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多节中棒装置,其包括有多节中棒,中棒从外向内,按照次序分为奇数的中棒及偶数的中棒,奇数的中棒,其结构基本相同,最外层中棒横截面为圆形结构,偶数中棒的结构基本相同,且奇数的中棒与偶数的中棒结构不相同,上述的结构形式,可最大范围地加大中棒最内层管的内部空间,有利于设置开伞弹簧,而且使得弹簧在中棒内的设置稳定,不会轻易发生扭曲变形的现象,能够最大幅度地发挥弹簧的作用。(*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伞的中棒结构,准确地说是一种可用于多节收缩的中棒装置,该装置具有较为宽阔的中棒内部空间,便于设置开伞弹簧。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及人们所使用的多节自动开收伞,通常含有多节中棒,中棒的直接从下向上逐渐扩大,由这些中棒互相嵌套构成中棒装置,显而易见,中棒是从上向下逐渐变细的,一般的中棒结构为正六角形,但是相同的结构会导致配合之间的不顺畅,往往具有难以开收的现象,为了使得中棒能够互相配合,而且中棒之间在伞的开收过程中不至于互相扭曲,上一节中棒与下一节中棒之间都设置互相配合的凹槽,即在中棒的侧面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凹槽,而且这些凹槽是从上一节中棒到下一节中棒逐渐增加的,这样,中棒之间即有充足的空间,可以保证中棒的顺利开收,同时凹槽的设置又便于中棒在开收时局限于特定的位置,不发生旋转、扭曲的现象。上述的结构改进,使得伞的中棒能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由于凹槽的设置,在实际的作用过程中,中棒的开收力量往往集中于凹槽的边缘,长时间使用,该凹槽就会开裂,甚至发生断裂的现象,造成中棒的容易脱节,使用周期缩短,难以保证伞的正常使用寿命。而且凹槽的设置必然需要对应的中棒具有相对突出的部位,以完成顺滑的配合,这势必增加了加工的成本及制作难度,尤其是三折以上的自动开始伞,其多折造成的工艺复杂和设计要求是远远超过三折伞的。本申请人在前期提出一件申请(申请号为200520067424.6,名称为多节组合式中棒装置),其公开了一种改进的结构形式该多节中棒逐层嵌套,且直径从上向下逐步减小,该多节中棒都具有圆滑的侧面,尤其是内层被嵌套的中棒的侧面至少具有一个非圆形的顺滑部,且该非圆形顺滑部至少有一个其表面都低于其外层所套系中棒的内表面,中棒的圆滑侧面能够保证中棒在开收过程中其所承受的力量得以分散,不会集中到一个或者两个部位受力,且每节中棒的侧面(顺滑部)略微低于其外层中棒的侧面就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上下滑动,不必设置凹槽再配合外层中棒的内凹设置,结构简单实用。该结构形式改变了凹槽的设计特点,但是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就是上述的多节中棒,除了最外层的一节外,其余的中棒逐渐变成扁平状的结构,尤其是四节以上的中棒结构时,最内层的中棒往往是椭圆或者扁平状,而这样的结构对于开伞弹簧的设置、装配及结构稳定性是非常不利的,弹簧往往要根据内层的中棒设置很细的弹簧,而细弹簧要具有达到要求的弹性,其价格成本就要提高,其次,细弹簧在一个横截面宽的中棒内,压缩的时候其常常会变形,这样开伞时,弹簧扭动上升,其弹力也是曲折向上作用的,而不是向上直线方式的,作用力分散,从这个方面会降低弹簧的弹力;收伞的时候,弹簧受压缩变形,在宽的空间内会发生很严重的扭曲,也会导致弹簧无法收缩到完全压缩状态,伞无法收缩到中棒被把手的卡扣结构扣合的状态,尤其是对于为了缩小中棒外径而设计的细伞,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节中棒装置,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保证中棒内弹簧的顺利弹出及压缩,能够充分保证中棒的顺利开收,且使用稳定。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多节中棒装置,该装置是将四折及四折以上的自动开收伞的中棒进行改良,使其具有足够的空间设置开伞弹簧,且制作简易、加工成本低,更能够缩小伞的中棒外径。基于此,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多节中棒装置,其包括有至少四节中棒,中棒从外向内,按照次序分为奇数的中棒及偶数的中棒,其特征在于最外层中棒的横截面是圆形结构,中棒的最内层为圆形或者正多边形结构,中棒从内向外的结构,从横截面来看依次是圆形与正多边形交错间隔,即与最外层中棒奇数中棒横截面都是圆形,偶数的中棒横截面都是正多边形结构。最外层结构从圆形开始,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张内层中棒的空间,使得最内层的中棒尽量地外径大,这样弹簧的设置与安装就很方便。除了最外层的奇数中棒外,其余的奇数中棒基本为圆形,且中棒上具有至少与正多边形的一个边对应平直部。对于四节的中棒装置,其从外向内,依次是第一中棒、第二中棒、第三中棒、第四中棒,相邻的中棒其结构不同,间隔一个的结构近似或相同。具体地说,其第一中棒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二中棒及第四中棒的横截面为正多边形,第三中棒基本为圆形,为了便于中棒之间的配合顺滑及防止扭动,第三中棒上具有至少与正多边形的一个边对应平直部。第一中棒和第三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二中棒及第四中棒的横截面为正多边形;第一中棒与第二中棒、第三中棒与第四中棒相接处,第一中棒和第三中棒圆管的一个端部要束成与多边形管边数一样的多边形,同时,第二中棒与第四中棒的多边形管的另一个端部要束成圆形。从而达到各个中棒之间的扣合。上述的第二及第四中棒,其原则上只要是正多边形,且第二中棒的正多边形的边数大于等于第四中棒即可,在实际的制造中,为了制作方便,可制作成结构相同的正多边形。本技术采用上述的结构形式,可最大范围地加大中棒最内层管的内部空间,有利于设置开伞弹簧,而且使得弹簧在中棒内的设置稳定,不会轻易发生扭曲变形的现象,能够最大幅度地发挥弹簧的作用。而且本技术尤其可应用于小巧的伞中棒设计上,使得中棒变细,缩小伞收拢后的体积,便于携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应用为四折伞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各节中棒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中棒互相嵌合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图1所示,该实施例显示了一种四折伞的中棒结构,按照伞中棒的外径,从外向内依次是第一中棒1、第二中棒2、第三中棒3及第四中棒4,其主要特点是相邻的中棒其结构不同,间隔一个的结构是相同的。结合图2及图3,就是说,第一中棒1和第三中棒3的横截面都为圆形,它们的结构是相同的;第二中棒2及第四中棒4的横截面为正十边形,它们的结构也相同。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一般第二中棒及第四中棒首要的结构是正多边(出于特定的需要,也可设计为不影响中棒嵌合结构的其它形式的多边形,而非必需是正多边形),它们与第一中棒和第三中棒依次套合,但是第二中棒与第四中棒它们的结构可不完全相同,譬如说第二中棒是正十边形,第四中棒为正八边形。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上述的第二中棒2及第四中棒4,它们的横截面原则上只要是正多边形,且第二中棒2的正多边形的边数大于等于第四中棒即可(这是为了制作方便),在实际的制造中,为了统一规格,主要的形式是制作成结构相同的正多边形,例如上述实施例所描述的。这种结构形式,可最大范围地加大中棒最内层管的内部空间,有利于设置开伞弹簧,而且使得弹簧在中棒内的设置稳定,不会轻易发生扭曲变形的现象,能够最大幅度地发挥弹簧的作用,尤其是在需要设计细的伞中棒,设置弹簧不方便的情况下,采用本技术的结构是非常稳固可靠的。总之,上述的结构只是对本技术在四折伞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具体描述,并不代表实现本技术的所以实施方式,凡是结构、目的、效果与本技术的相同或类似,都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多节中棒装置,其包括有至少四节中棒,中棒从外向内,按照次序分为奇数的中棒及偶数的中棒,其特征在于最外层中棒的横截面是圆形结构,中棒的最内层为圆形或者正多边形结构,中棒从内向外的结构,从横截面来看依次是圆形与正多边形交错间隔,即与最外层中棒奇数中棒横截面都是圆形,偶数的中棒横截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节中棒装置,其包括有至少四节中棒,中棒从外向内,按照次序分为奇数的中棒及偶数的中棒,其特征在于最外层中棒的横截面是圆形结构,中棒的最内层为圆形或者正多边形结构,中棒从内向外的结构,从横截面来看依次是圆形与正多边形交错间隔,即与最外层中棒奇数中棒横截面都是圆形,偶数的中棒横截面都是正多边形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书闵,
申请(专利权)人:张书闵,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