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筑工业化的钢筋混凝土梁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27623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30 17: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工业化的钢筋混凝土梁及其施工方法,包括矩形的外壳,所述外壳的底部内壁上固定安装有工字型钢,所述工字型钢由上板、下板以及连接板组成,所述上板通过连接板与下板焊接成一体,所述上板与下板之间通过两个加强板相固定连接,所述加强板与连接板上贯穿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横筋,所述加强板远离连接板的表面上焊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纵筋;所述工字型钢的上板上焊接有架立筋;其将传统的箍筋改用工字型钢替代,之后利用加强板进行加强固定;梁中搭接筋、锚固筋、箍筋等全部取消,不仅施工方法简单,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工字型钢与加强板的运用增加了梁的抗压与抗震效果。

A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for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for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including a rectangular shell, the bottom inner wall of the shell is fixed with an I-shaped steel, the I-shaped steel is composed of an upper plate, a lower plate and a connecting plate, the upper plate and the lower plate are welded into one body through a connecting plate, and the upper plate is fixed with the lower plate. A number of uniformly distributed transverse ribs are penetrated between the reinforcing plate and the connecting plate, and a number of uniformly distributed longitudinal ribs are wel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reinforcing plate away from the connecting plate; the upper plate of the I-shaped steel is welded with a vertical rib; and the traditional stirrups are replaced by I-shaped ribs. Steel substitutes, and then strengthens and fixes the beams with stiffener plates; all the overlapping bars, anchorage bars and stirrups in the beams are cancelled, which not only simplifie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but also saves a lot of manpower and material resourc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shaped steel and stiffener plates increases the compressive and seismic effects of the beam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建筑工业化的钢筋混凝土梁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建筑工业化的钢筋混凝土梁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有明确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要求2018年按同期建筑的10%采用装配式,政府投资项目要求达到30%;2020年达到按同期项目30%采用装配式,政府投资项目要求达到50%的比例;对于主体、外墙、隔墙、各部位装配比例都有明确的比例要求,就目前采用的传统的装配式框架技术在技术上,方法上都无法完成国家要求的目标。仅仅采用一下隔墙板远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装配式建筑。满足不了国家明文规定各部位的装配率。要使装配式结构得以顺利推广,解决主体结构装配技术问题是关键。现有结构采用的结构连接方法落后,费工费时造成装配式框架结构价格高,效率低推广困难。现有方法不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需要。现有技术的缺点:1、节点核心区各方向钢筋通过节点核心区,各方向梁、柱的钢筋在此搭接、焊接、或机械包裹接头,球墨铸铁接头等造成节点钢筋接头钢筋过密。搭接接头钢筋在节点核心区内钢筋根数在原设计钢筋数量上会达到翻倍。即使采用机械握裹式接头截面也要加大,使得局部钢筋净距很小,况且有些部位设备很难进得去很难实现。2、现有方法不科学,繁琐效率低,大量的支撑,难度极大的模板工程,节点质量得不到保证。所有施工单位普遍对该施工方法感到困难,这也是装配式框架结构造价高推广困难的所在。目前急需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改变这一局面。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在施工现场首先绑扎竖向钢筋和水平钢筋或者箍筋后形成钢筋笼,再在梁截面周围支护模板,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并达到一定强度要求后,再拆除梁四周的模板。整个混凝土梁制作施工的步骤多、流程复杂、施工工期长。传统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梁在工厂完成上述步骤,并将完全预制好的钢筋混凝土梁运输到施工现场后,再通过吊装安装、运输,由于吊装安装的重量较大,预制构件之间通过预埋件、预留插孔灌浆、钢套筒、混凝土后浇部分等连接成整体,连接构造复杂,结构的受力性能及整体性欠佳。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与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建筑工业化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工业化的钢筋混凝土梁,包括矩形的外壳,所述外壳的底部内壁上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安装有工字型钢,所述工字型钢由上板、下板以及连接板组成,所述上板通过连接板与下板焊接成一体,所述上板与下板之间通过两个加强板相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加强板对称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两侧,所述加强板与连接板上贯穿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横筋,所述加强板远离连接板的表面上焊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纵筋;所述工字型钢的上板上焊接有架立筋;所述连接板与加强板上均开设有出浆孔;所述工字型钢的上板上开设有注浆孔b,所述外壳的顶部铺盖有铁丝上盖;所述铁丝上盖上开设有与注浆孔b相对应的注浆孔a。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加强板均与横筋螺纹连接,对应的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加强板上均开设有与所述横筋螺纹连接的螺纹孔。优选的,位于所述加强板上的螺纹孔与位于所述加强板上的出浆孔相间隔设置;位于所述连接板上的螺纹孔与位于所述连接板上的出浆孔相间隔设置。优选的,所述横筋的长度小于外壳的宽度。一种用于建筑工业化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在加强板和连接板相对应的位置上开设螺纹孔以及出浆孔;然后在螺纹孔以及出浆孔的间隔处焊接上纵筋;在工字型钢的上板面上焊接架立筋;b、通过螺栓将加强板安装在连接板的两侧;之后在加强板和连接板的螺纹孔内装上横筋,使加强板和连接板通过横筋相固定连接;c、将单独拼装好的工字型钢放置于一体制造成型且顶部开口的混凝土梁的外壳内;d、在外壳的底面上钻设螺孔,将工字型钢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外壳的底面上;e、给外壳盖上铁丝上盖,并通过螺栓将铁丝上盖固定在外壳上;之后利用长头电钻在铁丝上盖和工字型钢的上板面上统一钻出注浆孔a与注浆孔b;f、将装配好的外壳6在施工现场通过吊装就位,并通过螺栓将外壳连接固定;g、在外壳的合围空腔内浇筑混凝土,将混凝土放置使其凝结,形成钢筋混凝土梁即可。优选的,所述步骤a中,每个加强板上的纵筋不少于四个。优选的,所述步骤b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横筋之间的间距为40-60cm。优选的,所述外壳由轻质混凝土制造而成。优选的,所述上板、所述下板以及所述连接板的厚度为1.5-2cm;所述加强板的厚度为1-1.5cm。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建筑工业化的钢筋混凝土梁,其将传统的箍筋改用工字型钢替代,之后利用加强板进行加强固定;梁中搭接筋、锚固筋、箍筋等全部取消,不仅施工方法简单,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工字型钢与加强板的运用增加了梁的抗压与抗震效果,防止梁受压向下折断;另外,此建筑工业化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施工方法可将混凝土梁外壳和工字型钢在工厂制作完成,混凝土梁外壳与工字型钢可在施工现场通过吊装拼装后将工字型钢置于混凝土梁外壳的合围内腔内,再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梁结构,此混凝土梁结构可便于快速施工,提高施工效率,且由于混凝土内梁外的混凝土梁外壳通过一体浇筑成型,能具有更好的整体受力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钢筋混凝土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工字型钢,2-铁丝上盖,3-注浆孔a,4-注浆孔b,5-架立筋,6-外壳,7-纵筋,8-加强板,9-横筋,10-出浆孔,11-紧固螺栓,12-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建筑工业化的钢筋混凝土梁,包括矩形的外壳6,所述外壳6的底部内壁上通过紧固螺栓11固定安装有工字型钢1,所述工字型钢1由上板、下板以及连接板组成,所述上板通过连接板与下板焊接成一体,所述上板与下板之间通过两个加强板8相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加强板8对称设置在所述连接板12的两侧,所述加强板8与连接板12上贯穿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横筋9,所述加强板8远离连接板12的表面上焊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纵筋7;所述工字型钢1的上板上焊接有架立筋5;所述连接板12与加强板8上均开设有出浆孔10;所述工字型钢1的上板上开设有注浆孔b4,所述外壳6的顶部铺盖有铁丝上盖2;所述铁丝上盖2上开设有与注浆孔b4相对应的注浆孔a3。优选的,所述连接板12与所述加强板8均与横筋9螺纹连接,对应的所述连接板12与所述加强板8上均开设有与所述横筋9螺纹连接的螺纹孔。优选的,位于所述加强板8上的螺纹孔与位于所述加强板8上的出浆孔10相间隔设置;位于所述连接板12上的螺纹孔与位于所述连接板12上的出浆孔10相间隔设置。优选的,所述横筋9的长度小于外壳6的宽度。一种用于建筑工业化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在加强板8和连接板12相对应的位置上开设螺纹孔以及出浆孔10;然后在螺纹孔以及出浆孔10的间隔处焊接上纵筋7;在工字型钢1的上板面上焊接架立筋5;b、通过螺栓将加强板8安装在连接板12的两侧;之后在加强板8和连接板12的螺纹孔内装上横筋9,使加强板8和连接板12通过横筋9相固定连接;c、将单独拼装好的工字型钢1放置于一体制造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建筑工业化的钢筋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的外壳(6),所述外壳(6)的底部内壁上通过紧固螺栓(11)固定安装有工字型钢(1),所述工字型钢(1)由上板、下板以及连接板组成,所述上板通过连接板与下板焊接成一体,所述上板与下板之间通过两个加强板(8)相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加强板(8)对称设置在所述连接板(12)的两侧,所述加强板(8)与连接板(12)上贯穿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横筋(9),所述加强板(8)远离连接板(12)的表面上焊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纵筋(7);所述工字型钢(1)的上板上焊接有架立筋(5);所述连接板(12)与加强板(8)上均开设有出浆孔(10);所述工字型钢(1)的上板上开设有注浆孔b(4),所述外壳(6)的顶部铺盖有铁丝上盖(2);所述铁丝上盖(2)上开设有与注浆孔b(4)相对应的注浆孔a(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建筑工业化的钢筋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矩形的外壳(6),所述外壳(6)的底部内壁上通过紧固螺栓(11)固定安装有工字型钢(1),所述工字型钢(1)由上板、下板以及连接板组成,所述上板通过连接板与下板焊接成一体,所述上板与下板之间通过两个加强板(8)相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加强板(8)对称设置在所述连接板(12)的两侧,所述加强板(8)与连接板(12)上贯穿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横筋(9),所述加强板(8)远离连接板(12)的表面上焊接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纵筋(7);所述工字型钢(1)的上板上焊接有架立筋(5);所述连接板(12)与加强板(8)上均开设有出浆孔(10);所述工字型钢(1)的上板上开设有注浆孔b(4),所述外壳(6)的顶部铺盖有铁丝上盖(2);所述铁丝上盖(2)上开设有与注浆孔b(4)相对应的注浆孔a(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工业化的钢筋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2)与所述加强板(8)均与横筋(9)螺纹连接,对应的所述连接板(12)与所述加强板(8)上均开设有与所述横筋(9)螺纹连接的螺纹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工业化的钢筋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加强板(8)上的螺纹孔与位于所述加强板(8)上的出浆孔(10)相间隔设置;位于所述连接板(12)上的螺纹孔与位于所述连接板(12)上的出浆孔(10)相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筑工业化的钢筋混凝土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筋(9)的长度小于外壳(6)的宽度。5.一种用于建筑工业化的钢筋混凝土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在加强板(8)和连接板(12)相对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成才汪菁苏炜孙海玲南大洲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