连接,排水管(9)的下端固定有排水阀门(10),吸水管(2)下端口(2-1)的水平线低于排水管(9)下端口(9-1)的水平线。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容易,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自吸引流升高装置,它包含单向阀(1)、吸水管(2)、灌水管(5)、灌水阀门(3)、水罐(6)、排水管(9)、排水阀门(10);其特征在于吸水管(2)的上端与水罐(6)的上端固定连接,吸水管(2)的下端连固有单向阀(1),吸水管(2)上部的最高端固定有灌水管(5),灌水管(5)的上端固定有灌水阀门(3),排水管(9)的上端与水罐(6)的下端固定连接,排水管(9)的下端固定有排水阀门(10),吸水管(2)下端口(2-1)的水平线低于排水管(9)下端口(9-1)的水平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玉明程鹏万金大荒杨承岳王万财
申请(专利权)人:杨玉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3[中国|黑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