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均杰专利>正文

一种过线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305601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03 04: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过线圈,包括主座体以及固设在所述主座体右侧端面上的侧板体,所述主座体顶部端面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凹陷腔,所述凹陷腔内转动配合连接的旋转台,所述旋转台底部固设有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一转销轴,所述第一转销轴底部延伸末端与第一马达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马达外表面固嵌于所述凹陷腔内底壁内,所述第一转销轴外表面上周向固设有第一齿状轮,所述第一齿状轮左侧端面齿合连接有第二齿状轮,所述第二齿状轮下侧的所述主座体内设有传输腔,所述传输腔右侧的所述主座体内设有向右侧延伸设置的第一滑移腔,所述凹陷腔右侧内壁内固设有第二马达。

An over coil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over-coil, which comprises a main body and a side plate fixed on the right end face of the main body. The top end face of the main body is provided with an open upward concave cavity. The concave cavity rotates with a rotating table connected with the concave cavity, and the bottom of the revolving table is fixed with a first revolving pin shaft extending downward. The extended end of the bottom of the first pin shaft is connected with the power coordination of the first motor.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first motor is fixed in the inner bottom wall of the cavity.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first pin shaft is circumferentially fixed with the first gear wheel. The left end face of the first gear wheel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gear wheel, and the lower side of the second gear wheel. A transmission cavity is arranged in the main seat body, a first sliding cavity extending to the right side is arranged in the main seat body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transmission cavity, and a second motor is fixed in the inner wall of the right side of the depressed cav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过线圈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
,具体为一种过线圈。
技术介绍
在对线缆生产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过线盘将线缆缠绕起,现有的缠线装置中往往只是单个过线盘的缠线,工作效率较低,绕完一个后需要更换掉过线盘,然后再继续缠线,极大的影响了缠线的速度,比较浪费工时,效率较低,另外,如果要多设置缠线装置,就要额外的设置驱动装置,增加成本,使用非常的不方便,另外,现有的自动缠线装置,且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不利于小型加工厂的生产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线圈,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过线圈,包括主座体以及固设在所述主座体右侧端面上的侧板体,所述主座体顶部端面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凹陷腔,所述凹陷腔内转动配合连接的旋转台,所述旋转台底部固设有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一转销轴,所述第一转销轴底部延伸末端与第一马达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马达外表面固嵌于所述凹陷腔内底壁内,所述第一转销轴外表面上周向固设有第一齿状轮,所述第一齿状轮左侧端面齿合连接有第二齿状轮,所述第二齿状轮下侧的所述主座体内设有传输腔,所述传输腔右侧的所述主座体内设有向右侧延伸设置的第一滑移腔,所述凹陷腔右侧内壁内固设有第二马达,所述第二马达左侧端动力连接有插入所述凹陷腔内的驱动锥状轮,所述凹陷腔与所述传输腔之间的部分内转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二转销轴,所述第二转销轴顶部延伸末端插入所述凹陷腔内且与所述第二齿状轮底部端面固定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转销轴底部延伸末端固设有插入所述传输腔内的第一锥状轮,所述第一滑移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滑移块,所述传输腔与所述第一滑移腔之间的部分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左右延伸设置的第一螺状杆,所述第一螺状杆左侧延伸末端固设有插入所述传输腔内且与所述第一锥状轮动力配合连接的第二锥状轮,所述第一螺状杆右侧延伸末端插入所述第一滑移腔内且与所述第一滑移块左侧端面螺纹配合连接,所述旋转台左右两侧相对称设有线缆盘绕装置,所述侧板体内设有线缆导入装置。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线缆盘绕装置包括转动配合连接设置在所述旋转台内且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三转销轴,所述第三转销轴底部延伸末端固设有插入所述凹陷腔内的第三锥状轮,所述第三转销轴底部延伸末端固设有伸出所述旋转台顶部端面外的底板,所述底板顶部固设有矩形轴,所述矩形轴外侧套设有缠线盘。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线缆导入装置包括贯穿设置在所述侧板体内的通孔,所述通孔内相连通设有上下延伸设置的导移腔,所述导移腔底部延伸段位于所述第二马达右侧相对位置,所述第二马达与所述导移腔之间转动配合连接有左右延伸设置的第四转销轴,所述第四转销轴左侧延伸末端与所述第二马达右侧末端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四转销轴右侧延伸末端动力连接有插入所述导移腔内的凸轮,所述凸轮上侧的所述导移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导移块,所述导移块顶部的所述导移腔内顶压配合连接有弹压片,所述导移块前侧端面内开设有与所述通孔相连通设置的开腔,所述开腔内转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对称设置的缠线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通孔左侧端与右侧所述线缆盘绕装置相对设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主座体以及固设在所述主座体右侧端面上的侧板体,所述主座体顶部端面内设开口向上的凹陷腔,所述凹陷腔内转动配合连接的旋转台,所述旋转台底部固设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一转销轴,所述第一转销轴底部延伸末端与第一马达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马达外表面固嵌于所述凹陷腔内底壁内,所述第一转销轴外表面上周向固设第一齿状轮,所述第一齿状轮左侧端面齿合连接第二齿状轮,所述第二齿状轮下侧的所述主座体内设传输腔,所述传输腔右侧的所述主座体内设向右侧延伸设置的第一滑移腔,所述凹陷腔右侧内壁内固设第二马达,所述第二马达左侧端动力连接插入所述凹陷腔内的驱动锥状轮,所述凹陷腔与所述传输腔之间的部分内转动配合连接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二转销轴,所述第二转销轴顶部延伸末端插入所述凹陷腔内且与所述第二齿状轮底部端面固定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转销轴底部延伸末端固设插入所述传输腔内的第一锥状轮,所述第一滑移腔内滑动配合连接第一滑移块,所述传输腔与所述第一滑移腔之间的部分内转动配合连接左右延伸设置的第一螺状杆,所述第一螺状杆左侧延伸末端固设插入所述传输腔内且与所述第一锥状轮动力配合连接的第二锥状轮,所述第一螺状杆右侧延伸末端插入所述第一滑移腔内且与所述第一滑移块左侧端面螺纹配合连接,所述旋转台左右两侧相对称设线缆盘绕装置,所述侧板体内设线缆导入装置,从而实现自动控制均匀缠线工作,同时,能方便快速交替更换缠线盘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制作成本以及维护成本低,满足中小企业生产需要。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一种过线圈外部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一种过线圈内部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导移块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3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照图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过线圈,包括主座体6以及固设在所述主座体6右侧端面上的侧板体5,所述主座体6顶部端面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凹陷腔61,所述凹陷腔61内转动配合连接的旋转台65,所述旋转台65底部固设有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一转销轴651,所述第一转销轴651底部延伸末端与第一马达653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马达653外表面固嵌于所述凹陷腔61内底壁内,所述第一转销轴651外表面上周向固设有第一齿状轮652,所述第一齿状轮652左侧端面齿合连接有第二齿状轮634,所述第二齿状轮634下侧的所述主座体6内设有传输腔63,所述传输腔63右侧的所述主座体6内设有向右侧延伸设置的第一滑移腔62,所述凹陷腔61右侧内壁内固设有第二马达611,所述第二马达611左侧端动力连接有插入所述凹陷腔61内的驱动锥状轮612,所述凹陷腔61与所述传输腔63之间的部分内转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二转销轴633,所述第二转销轴633顶部延伸末端插入所述凹陷腔61内且与所述第二齿状轮634底部端面固定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转销轴633底部延伸末端固设有插入所述传输腔63内的第一锥状轮632,所述第一滑移腔62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滑移块621,所述传输腔63与所述第一滑移腔62之间的部分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左右延伸设置的第一螺状杆623,所述第一螺状杆623左侧延伸末端固设有插入所述传输腔63内且与所述第一锥状轮632动力配合连接的第二锥状轮631,所述第一螺状杆623右侧延伸末端插入所述第一滑移腔62内且与所述第一滑移块621左侧端面螺纹配合连接,所述旋转台6左右两侧相对称设有线缆盘绕装置,所述侧板体5内设有线缆导入装置。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线缆盘绕装置包括转动配合连接设置在所述旋转台65内且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三转销轴654,所述第三转销轴654底部延伸末端固设有插入所述凹陷腔61内的第三锥状轮655,所述第三转销轴654底部延伸末端固设有伸出所述旋转台65顶部端面外的底板656,所述底板656顶部固设有矩形轴657,所述矩形轴657外侧套设有缠线盘658,从而实现稳定的缠线工作。有益地或示例性地,所述线缆导入装置包括贯穿设置在所述侧板体5内的通孔51,所述通孔51内相连通设有上下延伸设置的导移腔52,所述导移腔52底部延伸段位于所述第二马达611右侧相对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过线圈,包括主座体以及固设在所述主座体右侧端面上的侧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座体顶部端面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凹陷腔,所述凹陷腔内转动配合连接的旋转台,所述旋转台底部固设有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一转销轴,所述第一转销轴底部延伸末端与第一马达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马达外表面固嵌于所述凹陷腔内底壁内,所述第一转销轴外表面上周向固设有第一齿状轮,所述第一齿状轮左侧端面齿合连接有第二齿状轮,所述第二齿状轮下侧的所述主座体内设有传输腔,所述传输腔右侧的所述主座体内设有向右侧延伸设置的第一滑移腔,所述凹陷腔右侧内壁内固设有第二马达,所述第二马达左侧端动力连接有插入所述凹陷腔内的驱动锥状轮,所述凹陷腔与所述传输腔之间的部分内转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二转销轴,所述第二转销轴顶部延伸末端插入所述凹陷腔内且与所述第二齿状轮底部端面固定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转销轴底部延伸末端固设有插入所述传输腔内的第一锥状轮,所述第一滑移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滑移块,所述传输腔与所述第一滑移腔之间的部分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左右延伸设置的第一螺状杆,所述第一螺状杆左侧延伸末端固设有插入所述传输腔内且与所述第一锥状轮动力配合连接的第二锥状轮,所述第一螺状杆右侧延伸末端插入所述第一滑移腔内且与所述第一滑移块左侧端面螺纹配合连接,所述旋转台左右两侧相对称设有线缆盘绕装置,所述侧板体内设有线缆导入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线圈,包括主座体以及固设在所述主座体右侧端面上的侧板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座体顶部端面内设有开口向上的凹陷腔,所述凹陷腔内转动配合连接的旋转台,所述旋转台底部固设有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一转销轴,所述第一转销轴底部延伸末端与第一马达动力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马达外表面固嵌于所述凹陷腔内底壁内,所述第一转销轴外表面上周向固设有第一齿状轮,所述第一齿状轮左侧端面齿合连接有第二齿状轮,所述第二齿状轮下侧的所述主座体内设有传输腔,所述传输腔右侧的所述主座体内设有向右侧延伸设置的第一滑移腔,所述凹陷腔右侧内壁内固设有第二马达,所述第二马达左侧端动力连接有插入所述凹陷腔内的驱动锥状轮,所述凹陷腔与所述传输腔之间的部分内转动配合连接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二转销轴,所述第二转销轴顶部延伸末端插入所述凹陷腔内且与所述第二齿状轮底部端面固定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转销轴底部延伸末端固设有插入所述传输腔内的第一锥状轮,所述第一滑移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第一滑移块,所述传输腔与所述第一滑移腔之间的部分内转动配合连接有左右延伸设置的第一螺状杆,所述第一螺状杆左侧延伸末端固设有插入所述传输腔内且与所述第一锥状轮动力配合连接的第二锥状轮,所述第一螺状杆右侧延伸末端插入所述第一滑移腔内且与所述第一滑移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均杰
申请(专利权)人:黄均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