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永文专利>正文

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及箱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8012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30 22:58
一种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及箱子,它包括:连续排列的多个折皱部,它们彼此之间形成受压变形的凹口角度腔,凹口角度腔是由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与相邻于第一折皱部的第二折皱部的短侧边面之间形成;第二折皱部的长侧边面平行于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第一折皱部短侧边面最低点至最高点的高度与第一折皱部短侧边面112最低点至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最底点的距离比例为1至2∶5;折皱部顶部受压力量分配于倾斜度不同的短侧边和长侧边上,使继续相邻的折皱部相拉持且让凹口角度腔受压变小且解压后复位,从而实现抗压回弹。它经久耐用、安全可靠、结构优势明显、美观大方、耐磨性好。

Common wrinkle polymerization, compression rebound shell and cas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common wrinkle polymerized compressive resilient plate shell and a box, which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wrinkle parts arranged in succession, forming a concave angle cavity between each other for compressive deformation, and the concave angle cavity is formed between the long side surface of the first wrinkle part and the short side surface of the second wrinkle part adjacent to the first wrinkle part; and the second wrinkle part. The height from the lowest point to the highest point of the short side of the first fold to the lowest point of the long side of the long side of the short side of the first fold is 1 to 2:5 from the lowest point of 112 of the short side of the first fold to the lowest point of the long side of the long side of the first fold. On the edge, the adjacent wrinkle parts are kept in tension, and the concave angle cavity is compressed smaller and decompressed and reset, so as to realize compression rebound. It is durable, safe and reliable, with obvious structural advantages, beautiful appearance and good abrasion resist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及箱子
本技术涉及一种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及箱子。
技术介绍
现有的箱包的制作材料一般是平面的或者是带加强筋条图案的,但仅装饰的作用,对于箱包壳材料而言,抗压、抗变形意义相当重大,如何让板壳从结构上实现抗压、抗变形、保护好包内物品是本行业内一直追寻的目的,但未能真正实现。因此,为了克服上述的缺陷,我们研制了一种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及箱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及箱子。它从结构上共性折皱聚合使受力后分解相拉持,形成抗压回弹,使得经久耐用、安全可靠、结构优势明显、美观大方、耐磨性好。因此,它是一种经济性和技术性均具优越性能的产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它包括:连续排列的多个折皱部,它们彼此之间形成受压变形的凹口角度腔,凹口角度腔是由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与相邻于第一折皱部的第二折皱部的短侧边面之间形成;第二折皱部的长侧边面平行于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第一折皱部短侧边面最低点至最高点的高度与第一折皱部短侧边面112最低点至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最底点的距离比例为1至2∶5;折皱部顶部受压力量分配于倾斜度不同的短侧边和长侧边上,使继续相邻的折皱部相拉持且让凹口角度腔受压变小且解压后复位,从而实现抗压回弹。所述第一折皱部短侧边面最低点至最高点的高度与第一折皱部短最低点至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最底点的距离比例为5至7∶25。于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折皱部具有短侧边面、长侧边面和连接于短侧边面和长侧边面之间的顶面。同一构思之下,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它包括:多个折皱部,它们彼此之间形成受压变形的凹口角度腔,凹口角度腔是由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与相邻于第一折皱部的第二折皱部的短侧边面之间形成,其形成角度为95度至120度;第二折皱部的长侧边面平行于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第一折皱部短侧边面最低点至最高点的高度比第一折皱部短侧边面最低点至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最底点的距离小;折皱部顶部受压力量分配于倾斜度不同的短侧边和长侧边上,使继续相邻的折皱部相拉持且让凹口角度腔受压变小、解压后复位,从而实现抗压回弹。于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所述折皱部具有短侧边面、长侧边面和连接于短侧边面和长侧边面上呈平坦状的顶面。于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与第二折皱部的短侧边面之间形成夹角的角度为100度或108度或116度。于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顶面长度与所述第一折皱部短侧边面最低点至最高点的高度与第一折皱部短最低点至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最底点的距离比例为4至6∶5至7∶24至26。于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皱部与第二折皱部的结构相同。同一构思之下,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的箱子,包括箱壳体所述箱壳体采用的上述方案中的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本技术同
技术介绍
相比存在的效果是:由于本技术采用上述的方案,它从结构上共性折皱聚合使受力后分解相拉持,形成抗压回弹,使得经久耐用、安全可靠、结构优势明显、美观大方、耐磨性好。因此,它是一种经济性和技术性均具优越性能的产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箱子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附图所显示的方位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仅供较佳实施例的参考理解,可以图中所示的产品部件进行位置的变化或数量增加或结构简化。说明书中所述的“连接”及附图中所示出的部件相互“连接”关系,可以理解为固定地连接或可拆卸连接或形成一体的连接;可以是直接直接相连或通过中间媒介相连,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连接关系而可以得出螺接或铆接或焊接或卡接或嵌接等方式以适宜的方式进行不同实施方式替用。说明书中所述的上、下、左、右、顶、底等方位词及附图中所示出方位,各部件可直接接触或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特征接触;如在上方可以为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它仅表示高于其他物;其他方位也可作类推理解。说明书及附图中所表示出的具有实体形状部件的制作材料,可以采用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或其他合成材料;凡涉及具有实体形状的部件所采用的机械加工工艺可以是冲压、锻压、铸造、线切割、激光切割、铸造、注塑、数铣、三维打印、机加工等等;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加工条件、成本、精度进行适应性地选用或组合选用,但不限于上述材料和制作工艺。下面结合说明书的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旨在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照图1所示出的,本技术较佳地提供一种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它包括:连续排列的多个折皱部1,它们彼此之间形成受压变形的凹口角度腔2,凹口角度腔2是由第一折皱部11的长侧边面111与相邻于第一折皱部11的第二折皱部12的短侧边面121之间形成。其形成角度a可以优选为95度至120度之间的。第二折皱部12的长侧边面122平行于第一折皱部11的长侧边111,第一折皱部11短侧边面112最低点至最高点的高度h与第一折皱部短侧边面112最低点至第一折皱部11的长侧边111面最底点的距离d比例为1至2∶5;折皱部顶部受压力量分配于倾斜度不同的短侧边和长侧边上,使继续相邻的折皱部相拉持且让凹口角度腔2受压变小且解压后复位,从而实现抗压回弹。所述第一折皱部11短侧边面112最低点至最高点的高度h与第一折皱部11短最低点至第一折皱部11的长侧边面111最底点的距离d比例为5至7∶25。折皱部1具有短侧边面、长侧边面和连接于短侧边面和长侧边面之间的顶面13,顶面13呈平坦状的,增大受力面,以减少压强。所述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111与第二折皱部的短侧边面121之间形成夹角的角度a可以具体为100度或108度或116度,这三个角度相对较佳的回弹受力,但可以根据不同的规格进行调整。所述顶面13长度与所述第一折皱部短侧边面最低点至最高点的高度h与第一折皱部短最低点至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最底点的距离d比例为4至6∶5至7∶24至26。所述第一折皱部11与第二折皱部12的结构相同。参见图1中所示出的还可以是一种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的角度造型,它包括:为角度造型而提供形成角度的第一物理边与第二物理边直接相交或它们延长相交的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111和第二折皱部的短侧边面121;所述夹角a为95度至120度。参见图2所示出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箱子,包括箱壳体10所述箱壳体10采用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尽管已经按上述的较佳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但存在落在本技术范围内的变更、置换和等价方案。还应当注意,存在许多替换方式来实现本技术。因此,旨在将所附权利要求书解释为包括落在本技术的真正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这样的变更、置换和等价方案。通过上述的结构和原理的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连续排列的多个折皱部,它们彼此之间形成受压变形的凹口角度腔,凹口角度腔是由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与相邻于第一折皱部的第二折皱部的短侧边面之间形成;第二折皱部的长侧边面平行于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第一折皱部短侧边面最低点至最高点的高度与第一折皱部短侧边面最低点至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最底点的距离比例为1至2∶5;折皱部顶部受压力量分配于倾斜度不同的短侧边和长侧边上,使继续相邻的折皱部相拉持且让凹口角度腔受压变小且解压后复位,从而实现抗压回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连续排列的多个折皱部,它们彼此之间形成受压变形的凹口角度腔,凹口角度腔是由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与相邻于第一折皱部的第二折皱部的短侧边面之间形成;第二折皱部的长侧边面平行于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第一折皱部短侧边面最低点至最高点的高度与第一折皱部短侧边面最低点至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最底点的距离比例为1至2∶5;折皱部顶部受压力量分配于倾斜度不同的短侧边和长侧边上,使继续相邻的折皱部相拉持且让凹口角度腔受压变小且解压后复位,从而实现抗压回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皱部短侧边面最低点至最高点的高度与第一折皱部短最低点至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最底点的距离比例为5至7∶2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折皱部具有短侧边面、长侧边面和连接于短侧边面和长侧边面之间的顶面。4.一种共性折皱聚合抗压回弹板壳,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多个折皱部,它们彼此之间形成受压变形的凹口角度腔,凹口角度腔是由第一折皱部的长侧边面与相邻于第一折皱部的第二折皱部的短侧边面之间形成,其形成角度为95度至120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永文
申请(专利权)人:江永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